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我不推荐任何一款国内浏览器

2013年01月30日 19:57 PDF版 分享转发

2013-02-28 10:57 来源: 雷锋网

【编者按】本文作者@吴伟,资深产品经理,曾就职于新浪,现任约瑟网络有限公司产品总监。旗下“企业问答”是一款面对创业者的问答产品。

前两天,我的一位朋友丢给我一个连接,然后飞快的说:“矮马!赶紧看看这篇文章!!吓死我了!以后再也不敢用360了!!隐私啊!!我的隐私啊!!你说,我换什么浏览器好?啊?要不就猎豹吧?猎豹挺好的吧?!买票还能快点儿!恩恩!就换猎豹了!!”然后,他!就!走!了!

瞬间我心中万兽奔腾啊,尼玛这是来跟我探讨浏览器的事儿么?不是你练口才准备给凉茶播广告吧?好歹你喘口气让我说句话啊。

于是我打开了朋友丢给我的链接,这一看不得了,怪不得能把我朋友吓成这样,的确是一篇内容十分专业的枪手软文,图文并茂数据丰富,堪称高级黑的典范,不仅对于普通用户杀伤力极大,就是对于从业人员来说要敬畏三分,稍有反对意见,弄不好就要落个“不懂装懂”的悲惨下场。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但是,作为一名产品经理,不懂装懂是我的日常工作;把内行的话翻译给外行听更是我的职业素养。今天就发挥一下我的长项,把这篇非常专业的枪稿给大家解读解读(以下就把《360黑匣子》这篇报道简称为报道吧)。

为什么说这是一篇枪稿?

这篇报道的倾向性太过明显,在语言上喜欢使用“癌细胞”、“毒瘤”、“切除”这样感情色彩强烈的词汇,恨不得生啖汝肉笑谈渴饮。

如果这是在微博上的一场骂战倒也痛快;偏偏是刊登在标榜中立公正的纸媒上!《每经》的编辑们真的是当新闻稿件审的么?还是当卖出去三个整版广告所以随便写啊?

报道采访了“金山安全专家李铁军”、“腾讯集团副总裁曾宇”并引用了一段来自“百度安全部门的相关负责人”的评论。这选人的眼光太精准了吧,反三联盟呼之欲出啊。3Q和3百大战就不说了,说说金山和360的新仇旧恨:金山原本就是做安全的,和360是死对头;而金山网络(就是做猎豹浏览器的那个)CEO傅盛曾经是360手下大将,后来两人反目成仇,傅盛出走金山。这段事情当初在网上吵得不可开交,究竟是周鸿祎忌才妒能还是傅盛吃里扒外最后也没个定论。

既然你一口气采访了三个周鸿祎的敌人,好歹也要采访几个周鸿祎的朋友吧,所谓兼听则明;就算周鸿祎把业得罪光了,一个朋友没有,至少也可以采访一下周鸿祎本人吧。

这么一边儿倒的采访我倒是在新闻联播里经常见。

为什么说这是一篇吓唬人的软文?

这篇报道最大的问题是把可能发生的事情当做已经发生的事情来吓唬用户。

我们就用报道里打的那个比方解释一下:360就像小区保安,用户就像小区业主,保安以“保护业主安全”为名拿到了业主家的钥匙。这的确是个安全隐患,保安可能会趁业主不在家偷偷溜进屋干坏事。但这只能说保安“有能力”干坏事,不能证明保安真的就干了坏事,更不能号召业主一起打死这个保安。

报道说360浏览器秘密的、未经用户允许的情况下向服务器传递数据,甚至下载DLL文件。这只能证明360确实有能力泄露用户隐私;而360是不是真的泄露了用户隐私,那要看他究竟传了什么数据上来,但文章自己也承认“没有人知道答案”。既然没人知道答案,你现在站出来就说他一定传隐私、卸载竞争对手软件、监听用户信息,这结论是不是太过草率了?

再退一步讲,360即使上传了用户的隐私,他究竟是怎样使用这些数据的也是我们要考察的。百度、Google也会记录用户的搜索习惯,以便能提供更好的搜索结果;QQ也会保存用户的聊天记录乃至用户关系,否则“圈子”这个神奇的产品是怎么出来的呢?淘宝会记住用户的每一笔消费,到年底的时候还会告诉你比别人多花了多少钱。

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用户个人资料收集的边界在哪里,本来就是存在争议的伦理问题:做好了可以改善服务质量,稍不留神就侵犯了隐私。

如果是客观的讨论,指出错误和不足以期改进,这是学术行为;但是要用耸人听闻的词汇,颇具煽动性的口吻影响用户的决策,那就只能认为是一种竞争手段了。

最后的结论

1、作为一名普通的互联网用户,您应该知道:360浏览器是有安全隐患的。但也不像报道里说的那么危言耸听,犹如科幻大片。360究竟有没有泄露您的隐私,是否会给您带来伤害,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2、如果您还是决定更换浏览器,我向您推荐火狐、Chrome、Opera或者Safari。不推荐任何一款国内的浏览器,因为是一个山上的狐狸,撩起裙子来都有尾巴。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