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老萨说史25:大雪山上(长征系列之八)

2014年05月14日 14:45 PDF版 分享转发

2014-02-22 11:20 来源: 博客 作者: 萨沙

红军渡过大渡河,也就逃过最危险的关头。过了大渡河以后,红军前面虽然还有数不尽的山脉和河流,但是他们已经离开了国民中央政府可以影响和控制的核心区域。红军在军事上的威胁大大减弱了。至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危险可能拖跨一支普通的作战部队,但对于红军这样一支坚韧的部队来说,算不了什么。

下面中央红军最急迫的任务,就是和强大的四方面军会合。这样一来,红军就有超过十万的兵力,任何一个地方军阀都无力独立阻挡它,红军的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很多事情是无法预料的,红军渡过了大渡河却等来了另一次更大的危机。

渡河之后的各方表现

红军

红军最高指挥层渡河以后没有立即前进,而是在泸定城停了下来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商量下面的行动。毛泽东和朱德他们都认为,红军渡过泸定桥了,就彻底脱离了追兵的威胁。

泸定桥已经被红军控制,只要把它炸断就可以阻挡住追击的十万中央军(稍后红军炸断泸定桥大部分铁索,国民政府修复好用了半年的时间)。

根据可靠情报,红四方面军目前已经到了川西北的卓克基一带,离中央红军距离很近了。中央红军和四方面军之间只剩下川军的一条防线,也就是川西地区西部的芦山,天全,宝兴一带。

当时红军军事高层都认为,红军此时前进道路有三条:

第一就是非常好走的一条道路,从山的东边通过——这是一条通往平原的近路,汉族人口众多,粮食丰富,补给不成问题,道路状况也非常的好。红军如果走这条路,最多用3到4天就会和四方面军会合。但是缺点在于,这些地方是杨森和刘湘的地盘,如果红军要走这条路,必然要和川军数万主力交火。现在中央红军所剩兵力不多(一万五千人左右),很难再和他们做这种程度的战斗。

第二条也就是大雪山西边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没有任何川军防御,红军经过不会有川军中央军军事上的丝毫威胁。但是,这条通往川北阿坝地区的小路曲折难行,道路也非常漫长,以往只有进行汉藏贸易的少量马帮通过,不适合大部队行进。部队如果经过这些地区,无法得到足够的补给,会被拖跨。同时,这条道路上几乎都是封建藏族头人控制的地区,由于几百年的民族仇恨,这些人反对所有的汉族部队。他们一定会尽力骚扰红军,这些对红军都很不利。

第三条道路比较特殊,就是从中间通过,翻过大雪山――夹金山的险路。这条道路是直线最近的一条路,雪山上面也不可能有川军驻防。这样看起来似乎是最好的一条路。但是,走这条路一定要翻过海拔超过4200米的夹金雪山。红军战士虽然非常擅长爬山涉水,但是还从来没有爬过这样高大的雪山,必然会遭遇想象不到的困难。

红军为了避免再和优势兵力的川军火拼,必须翻过大雪山。1935年6月2日中革发布《关于我军夺取天全,庐山的行动部属》的命令。要求放弃攻打清溪,荥经,迅速夺取天全,芦山之战略要地。

中央方面

得知刘文辉耍花样泸定桥失守以后,不觉勃然大怒。按照他的部属,刘文辉只要有心守桥,红军必然无法渡过大渡河,而被压迫在大渡河一线。红军为了不被6倍以上优势兵力的消灭,只能被迫打下刘文辉的控制的康定,向西进入西康省。西康虽然面积广大,但是极为贫穷落后(连贵州也不如),是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加上是藏族区无法补充兵员,红军就算不被消灭,也会被拖瘦拖跨。

此时,薛岳的十万中央军再尾随追击到西康省,就算不消灭红军,也能轻松把西康军阀刘文辉从他的地盘挤走。这个西康省又会被中央收复,成为抗战稳定的大后方之一。但是,刘文辉不惜公然违背军令搞了这一手,就让蒋介石措手不及了。

此战除了刘文辉私心失职以外,杨森率领所部六个混成旅共2.4万人在大渡河下游防区也是隔岸观火,谎报军情,不愿意增援。刘湘驻守大渡河的王泽俊旅等部,也都和杨森差不多

老蒋哪是好惹的,四川又是老蒋持久抗战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中央志在必得的(同年7月,蒋介石下令将大渡河防御不力的刘文辉的侄子刘元琮和刘的同乡好友余松琳两位旅长押解参谋团法办)。

老蒋的智囊杨永泰在得知大渡河防线被突破以后,劝解蒋介石说:大渡河失败对我们也有好处,这让我们找到对付川中三巨头的借口。现在中央军胡宗南部数万主力到了川北对付徐向前,薛岳的十万大军也进入川西,川军战斗力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加上自己内部分裂,刘湘想保住四川是不可能啦。我们应该立即执行消藩裁军的既定计划,虽然目前歼灭不了红军,但是至少可以收复四川,这在现在比对付红军更重要。

蒋介石听了以后,只说了一句话:知我者,永泰也!

