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于庸、李化平:不质疑动机、不人身攻击——魅力四射的罗伯特议事规则

2017年03月22日 15:31 PDF版 分享转发

社会进步,人人不仅要有权利意识,还要掌握实现权利的方法,罗伯特议事规则(以下简称罗规)就是这个方法,这是我们按照罗伯特议事规则进行开会演练后的最大体会。本文不讲罗规的“六步骤”“六要素”及“十二原则”,仅谈谈我们接触罗规后,从内心体会这罗规文化基因和我们的文化基因的区别。

一,先生推崇

民国六年(1917年)孙中山先生翻译《罗伯特议事规则》,命名《会议通则》,后改编成《民权初步》,成为《建国方略》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与《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并列。

百年前的孙中山先生在《民权初步》中坦陈:“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然中国人……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此《民权初步》一书之所由作,而以教国民行民权之第一步也”。

我们也发现,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并实操演练过的成员群体,明白罗规规则后的权利归属,善于利用规则来实现自己的权利,团队效率也明显较以往为高,开会过程博弈文明、有序,议事氛围和谐,推进顺利。

中山先生推崇此规则是有道理的。

二,罗规的产生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太平洋彼岸,林肯领导美利坚合众国与李将军率领的南方军作战(大陆有学者称之为“废奴战争”,实际上,这是一场避免美国分裂的“南北战争”)。
战争期间,时年26岁的美利坚合众国工程兵军官罗伯特被授权去搞”军民共建”,帮忙主持会议却开砸了。罗伯特决心研究如何开会才不会搞砸,经过13年的学习、摸索、实践,罗伯特将他的开会规则集结成书,?罗伯特议事规则?于1876年初版。

美国完善的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制度,使《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完善和修订,竟成了罗伯特家族的事业,至2000年已累计销售500万册。去年我们买时已是第十一版。

1

三,罗规的意义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的意义在于:基于不同想法、不同身份、学识、年龄、脾性、国籍和文化背景的一群人,在罗规规则指引下,能帮助大家公平、有序、有效的讨论共同待决的议题,并最终形成可操作的“动议”。

由于功效显著,绝大部分国家议会都在使用《罗伯特议事规则》。上至联合国大会,下至学校班会,乃至企业、NGO,常会在本机构的议事规则中看到“未尽事宜,以?罗伯特议事规则?为准”的字样。可以说,《罗伯特议事规则》已成为一部不可或缺的日常工具书。

四,罗伯特议事规则走进当代

《可操作的——罗伯特议事规则下乡全记事》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寇延丁女士通过案例分析,结合中国国情,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有效操作罗规来开会。比如:我们不能以道德的名义去怀疑别人的动机,换言之,就是不允许质疑动机。

开会讨论问题,为什么不允许质疑动机呢?

因为动机是不可(或者说特别难以)证实的;

其次,会议要审议的不是个人,而是某个事情,对动机的怀疑和揭露本身是跑题;

第三,利己性是人类共有的本性,不侵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不为过。(见《可操作的民主——罗伯特议事规则下乡全记事》p30)。

受此触发,我联想到我们自己,我们使用了几千年的汉语,质疑动机的成语频繁出现,比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及俗语“知人知面不知心”等等。

动辄质疑动机恰恰是我们的思维习惯与定势,这导致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基本上不可合作,讨论问题也往往演变为人身攻击。

1

五,有感而发

在参加过六次《罗伯特议事规则》学习演练之后,于庸写下了如此体会:

“我们从懵懂到进入社会,都没有罗规这样的训练。在“被人背后议论、也背后议论别人”的状态下活到了现在。没有完成(参与)罗规的系统学习和训练,我认为是主要原因。

“罗规演练者,皆应知道,凡是人身攻击、猜测动机、不文明发言,主持人应立即打断其发言,并告知其“程序问题”所在,如果主持人不打断,任何一个成员都有权利打断并向主持人提出“程序问题”。这个规定的意义在于,每一个成员皆有“不听不文明发言”的权利,以免浪费自己的时间。

“那么在微信群里面,面对不文明发言的时候,主持人(拥有群秩序维护权利的群主)要立即指出发言存在的“程序问题”,如果群主未提出,群成员也要立即指出。”

六,接受过罗规训练之后,会有什么样的认知翻转呢?于庸这样写道:

“接触罗规以后,我一直在想罗规与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的差异,罗规是“只对事不对人”的,而我们是“不对事只对人”的文化:

“比如“哪有人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说”,这种忽略事实的讨论,针对人进行评价,无疑,已经是一种文化。

“比如最近事件,包括团中央在内,都没有进行布置萨德这一事件的讨论,发表的言论也是对人不对事,乐天置换土地不是萨德事件的主题(充其量是配合),却往“乐天”引导,往情感上引导,说乐天在中国赚了多少钱啊,现在如何如何啦。而忽略讨论乐天置换土地的背景和环境以及法理依据。

“再比如名诗“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此诗只针对个人,而忽略具体事情的表达,常常被老师故作欣赏状,在儿童少年心里植入对人的评判意识,而罗规是不允许对人进行评判的,只允许专注于对事的探讨,所以这教育导向也是不符合罗规的。

日常生活中,甲“他这人怎么这样?”乙:“他这人就这样”等,都是针对人而不是针对具体的事。忽视对事的探究,往往导致本应可得的进步,裹足不前。很可惜,这习惯。

“专门对事、绝不对人”无疑是正确处理问题的基本角度,要养成这种处理问题的特质,使之成为人的性格(也就是我们说的素质培养和训练),罗规是这么做的:为了避免将讨论的话题与人关联,避免使讨论针对人,而偏离事,要求发言时不得提及人的名字,只能提及职务或者以“刚才那位成员”来发表意见,否则就会被制止。”,这样的训练,无疑会促进人们更容易和谐、进步,有效率,能成事。

2

七,罗规鼓励表达的性格要应用于日常生活

“《可操作的民主——罗伯特议事规则下乡全纪实》有这么一句话,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基本规则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并不仅仅用于议事开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出现比如跑题、人身攻击、猜测动机等出现的时候,就要立即打断、制止。在微信群里常常用得上。”

还有,“我们还形成了一种意识,会议秩序乱了,是主持人的责任,而成员没有责任。当一个成员发言跑题、质疑动机、人身攻击、滔滔不绝超时的时候,罗规规则下,如果主持人不制止,任何一个成员都可以打断并指出“程序问题”。

这种训练形成的性格,碰见小偷敢出声,碰见危难敢出手,有斥责不公敢附和,都会“把对别人的侵权视作对自己的侵权”。

这种训练下形成的社会,当北京地铁男辱骂女孩并抢夺女孩手机时,就不会出现整车人全体沉默。

再举一例,前段时间流行的一个视频,当街上有小孩被抢夺,街上路人表现的中美差异,我觉得也是和有罗规训练和没有罗规训练形成的不同社会有关系。”

素质培养,从罗规学习、演练开始,其中最为重要的,在于演练,通过演练,可以将一些基本规则内化于心、浮现于外。“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形容文化提升个人的修养,罗规内化于心,也可以提高生命质量,比如碰见跑题可以拒绝听而不觉得不好意思,因为你有不听“正确的废话”的权利。你也不用试图说服某一个人,你只需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认同你,来实现你的目的和愿望。你不用再气恼“唤不醒装睡的人”,因为没有打动到别人是你自己的问题。你不用没有及时发声制止悲剧发生而懊悔,因为你会在第一时间表达你的情感和观点,唤得众人随行!

罗规,就这么好玩儿!有趣!
魅力四射!

来源:新公民运动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