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革命”的用法

2019年08月30日 7:59 PDF版 分享转发

来源: 记忆 作者: 启之

如果评选时代的十大关键词,“革命”肯定会排在第一。如果把评选的时间向前延伸一百年,相信“革命”仍会入选。二十世纪是革命的世纪,革命是这百年中用得最多,传播最广,内涵最丰富,最富于变化,也最攸关生死的词,它不入选,谁入选?

可是,语言学家——不管是革命的、不革命的,还是的——对这个至关重要的词似乎都没有深究过。因此,生在革命中,长在革命下,深受革命“恩泽”的我,要不自量力地说一说“革命”这个词。

革命是个多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它列了三个义项:(1)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革命破坏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的发展。(2)具有革命意识的。例:工人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3)根本改革。例:思想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修订本,1996)其实,在人们平常的理解中,革命就是造反,就是杀人放火,就是暴力夺权。韩寒的《谈革命》中的革命就是这个意思。

看了词典的解释,学问家会勃然大怒:这是什么词典,怎么不提“汤武革命”?真真岂有此理!这位老兄有所不知,“,整个儿地推翻旧制度旧秩序旧世界,建立新制度新秩序新世界之谓也。榜样很辉煌地摆在眼前:法国大革命、英国光荣革命、美国独立革命,再后来,俄国十月革命。”此革命“决非原先‘汤武革命’里改朝换代的意思(否则,《封神演义》岂不成了头一部‘革命历史小说’)。”

词典上说的只是革命的词汇意义。按语言学的说法,词义不但包括词汇意义,还包括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据我看,革命的语法意义也很有些革命的味道。你看,它简直是一个全面手,既是名词和代词,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又可以居动词之位,在句子中做谓语;同时,它还是一个曾经泛滥成灾的形容词,在句子中做定语来限定名词或代词;另外,它还常常以状语的身份出山,把谓语修理一番。可以说,在语法上,革命简直就是一个巨无霸。

词汇的色彩意义指的是它包含的感情和感觉——褒贬、冷暖、亲疏、庄谐。在这方面,革命既使算不上巨无霸,也属于神通广大的巨灵神、雷震子一类。三十年前,它居褒义词的顶端。新时期以来,它似乎又带上了贬义。有时,它温暖如春;有时,它寒冷彻骨。有时,它像你的亲人;有时,它又成了众生的陌路。它曾经庄严肃穆,令人仰止行止,可即使在“告别”之前,它就带上了嘲讽的韵味。而在“告别”之后,它更成了口头笔端的戏谑。

总之,革命一词,可道者多矣,兹择允许言说者,略道一二。

一、革命作为形容词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革命作为形容词,在文革期间用得最多。请看下面这句话:

革命的和革命的学生组织要实现革命的大联合,只要两派都是革命的群众组织,就要在革命的原则下实现革命的大联合。

这个句子摘自1967年10月1日“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的社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两报一刊”主宰了中国近十年,其社论代表着党中央毛主席的意志,权威性不言而喻。这个句子出现在这个社论中,说明这是当时唯一正确的表述。

这个句子共53个字,其中有七个名词——“红卫兵”、“学生组织”、“大联合”、“群众组织”等,共计21个字。有六个形容词——“革命的”,共计18个字。剩下的是动词连词介词。作为修饰名词的“革命的”几乎占了全句的三分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如果抽去这18个字,这句话就成了这个样子——

红卫兵和学生组织要实现大联合,只要两派都是群众组织,就要在原则下实现大联合。

从语法上讲,没有这六个“革命的”,这句话也讲得通。从作文上讲,加上这六个定语,这句话就变得累赘啰索,似乎成了绕口令。“革命的”大量地用于定语,意味着很多名词——红卫兵、学生、联合、群众、组织等表达的事物,第一,已经分成了性质不同的种类:革命的、不革命的、假革命的、反革命的;第二,这些种类又混在一起,难以分辨;第三;这些事物与革命的关系随时都在变化——昨天在台上做报告“干部”,今天可能就成了走资派。今天还是响当当硬梆梆的造反组织,明天就成了反革命集团。在此危难之际,不请出“革命的”来限制它们,那革命还搞得成吗?

“一切名词都是现实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一个名词一旦需要用“革命的”来限制,就意味着它代表的事物本身失去了原有的规定性。林彪对此深有体会:“过去我们南征北战,那种战争好打。因为敌人清楚。这回无产阶级,比那种战争困难得多。”“问题就是犯思想错误的,同敌我矛盾混合在一起,一时还搞不清楚。”林副统帅搞不清楚,正统帅同样搞不清楚;搞不清楚,就只好在文字上做些许改良——用“革命的”来限制那些名词。

语言是文化现象。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竟然连这一现象的区区小命都革不了,而只能做如此笨拙的点滴改良,实在令人沮丧。好在当时的革命者对这个改良品欣然接受——他们相信只要在学生、组织、同志、群众等等名词前面加上“革命的”这个定语,是否革命与真假革命就会大白于天下。

按照陈原的说法,这是革命的“语言的灵物崇拜”。它跟善男信女念叨“阿门”、“阿弥托佛”一个道理。跟《红楼梦》中的马道婆给凤姐、宝玉施“魇魔法”——将年庚八字写在纸人身上,用蓝纸铰的五个青面鬼拿针钉在一起,是同一种思维方式。这时候的“革命的”成了神汉念的咒语,巫觋画的符箓。而到了这个地步,语言就“不再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而是思想本身。语言不是‘载体’,而是有神力的思想。”

二、革命作为代词

七十年代初,还是个农村的小青年。有一天,他正在同生产队的老少社员在田地翻红薯秧子——

不知为何,竟有两辆卡车拉了革命者的青年,架着机枪,从田头公路上驶过,突然,他们朝着田里的我们,打了一梭子机枪,子弹就落在田头的草上。草摇土飞之后,当过兵的一个退伍军人,突然大唤:“卧倒——”社员们就都学着他的样子,各自卧伏在了红薯秧的垄沟。起来之后,卡车已经远去,载着革命者和他们的笑声。不知这革命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于是,生产队长就对着革命的背影大喊大骂:“操你们奶奶,我们种地,你们革命,井水不犯河水,碍着你们啥儿事啦?!”