蒋介石随后命令他的心腹——中央驻四川参谋团主任贺国光,在成都召开川军军事会议。会议上,刘湘,刘文辉,杨森,邓锡侯等川中巨头都来了,每个人都各怀鬼胎,忐忑不安。因为都知道这个会,就是蒋介石处置他们在大渡河防御不利的。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蒋介石却没有来,只有贺国光带来一个蒋介石的裁军手令:据查四川全省部队,共有6个军,27个师,119个旅,通计约合336个团,兵量之多,几达全国现额三分之一。竭全川之财,不克养全川之兵。以各军缩减半数,非一蹴即能达到,拟请各部暂行缩编三分之一,编为270个团,为最低限度。

贺国光宣读完手令以后,川中巨头立即炸开了锅。

民国军阀向来拥兵自重,以部队作为自己的本钱。为了保住部队,哪个军阀不是拼尽全力,宁可冒天下之大不韪。前有张学良九一八不战而逃,后有韩复榘率部放弃济南。军阀的实力强弱,说话语气的强硬程度,也都是根据所部兵力强弱决定的。搞裁军就等于要他们的命。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最愤怒的自然是川中一号人物刘湘,在听了手令以后,刘湘一脚踢翻了面前的椅子,骂道:这老贼,真的对我们下手了。随即拂袖而去。至于二号人物刘文辉笑着对三号人物杨森说:看来老蒋这次来真格的,要杀人啦。杨森冷笑着对刘文辉说:可我们都不是贵州的王家烈。

川军方面

虽然每个人表现的都很强硬,但是内心中还都是畏惧蒋介石的。前段时间,蒋介石以围堵红四方面军不利为理由,处理了川中军阀之一二十九军军长田颂尧,将其军权和所有职位毫不客气的取消,把其贬为一个只有空名的参议。

刘文辉知道自己的过错最大,是老蒋要消灭的第二号人物,连夜去拜见蒋介石。蒋介石接见刘文辉的时候,开始和蔼可亲的和他拉了几句家常。但是很快蒋的语气就一变:刘军长我问你,你这个月来一败金沙江,二败彝族区,三败安顺场,四败大渡河的原因是什么?告诉我。

刘文辉根本没有想到蒋介石会这样直接的问,瞬时汗流浃背。还没有等到他解释,蒋介石把一份记录扔到他的面前说:这是你对部下下达的命令,一共只有十六个字。你看看,我们有没有冤枉你。你应该是熟知中华民国的军事法律的,你认为我现在应该怎么做?

刘文辉接过来,看到纸上面正是自己所谓剿共十六字真言:只守不攻,尚稳不追,为保实力,避开野战。这种情况下,就是刘文辉也慌了手脚,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不过刘文辉毕竟是有丰富斗争经验的老军阀,慌乱了几秒钟以后,随即恢复镇定。

他知道这时候再解释也没用,自己还有利用价值和地盘,蒋介石不会现在就对付他。他回答说:委员长,是我错了,我愿意戴罪立功。蒋介石回答到:好,你认罪了就可以,我现在可不想在成都搞一个挥泪斩马谡。下面再看你的表现,你下去吧。

刘文辉走出蒋介石官邸大门的时候,冷汗已经把后背的衣服汗湿透了。让刘文辉吃惊的是,他出门的时候迎面碰到了杨森。

杨森和刘文辉此时的处境差不多,他自然也要连夜来见蒋介石。他一见到蒋介石就赶忙说:委员长,你要为我作主。刘湘他们为了搞垮我,到处说我和红军勾结,还说我部队里面全是红军地下分子。

蒋介石对杨森的态度,比对刘湘和刘文辉好的多。蒋知道杨森被刘湘压迫的很厉害,现在有心投靠中央,是可以争取的。蒋对杨森说:你现在不要再说这些了。杨军长我问你,你分析红军下面最有可能的前进路线是什么?

