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徐友渔、楊建利在哈德逊研究所刘晓波研讨会上演讲

2017年11月16日 0:00 PDF版 分享转发

、楊建利在研讨会上演讲
 
《议报》记者  刘睿

2017年10月12日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
10月12日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哈德逊研究所举办题为“刘晓波的政治遗产和中国化未来”研讨会,著名自由主义学者、08宪章首批签署人、刘晓波的生前好友徐友渔教授,公民力量发起人楊建利博士应邀出席并演讲。
 

徐友渔教授认为,和平、理性与非暴力原则是刘晓波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遗产,在刘晓波生前发起和参与的社会抗议运动和公民维权运动中,在他撰写的文章,起草的签名信中,他反复伸张和捍卫这个原则,严厉批判、坚决抵制采用暴力的主张和实行极端的、非理性的行动方式。他向听众介绍说,在发起和领导中国的社会抗议运动的过程中,刘晓波加深了对于和平、理性与非暴力原则的信念,他看到,暴力行动其实正中统治者的下怀,因为真正掌握暴力的是统治者,暴力行动和鼓吹暴力的言论给了中共当权者严厉镇压的借口。而极端的、非理性的言行达不到预想效果,只能造成混乱和分裂。作为中国民权运动的领导人,刘晓波不遗余力地与极端的言论和行为进行斗争。
 

徐友渔透漏,在刘晓波逝世的第二天,他就收到北京一个异见人士发出的关于坚持非暴力抗争原则的呼吁书,这是专门针对晓波之死而发的,他说:“我感到欣慰和鼓舞。刘晓波去世后有人认为非暴力抗争已被宣告此路不通,以这位异见人士为首的23名从中共监狱中走出来的政治犯、思想犯向中国大陆全体公民大声呼吁:非暴力仍然是我们不可动摇的 原则。我想,既然他们这些受迫害和蹂躏最深重的人都能坚持非暴力,其他人一定也能做到。”
 

楊建利说:刘晓波去世是中国自由运动的重大损失,刘晓波的精神和思想遗产是未来中国的重要财富,蕴含着民间社会发育的宝贵资源。刘晓波从一个学者到一个坚定的民主斗士,走过了漫长的28年道路,四次被囚,直到被关押去世,他对中国社会苦难的承担精神彪炳史册。出师未捷身先去,长使英雄泪沾巾,刘晓波从去世的那一刻起,就成为无数中国人心目中的圣徒,成为一个顽强的精神符号,可以凝聚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民主坚韧奋斗的意志。继承刘晓波的道德遗产,对未来中国的自由运动意义重大。杨建利呼吁对中国民主化关注和支持的各界应该注重研究刘晓波的思想资源以及它的民主运动实践资源。杨建利说:“从六四开始,刘晓波四次入狱,每一次入狱都是他思想的升华,也使他在挫败中变得更为冷静、成熟,他从来没有失去激情,但更多的是脚踏实地地总结经验教训。刘晓波身处北京,交际广泛,他的多重身份——学者、思想家、作家、评论家、民主斗士、人权活动者——使他与社会各阶层都有通畅的沟通和互动,他不仅坐而论道,而且参与组织独立中文笔会在中国大陆的运作,参加维权组织的活动,他能够从思想的高处着眼,从实践的细微处着手,探索低成本的有效抗争模式,尽管他未能完成全部的工作,但梳理刘晓波的民主实践脉络,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非暴力对争的内涵及其中国模式,这方面,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一同被邀请参见演讲和讨论的有著名人权律师、刘晓波和刘霞的国际法律顾问Jared Genser和自由之家前主席、乔治城大学教授Mark Lagon。

《公民议报》首发,转载请注明:文章来自公民议报 5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