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那些年的外国电影

2018年02月14日 8:47 PDF版 分享转发

来源: 博客 作者: 老绥远韩氏

一个六〇后对我说:“我是在阿尔巴尼亚电影中长大的”。确实,对于在文革中成长的人来说,文革记忆,是少不了阿尔巴尼亚电影的。不过,文革中的外国电影并不是阿尔巴尼亚一支独秀,当时还有电影,以及在内部放映的日本电影。文革中有一个段子概括了这些国家电影的特点:“电影老是一套、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

“苏联电影老是一套”,是说当时经常放映的苏联电影只有《在十月》《列宁在1918》这两部。在50年代,中国曾放映过大批苏联电影。但在1960年以后,随着中苏冲突的激化,经过左筛右选,苏联电影可放映的只剩下《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两部了。这两部电影应当说是相当的好看,演员好、对话好、情节吸引人、配音也有特点。但是不知何故,这两部电影在苏联解体之后,不再放映了。

“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不是很准确,阿尔巴尼亚电影不都是莫名其妙,《宁死不屈》就深受大家欢迎。《宁死不屈》是描写阿尔巴尼亚人民抵抗意大利、德国占领的故事片,讲述一个女中学生从同情、理解抵抗斗争到参加抵抗斗争直至英勇牺牲的故事。其中有她和男员的爱情,和另一个女游击队员的友谊。那个姑娘好像叫米拉,不是特别漂亮,但很吸引人,曾经使许多中国青年倾倒,我也曾暗恋过她。

《宁死不屈》里有一首歌,优美而坚毅:“赶快上山吧勇士们,我们在春天加入游击队,敌人的末日即将来临,我们的祖国就要获得自由解放。”还有许多经典台词曾广为传诵,比如在《海岸风雷》里,游击队员见面时都要对暗语,一个说:“消灭法西斯!”另一个说:“自由属于人民!”那时,我们师兄弟们几乎能把好几部电影的台词完整复述下来,晚饭后在宿舍里演绎时,嘴里还有音乐伴奏。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还有一部片子也不错,叫《广阔的地平线》,反映的是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码头的故事;其中还有一艘支援阿尔巴尼亚的中国货轮的镜头。的确有几部电影因故事情节交代的不清楚,中国观众看不明白:一部是《创伤》、一部是《脚印》、还有一部是《第八个是铜像》。《创伤》虽然我看过几遍,但情节已经忘记了;《脚印》是讲一个医生的故事,那个医生医术高明,外国势力(南斯拉夫或者美国)想拉拢他,但他不为所动;《第八个是铜像》讲了七个游击队员的故事。从名字上看,它应当讲八个人的故事,但电影里没有第八个,第八个是谁呢?第八个是铜像。电影是想用铜像代表千千万万个没有在电影里出现的游击队勇士。

文革中放映的越南电影不多。有一部《森林之火》不错;还有一部《琛姑娘的森林》,是描写支前的,也可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其实是指越南的战争记录片。有一部长记录片《铜墙铁壁的永宁》,说的是永宁这个地方长期遭受美军的狂轰滥炸,但始终没有垮下,人们在地道里生活,坚持战斗。完全是实录,拍摄时许多摄影师殉职。

说“朝鲜电影又哭又笑”,还是比较准确的。我最早看过的朝鲜电影有《摘苹果的时候》《鲜花盛开的村庄》,都是描写朝鲜新农村的生活,属于轻喜剧,里面有年轻人的爱情故事。《鲜花盛开的村庄》里有一个经典情节:母亲为孩子找对象,拿了一张姑娘的照片对小伙子说:这个姑娘非常能干,一年能挣600个工分。这时电影给照片来了个特写,只见是一个很胖的女孩。当电影放到这个镜头时,全场的观众不禁哄堂大笑,有不少人都笑疼了肚子、笑出了眼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把体胖的年轻女孩戏称为“600工分”。

朝鲜还有悲剧,那就是不知让多少中国人流泪的《卖花姑娘》。朝鲜电影的音乐和歌曲都很优美动听,《卖花姑娘》达到了极致。故事也的确催人泪下,以至于许多人都要多带几条手绢来看这部电影。

朝鲜还有一部惊险反特影片《看不见的战线》,更受青少年喜欢。里面的特务叫老狐狸,隐藏的很深,电影几乎到最后,观众才知道他是特务。大家很希望还能看到这样的电影,就瞎传《看不见的战线》还有续集,叫《听不见的枪声》,有人真的相信了。

《南江村的妇女》是描述朝鲜解放战争时期,南江村的成年男人积极上前线,后方妇女们组织起来生产自救,肩负起支援前线的重任。特别感人的是朝鲜人民军渡江作战时,南江村妇女们拿出婚姻布匹做揽绳,拖住渡船,使人民军顺利过江赢得战斗的胜利……电影的具体情节我都忘记了,唯有那首主题歌却始终铭记在心。

记得还有一部《金姬和银姬的命运》,电影叙述的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各自在北朝鲜和南韩的命运。生活在北朝鲜是如何的幸福,而生活在南韩是如何的悲惨。这部电影不知赚取了多少中国人的热泪。

不过,朝鲜电影看多了也让人生厌。电影里的人太容易激动,忽哭忽笑,特别是在听说慈父领袖在关心他们的时候更是激动的不得了。这时必定来一大段音乐或者歌曲,银幕骤现高山、大海、蓝天,极端的个人崇拜让人感到肉麻。

“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实际上是针对一部罗马尼亚电影来说的,即《多瑙河之波》。即使现在看,这部电影里的拥抱、接吻镜头也不少。但这绝对是一部精品电影,人物刻画、情节构思、演员表演、还有音乐,均属上乘。而且,它把一个爱情故事自然地与反法西斯的斗争故事交织在一起。

我最喜欢的罗马尼亚电影是《爆炸》,是反应水上消防人员抢险的,故事惊心动魄、情节险象环生。《爆炸》好像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放映的,我记不清了。

记得那时,我还在呼市的省府礼堂看过《山本五十六》《虎,虎,虎》《啊,海军》《冲绳之战》等电影,那些电影多数是日本和美国合拍的,有些称之为美国电影可能更为合适。当时中国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给予严厉的批判,认为这些电影美化日本战犯,宣扬武士道。为了批判,就在有关单位内部放映。那时内部片的电影票很抢手,我就听说过少女以上床为代价换取电影票的事情。有一次,我从晚上一直看到天亮,看的昏昏欲睡、欲裂。

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虽然都在中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因为中国与南斯拉夫之间的政治关系问题,他们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时已经是70年代末了,比以上电影在本国的热映已经晚了近十年。但这两部影片仍旧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演员的精彩表演,以及不同于以往那些电影的新鲜感而赢得了无数中国影迷的青睐。从此以后“瓦尔特”与高仓健一起成为了文革后中国无数青少年崇拜和仿效的男子汉形象,“瓦尔特拳”一时间也成为了都市流行的新词汇。

其实,在文革后期,已有不少西方国家影片在内部放映,理由不外乎就是为了参考或者批判。江青就曾为《鸽子号》里相爱的男女在水中拥抱的场面所感动,她说,如果是她,也会跳进水里扑向自己的爱人。这件事情是作为江青的一条罪状在后来公布的。

上面那个关于文革期间各国电影特点的段子,当然并不完全。还有一句是关于当时国产电影的“中国电影新闻简报”。但是,文革中的国产电影是另外一个话题,我这里就不说了。

2013-04-20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