杨森回答说:下面红军可能的有三条行军线路,一是从我防区通过成都平原的近路,一是翻过大雪山的线路,还有一条是……蒋介石打断他说:我问你的是最有可能的路线是什么?

杨森这个老狐狸当然明白蒋介石的意思,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回答道:不瞒委员长说,红军最有可能从我防区通过。蒋介石走进一步,冷冷凝视着杨森说:杨军长,我的意思是什么,你明白了吧?杨森说:委员长,我明白了。杨森知道,如果他敢于和朱德达成协议,让红军从大雪山南边进入成都平原,那么一切责任都是他的。蒋介石对他下手也不会有丝毫留情了。

除了刘文辉和杨森以外,刘湘也感觉势头不妙,表示愿意裁军三分之一。不过实际上,刘湘以省主席的权力,把裁下来的三分之一的军队,全部编做保安团(当时中华民国各地土匪众多,各地都有半正规军性质的保安部队)。这样一来,刘湘势力没有减少,也应付了蒋介石的裁军政策。

震慑了川中各巨头以后,蒋介石重新进行部属。他命令杨森部第五旅杨汉忠部和第六旅罗润德部赶赴荥经布防,第四旅高德周部在天全一带布防,刘湘德王泽俊旅赶赴芦山一带布防,各部约1万多人,阻挡红军北上的道路。

红军此时已经突破刘文辉残部在化林坪一带的布防,还很快翻越了二郎山,直逼庐山天全一线。

川军高层将领的手段

虽然蒋介石一再恐吓刘文辉,刘湘,杨森之流,但是这些人仍然不愿意和红军火拼。刘湘对部下说,现在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老蒋。只要红军不靠近成都平原,我们就让他们北上进入西北。如果他们要东进威胁我们的地盘,那就只能拼了。

杨森虽然被蒋介石一再提醒,但是他认为只要不让红军进入成都平原就行了,没有必要在芦山一线和红军激战。因为下面就算要投靠蒋介石,也是要以兵力实力来换官职的。他杨森现在是一个军长,如果部队被红军消灭太多,可能将来就是个师长,旅长之类的了。

杨森随即让自己的侄子第五旅旅长杨汉忠,派出密使和朱德联系。杨森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就和朱德相交,1926朱德就曾经让杨森参加国民政府北伐。杨森和朱德平辈论交,当时杨森的侄子杨汉忠还尊称朱德一句叔叔。

杨汉忠的密使找到朱德,说杨森愿意双方保持默契,放红军通过。但是红军不能从大雪山南边通过,不然杨森无法交代,就只能打了。朱德迅速回信,同意杨森的提议:吾侄(杨汉忠)深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殊堪嘉许。按照来意,饬敝部先头部队与贵军切取联系。专复。朱德顷首

双方达成了默契。

红军主力经过荥经的时候,杨汉忠的第五旅在城中一步不出,只是朝天开枪。二日以后,红军全部通过荥经。红军通过杨森部驻守的天全,情况也差不多,守军稍微抵抗就后撤。

红军突破杨森部驻守的天全,荥经以后,下面就是刘湘部驻守的芦山。刘湘的想法和杨森类似,红军一部化妆突袭芦山时,王泽俊率部撤退到城外山岗的二线阵地,和红军隔河相对,根本没有反击的意思。

红军用了一天一夜从芦山通过,芦山成为空城。这时候王泽俊还是不敢率部进入芦山县城,直到城内老百姓对川军大喊:红军都走完了!王泽俊才敢入城。红军此时已经占领了大雪山这边最后一个县城,宝兴县城,开始做翻越雪山的准备。

6月初,发电向中央告知,四方面军已经派出三十军政委(当时仅26岁)率三个师各一部组成先遣队懋功方向前进(懋功现称小金,居于夹金山、梦笔山、虹桥山和巴朗山四座大山之间,是个汉藏混居的枢纽小镇),准备翻越大雪山和红军会合。

6月8号,中共中央发布正式命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为达到红一,四方面军会合的战略人物给各军团的指示》,上面明确指出:今后我军战略任务,是以主力乘虚迅取懋功,理番。中革军委同日发布命令《朱德关于中央红军六月九日的行动部属》,要求红二师以一部迅速占领懋功战略要地,主力继进。并且要求各部就地补充五天粮食。