这段文字中,革命有三种语法功能,(1)名词(革命者),(2)动词(你们革命),(3)代词(对着革命的背影)。前两种司空见惯,不必多说。值得一说的是代词。生产队长“对着革命的背影”大骂。这里的“革命”,指代的是前面提到的“革命者”。

为什么不直接说“对着革命者的背影”大骂,而偏要用“革命”指代“革命者”呢?这正是阎连科的高明之处。他知道,只有指代,才能把时人对造反派,对文革,对世道的不满表达出来;也只有如此表达,才能透露出作者对“革命”的嘲讽。

三、革命作为状语

语言的“灵物崇拜”,又叫语言的“物神化”。“为革命……”就是这个“物神化”的一个重镇。“为革命种田”、“为革命写作”、“为革命锻炼身体”、“为革命学好外语”、“为革命苦练基本功”……这是毛泽东时代常见的说法。

到了邓小平时代,巴金对这种说法产生了疑惑: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为什么不提倡为革命吃好饭,睡好觉呢。巴金忽略了,“为革命……”是目的状语,它后面跟着的都是有一定难度的事。种田,脸朝黄土背朝天,谁愿意?写作,就算是写党八股,也要费些脑筋;锻炼身体,需要吃苦、受累、意志坚强;学外语、练基本功也一样。一般情况下,吃饭、睡觉没有难度,所以用不着把革命搬出来。如果吃饭有了难度,且与“革命”有关,那么,解决吃饭的人就会被革了命。1959年,安徽省委副书记张恺帆,为了挽救濒临饿死的五十万百姓,开仓放粮,被判了二十年。1960年,山西河曲县委书记刘毅,也因为擅放国库粮丢了官。

因为有难度,才需要抬出一个伟大庄严之目的,“为革命”云云,就像《西游记》里的神仙祭起的法宝。那法宝一旦高悬空中,凡人就只有匍匐在地,屏气息声,俯首听命。江青对她的护士、警卫、秘书说,你们为我服务,就是为革命服务。这种服务包括陪她打扑克,为她养狗养猴,为她追捕蚊子,还包括被她辱骂:你给我滚!

为了逃离土地,摆脱当农民的命运,阎连科选择了当兵。“可在军营,所有的人问我为什么当兵时,我都会说是为了革命,为了保家卫国。问我为什么写作时,我都不说是为了我的命运,而是说为了革命而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去争做一个革命的、有文化的合格军人。因为革命,是那个年代的根本,革命掩埋、掩盖了那个年代里人的一切。”

四、革命成了调侃

在八零后的台湾人廖信忠那里,革命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意思——父母为了他能考上好高中,让他上初四班(升高中的补习班)。这种班实行封闭式管理,天天考试,考不到规定的分数,就由班导师进行体罚——差几分就打几下。

被打的同学很自觉地把手撑在桌上,班导师充满杀气地挥起木棒,不,是鼓励棒,然后拉弓,将满满的鼓励从屁股下方几寸的大腿肉上注入全身。只见被打的同学脸上一阵阵的扭曲,尤其是老师下手的那一瞬间,表情忽然变得非常狰狞,让后面的同学觉得更加恐惧。……班导师打人时用力之猛,一班六七十个学生打下来,一天总要耗损几根棒子,挨打的同学常常都被打到手掌及屁股都淤青变黑。……说也奇怪,大家还是不懂得努力一点读书,避免挨打,反而研究起被打时怎么不痛,但后来我才晓得,一起研究这些事情是增加革命情感的好方法。

这里的“革命情感”实际上是挨打引起的同命相怜的感情。作者为什么不用“受苦”、“患难”而偏要用“革命”呢?因为后者有趣,带有调侃的味道——现代的年轻人,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都想戏谑一下曾几何时充斥两岸的“革命”。

五、革命的浑沌

二十世纪是革命的世纪。可是,“革命”却言人人殊。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的革命是中国的统一富强,是三民主义的全面实施。蒋介石说,“非达成国民革命之责任,绝不中止!”这里革命是“光复大陆国土,复兴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容。”

毛泽东说,“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这里的革命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阶级斗争、反修防修、全国全面内战和在腥风血雨中交班。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里的革命是社会主义不姓穷,是市场经济,是让少数人先富起来。

革了半天命,到底什么是革命?浑沌学使我对革命之人言之殊,有了浑沌性的理解:革命的义项之一,是“根本改革”。不管搞什么样的革命,不管根本不根本,改革总是吸引人的。因此,革命就有了形形色色的含义。由于认识水平的提高,法国人用小写和复数的方法把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归结为“动乱”。而中国人则用加引号的方法,把史无前例的文革归为“浩劫”和“折腾”。

2012-5-19

《记忆》2015年8月31日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