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六四25年,加拿大亲历者的回忆与评说

2014年06月06日 7:57 PDF版 分享转发

2014-06-05 20:16 来源: 国际广播电台 作者: 亚明

香港市民星期三晚在维园举行六四烛光悼念活动

1989年6月4日在中国发生的事件震惊世界。全世界的观众都从电视画面上看到了军队和坦克冲进北京的街道,抗议的学生在街上奔跑,抢救那些中弹流血的学生。在纪念那次事件25周年之际,加拿大几位当年曾在北京,亲身经历了这一事件的记者和学者或发表文章,或接受媒体的采访,向人们讲述当年所见到的情景,表达对六四事件和当今的看法。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皮特曼·波特(Pitman Potter)教授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专家,是加拿大知名律师之一。1987年时,他受邀到中国北京的大学教授法律。他回忆说:“我在6月1日看到一长串的军车开进北京,但到6月2日街上仍有很多学生和市民。甚至有市民给军车上的军人送食品和鲜花”。

波特教授说,学生们想要的是让政府承认他们是爱国行动,但政府却不这样看。在今天我们纪念天安门屠杀遇难者最好的方式是, 我们应该想想,当年学生们走上街头,示威抗议的诉求是什么,这些诉求今天实现了没有。他说:“当年学生们抗议的内容包括反对腐败,呼吁政府关心人民的需求,要求公平分配改革的成果等。而中国今天仍然存在这些问题,进步非常有限”。

波特教授还说,虽然当今中国的领导人正在加大反腐的力度,但这并未超出挽回一些名声的范围,根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贪腐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查理斯·弗伦(Charles Foran)是加拿大的记者,。1989年时在北京当教师。他也亲眼见证了天安门运动和政府的残酷镇压。他在25周年到来之际,在加拿大的《环球邮报》上发表文章,题目是“北京政府从天安门学到了什么:繁荣不一定需要民主”。他在文章中说, 在20世纪末,一党专制的国家纷纷垮台,柏林墙被拆除,前苏联解体。当时有人认为,这是民主制度的胜利。 但中国的情况却有所不同,似乎不用牺牲专制主义也能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此后中国一直是使用高压手段控制思想和舆论, 不允许任何“不同政见”的存在。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中国所有的经济发展都像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巨大的房子。

弗伦说:“我想中共领导人在1989年的学生运动之后,得到了两个教训,一是要把不同政见消灭在萌芽状态,现在中国民众的政治民主意识正在上升,可审查制度更加严格。如果有人做出反对的行动,那就毫不留情地打下去。他们学到的另一个教训是,的政治象征意义不能改变,要重新定义,使它变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而不是民众显示权利的地方”。

说到对天安门广场的印象,加拿大布鲁克大学政治学教授查理斯·伯顿(Charles Burton)回忆说,他80年代去北京时,还可以沿着长安街跑步,那时北京的空气污染还没有现在这么严重。跑到天安门广场时,他看到上百人在天安门广场放,那些风筝在离旗杆不远的地方飘着,放风筝的人也都看上去很放松。当有人到旁边观看时,他们还显得很自豪。但今天这些都已成了记忆中的场景。他说:“天安门广场曾是让人感到很明亮,很愉悦的地方。而现在的广场上有约60个监控摄像头,有人通过这些摄像头监视着整个广场,并随时通过对讲机与广场上巡逻的穿制服的、未穿制服的警察联络。如果一旦发生有人抛撒政治传单,几秒钟之内就会被带走, 传单就会全部消失。

戴安娜·拉里(Diana Lary)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退休教授,历史学家,作家和外交人员。天安门事件发生时在加拿大驻中国大使馆工作。她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发生的原因:”中共在掌权以后, 就变得越来越脱离民众,他的领导人行踪神秘, 这有安全方面的考虑,但更多的是1989年天安门事件以后,这种特征就越来越明显,已经不可能再作为大众中的一员”。

另一位曾经亲身经历北经六四事件的加拿大人布鲁斯·吉列(Bruce Jilley)原来是记者、作家,现在是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他说在不久前再次访问中国时,曾特意回到天安门广场。”在天安门广场上,毛的画像仍然挂在那,盯着每一个过往的人。现在民众的反应已经有所不同,有人看得出很兴奋,不停地拍照,有的则斜看两眼,还有的在画像前就如何评价毛泽东争论起来,包括毛统治下的过去,和今天的中国向何处去。”

吉列说,无论人们对1989年中国发生的事件持何种看法,今天他们到了天安门广场,都会想到这里曾是坦克开进了的地方。即使是那些最爱国的人,也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看待天安门广场。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乔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