6月12日,红军主力开始翻越长征道路上第一座雪山——夹金雪山。

人迹罕至的大雪山

红军除了留下一部在宝兴一线狙击川军以外,大部分都很快翻越了夹金山。中央红军在长征历史上共翻过红5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大雪山,分别是:夹金山,梦笔山、雅克夏山,昌德山,打古山。

其实如果真正的相比起来,中央红军翻越的雪山并算不多。稍后贺龙肖克的红二六军团为了避免国军的阻击,从自然条件更为恶劣的康藏地区绕行,翻越了二十多座雪山。而红四方面军由于南下和北上,也翻越了雪山二十多次。

根据当时的红军官兵回忆,大雪山是他们自从中央苏区出发八个月以来,最困难的一段路程。这八个月来,红军战士在云桂湘滇的恶劣地形连续作战行军,爬过无数大山,渡过无数大河。很多人阵亡了,体力和经验稍弱的战士几乎没有幸存,留下的都是身经百战的人。

这些人最短的也打了近一年的仗,长的参加过三次围剿,行军打仗的艰苦对他们来说早就习以为常了。但是现在连他们也这么说,可见爬过雪山之艰难。

夹金山是红军爬过的第一座大雪山,当时叫做甲金山,本来是藏文,它在藏语中的意思就是很高很陡的山。这个雪山海拔4124米,地形陡峭,山岭纵横。山顶气候变化无常,积雪常年不化,而且空气极为稀薄。

爬过整个夹金山要走70多里山路,一个壮年男性一天一夜的时间应该就可以翻过。中央红军爬过雪山,一共死亡了近500人,相当于每20,30个战士中牺牲了一个,还是比较多的。红军后卫部队通过的时候没有人引路,都是沿着一路上埋葬阵亡战士的雪堆前进的。

有些人认为大雪山无法翻越,其实当地的老百姓包括一些中老年人和少年都能翻过大雪山。红军伤亡众多的原因,主要还是各种客观因素作用的结果:

一、大雪山的特殊性

绝大部分的战士死于高山缺氧和并发症,少数是失足坠崖的。

夹金大雪山海拔超过4000米。科学上来说一旦超过3000米这个高度,人体就无法自动适应。人越往上走,山上的空气就越稀薄,气压也就越低。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含量是固定的,现在气压降低,又要维持血液中人体所必须的含氧量,就必须增加红血球的含量。人体本来有自动适应的能力,可以自动增加红血球的含量。但是,这需要好几天的时间。红军士兵爬雪山前后不过一天一夜,突然进入高山以后,人体无法适应,体内含氧量不足,人体就会立即出现各种反应。此时人运动越激烈,高度越高,人体供氧就越不足,反应就越强烈。一旦过度缺氧是很容易威胁生命的,尤其是身体相对弱的人。

根据当时战士回忆,开始爬山的时候,还高兴的拉歌。但是一旦快进入雪线的时候,身体再好的战士,都感到胸口像压着一块大石头喘不上气,每迈出一步也要很大的力气,心也跳的格外厉害。到了山顶,大部分人就走不动了,恨不得立即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但是,一旦坐下来,冷风一吹,往往就站不起来了。

二、阵亡的以伤员和负担过重者居多

死亡的红军战士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受伤的伤员。他们由于失血和身体衰弱,在缺氧情况下,心肺功能很难支持住。虽然大多数重伤员根据当地老百姓的劝告留在雪山下(一是实在抬不上去,二是抬上去也是死),但是一部分伤员仍然被抬着通过雪山,他们很多人都死亡了。

另外死亡最多的就是担架队员和炊事员,炊事员携带米面等东西,一般负重超过四十斤。而担架队员二个人抬一个担架,每个人负重超过60斤。在高山缺氧的情况下,连登山的动作都要放慢才行,更别说负重了。有些有经验的人说,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高山负重一二斤相当于平原负重一二十斤,会严重加重高山反应。

三、红军准备不足

红军战士基本都来自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区,这些地区气候都比较炎热,相当一部分战士一生都没有见过下雪。红军一路经过的也都是中国的南方各省,没有受过如此严寒和缺氧的天气。

夹金山山顶严寒,积雪没过膝盖,而且有冰雹和大雪。红军战士在南方行军的时候只有一套单衣单裤,多余的衣服大多数在金沙江和大渡河的千里急行军中扔掉了。爬山的时候很多人穿着短裤和草鞋,在山上一冻,很多人单衣上的汗水都结冰,衣服硬邦邦的一块。不但身体较弱的人支持不住,连有些身体强壮的战士也意外牺牲了(后来红军再爬雪山的时候,尽量多带衣服和毯子用作保暖)。

