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刘荻:革命常常是改良的结果

2016年09月30日 4:01 PDF版 分享转发

托克维尔说,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托克维尔所说的“坏政府”,是指大革命前的法国君主专制政府。当时的法国路易十六曾经有着“激进改革家”或“忽然改革家”的名声。路易十六当政后,任用了改革派经济学家杜尔阁担任财政大臣。杜尔阁上任后,制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准备取消一切奴役,一切特权。他建议免除农民的徭役,取消省界的壁垒,废除贸易的关卡,振兴工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让贵族和僧侣同第三等级享受一样的税率。在政治上,他想利用现存的省议会的途径,扩大政治开放,让人民能够获得政治权利,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被迫免去杜尔阁的职位之后,路易十六又任命了马尔泽布尔来继任。与杜尔阁一样,马尔泽布尔也主张要给每一个人以权利。在法律上,取消拷打逼供,给被告人以辩护的权利;在政治上,取消国王的“密札”和新闻出版检查,让所有人都有人身安全和言论出版自由;在上,反对宗教迫害,实现宗教自由。然而,就是这位“自由人的国王”,在大革命中被送上了断头台。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类似的例子在人类历史上还有很多。在1905年的俄罗斯,接连发生的起义、骚乱和罢工迫使沙皇尼古拉二世颁布了《十月宣言》——政府将“根据人身不受侵犯,良心、言论、集会和结社自由的原则”给予“基本的公民自由”;政府将扩大杜马选举的选举权,最终目标为全民普选;政府还将给予杜马批准法律和监督政府的权力。这一宣言进一步刺激了全国各地的革命热情,并且为1917年的革命播下了种子。

中国1911年的辛亥革命之前,也有“戊戌变法”和“预备立宪”做铺垫。

20世纪末的历史更加证明了这一观点:没有的改革,就没有东欧各国的“天鹅绒革命”。像朝鲜那样完全拒绝改革的国家,也就不大可能爆发革命。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革命都是改良的结果,这方面的例子,最著名的就是英国的“光荣革命”和革命。不过这两场革命的对手都不能算是专制政权。就拿美国革命来说:美国革命爆发的时候,北美殖民地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自由平等,老百姓生活最好的地方之一。

诚然,这些改革往往都是不成功的,或者是半吊子的,但就是这些不成功的半吊子改革,成了革命的导火线,或者铺路石,或者播种机。为什么会这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改革提高了人们的期望,让他们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的可能性,而改革的失败又让人们梦想破灭,激起了人们的怒火。长期的压迫只会使人们习惯于压迫,让人们想象不到他们可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改革让人们有了希望和愿景,也就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从这个角度来说,鼓吹革命却反对“虚假希望”,就像传说中那位只想盖第三层楼,却不想要第一、二层的土财主,或者那个以为只吃第六个饼就能饱的傻子一样。

说到这里,我们还没有谈到一个问题:如果专制独裁者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权力的话,那他们为什么要开始改革呢?我认为至少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形势所迫,被逼无奈,沙皇尼古拉二世就是这种情况;二是掌权者以为改革之后自己仍然能控制得住局面,不致失去权力,但后来发生的事证明他们错了,戈尔巴乔夫就是这种情况。所以,不要说某个人想不想做戈尔巴乔夫,就是戈尔巴乔夫自己也不想做戈尔巴乔夫,但历史未必如他所愿。历史充满偶然,谁也不可能预先知道自己行动的全部后果。不要因为有时候人们把某种主义翻译成“全能主义”,就以为它真的无所不能。

转自:老鼠会

来源:新公民运动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李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