6月12日,红军先头部队杨成武,黄开湘红4团已经翻越夹金山,到达山脚下的达维附近,一个叫做木城沟的小村子。红4团的战士准备进入木城沟这个小村子的时候,突然遭遇到了村子里面驻守部队的射击。红4团的战士立即还击,双方互射一通,但是都没有射中。

杨成武用望远镜看,发现村子里面的士兵戴着很大的帽子,似乎不是川军。他让部下喊话,说明我们是红军。杨成武的士兵用的江西话,湖南话喊过去,对方没有听懂。对方用四川话喊过来,杨成武他们也没有听懂。

双方又吹起了军号,虽然仍然不太明白对方是谁,但是都知道对方应该不是川军。杨成武命令几个侦察兵去探探情况,杨成武和黄开湘他们焦急的等着。不到二十分钟,那几个侦察兵突然跑过来,杨成武和黄开湘赶忙跳出隐蔽地,大声问:他们到底是什么部队?最前的一个战士高喊到:他们是红军,是红四方面军,他们来迎接我们了。

二股红军终于会师了,地点就是在大雪山上一个不起眼的藏族小村庄。

此时李先念率领的红四面军的第三十军主力驻扎在理县和达维,下辖88,25,27三个师总兵力共2万多人。他们在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同时,就在张国焘的命令下主动从川北南下,和一方面军会合。他们从一百五十公里以外的理番出发,一路扫清夹金山北边的川军据点,准备进而翻过雪山占领宝兴芦山,和一方面军会合。三十军随即翻越了梦笔大雪山,击溃川军邓锡侯部一个团占领了二河口镇,进而又攻占了懋功,先锋一部占领了夹金山下山的必经之路达维。

此时的中央红军情况如何?根据当时的老兵回忆:他们从山上下来时,穿的衣服五颜六色,什么样式都有。人都很瘦,差不多皮包骨头了。来自南方的红军战士身着破烂的单衣,打满血泡的脚上缠着干树皮,武器也破烂不堪,重武器全部扔掉了,一人身上就二三发子弹。

至于四方面军呢,根据李德回忆,他们穿着干净的军装,军纪极为严明,训练有素,骁勇善战,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红军队伍。以李德富有经验双眼来看,红四方面军的这些战士也给他留下很好的印象。

现在中央红军还有多少人,根据李德回忆,在翻过雪山后总参谋部的统计,红军此时包括非战斗人员一共有一万五千人到二万人,换句话说,红军战斗人员最多只有一万五千人左右了。相比和红军从瑞金出发时候的近九万战斗部队来说,现在红军的战斗力已经很弱了。

6月13日,中央红军主要领导翻越夹金山,赶到小村达维。6月15日,中央红军主要领导到了小城懋功,李先念率部热烈欢迎中央领导和中央红军。当晚的大会餐,青稞酒,玉米,大块的牛羊肉摆满了桌子,红军的演员们演出一出又一出的喜剧和舞蹈,一方面军的战士和四方面的战士气氛非常融洽。

但是,这仅仅是开始,一个严重的危机就要出现了。

红四方面军和张国焘

在川北的懋功一带,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中央红军目前的实力已经减弱,战斗人员1万5000人左右,而此时的红四方面的实力如何呢?他的历史又是怎么样呢?

红四方面军最初的雏形在于湖北黄麻起义,河南的商南起义,安徽的六霍起义。各部最终在1930年汇集到鄂豫皖地区,当时这个地区还是军阀无暇顾及的空白区域。红军当时的三个师共2000多人编为红一军,人数迅速扩大到7000人,并且建立了鄂豫皖苏维埃政府。徐向前担任红一军副军长,他是黄埔一期生,是一位卓越的军事指挥员。

1931年4月,张国焘,陈昌浩,沈泽民作为中央代表进入鄂豫皖苏区,张国焘担任鄂豫皖分局书记兼任军委主席,成为实际的军事领导者。沈泽民担任鄂豫皖省委书记,1933年沈因病去世,张国焘同时掌握了军政大权。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的领导还是非常成功的。在张国焘等人的领导下,红军和鄂豫皖苏区有相当的发展。

1931年11月,鄂豫皖苏区把第四军和第二十五军合编为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当时兵力有三万人,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建军以后,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领导下,连续取得黄安,苏家阜等大捷,粉碎了国军的围剿。军队扩大到四万多人的规模,苏区人口扩大到三百多万。

1932年,国军集中主力对鄂豫皖苏区开始第四次围剿,局势对红军极为不利。和中央红军不同,张国焘徐向前判断形势,认为不应该死拼。10月,红四方面军没有得到中央的允许,就把主力转移到四川和陕西交界处,建立了川陕苏区。红四方面军的主力没有在围剿中遭到太大的损失,中央的态度也由批评变为赞赏。

1933年到1934年,四方面军在张徐二人领导下,粉碎国军二次大举围攻――反“三路围攻”和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宣(汉)达(县)等战役。兵员不但没有减少,还大大增加。到了1933年,四方面军扩大到5个军11个师8万多人的规模。

1935年初,中央军胡宗南部进入川北,会合川军20多万之众展开新的围剿。红军屡次击溃川军,但是面对中央军没有好的办法。1935年1月,中革军委命令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接应中央红军(当时还在四渡赤水的初期)。

1935年1月到4月,中央军配合数十万川军分六路步步推进,川陕苏区日益减小。四方面军在张国焘,徐向前的率领下,再次突破川军坚固的嘉陵江防线,成功完成西渡嘉陵江战役,歼敌一万多人。红军成功占领川北八个县地区,这几个地区人口密集,又是产粮区,粮食兵员都不成问题。四方面军迅速发展到战斗人员八万多人,加上民兵,文职人员等非正规武装,四方面军兵力超过十万人的规模。

此时中央红军的兵力已经从10万减少到3万人左右。

5月,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命令四方面军接应和其会合。张国焘率领四方面军发动一系列军事行动,在和一方面军会师之前,它又控制了金川,懋功,松潘,黑水一带大约1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但是这些地域人口非常稀少,而且基本都是游牧为生的藏民,人数只有20万人。

张国焘是中共历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他是江西萍乡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在上学期间参加了五四运动,成为一个著名的学生领袖,稍后又加入

1921年在中共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张国焘出任大会主席,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1922年,在中共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张国焘担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组织部长。1925年,张国焘和刘伯承创建上海总工会,领导了五卅运动。1927年,张国焘又参加了南昌起义的策划工作。1928年,张国焘前往苏联,加入中国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担任副团长。在苏联认识了还在这里学习的王明,博古,洛甫,王稼祥等人。1931年,张国焘回国,随即被派往重要性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鄂豫皖苏区,担任主要的领导人。

张国焘是中共的创始人之一,参与了中共历史上几乎全部的重要事件,领导过学运,工运,南昌起义,还去过苏联担任中共的主要驻苏干部。在鄂豫皖地区领导军事行动也比较成功,1935年中央红军主力减少到一万多人的时候,张国焘仍然保持十万大军。

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的时候,杀了不少反对他和他不信任的红军干部,包括红军高层指挥员。从1932年开始,长达3年的时间内,张国焘担任负责一方的藩王式的人物,独当一面,享有军政大权。由于通过肃反处理了异己份子和军事政治上的成就,张国焘很快在四方面军竖立了自己的权威。虽然四方面军一些地方也受中央节制,但是很多时候张国焘都是自行作主,逐步形成了张自己的一套班子。

到了中央红军到达懋功的时候,张国焘总体还是比较积极的。因为他那时候还不太清楚中央红军的实力,对遵义会议和会理会议的细节也不太清楚。当时张国焘认为中央红军在中央苏区曾经有30万的规模,现在即使在败,应该也有4到5万人。加上稍后与其会合的贺龙肖克的红二六方面军2万人,总数应该也有6到7万人,和红四方面兵力相当。

当时张国焘可能还只想在合并以后,做一个类似于周恩来或者刘伯承之类的人物。张能够在军队中享受相当的权力和地位,但是他应该没有想过全面控制红军。

不过此时中央红军只剩下一万多人,士兵损失重大,干部甚至比战士还多,剩下的人由于长时间的行军和饥饿,各个疲惫不堪。用张国焘的话来说:此时的中央红军已经失去打大仗的能力,无法和中央军和川军正面对抗,只能勉强配合四方面军打打策应,或者打打游击。

张国焘此时兵力上和中央相比占有6比1的优势,装备上更是要好的太多。中央红军进入的川西北又是他控制的区域。一旦张国焘了解这个情况以后,按照张国焘的野心,他是不愿意成为类似于林彪这样的指战员,或者类似于博古,周恩来一样的副手类型的干部。张国焘需要的是成为一个可以领导红军,至少可以掌握红军绝大部分行动的领袖。

一场角力就要开始了。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赵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