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风筝制作:这一高超的传统工艺是否会失传?

2014年09月29日 23:06 PDF版 分享转发

2015-02-20 15:31 来源: 博谈网 作者: STUART LEAVENWORTH 编译: 周洁

2014年6月26日,韩福龄在山东他的公寓里举着他的两个

(博谈网记者周洁编译报道)据《McClatchy报》2月18日报道,张晓东的作坊里有各式各样的风筝。有龙,有鹰,有蝴蝶以及巧妙的机械风筝,其中包括一只青蛙欲吞吃一只螳螂。

65岁的张晓东是中国备受尊敬的风筝制作者,他展示了他毕生的一些作品。“放风筝提供了很好的锻炼;它会使你用到脖子和肩膀上的肌肉,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他说。

“放风筝还能提升情绪。你可以把烦恼写到风筝上,当它在高空中翱翔的时候,剪断绳子,烦恼就会飞走了。”

的风筝制造者现在有很多担忧。随着中国的现代化,新一代人玩的是视频游戏,而不是用彩绘丝绸粘到竹帧上的风筝。制作风筝的工匠在迅速老龄化。在中国近14亿人口中,这些工匠几乎全是男性。

虽然中国对风筝引以为傲——这种发明导致了空气动力学,但是这种传统工艺前途未卜。即使在风筝之都潍坊,情况也是如此。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韩福龄在他将近82岁的生涯中一直在潍坊制作传统的风筝。他还记得自己7岁的时候制作了他的第一个风筝,并记得看着风筝飞到天上去那种特别的感受。

然而,现在韩福龄很怀疑他的四个孩子中有谁会继承他的手艺。“我的儿子不仅不做风筝,他还阻挠我继续做。他说我老了,现在应该休息了”,韩说。“但是,我热爱风筝。我怎么能不做风筝呢?”

风筝制作在缓慢地消亡。在中国的文化传奇中,历史悠久的建筑、手工艺和音乐都被中国的经济增长所淹没,而无法有效地保留过去的传统。

自2006年以来,中国的文化部斥资35亿人民币(约5.74亿美元),致力于建立各种试图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但上月底,文化部宣布将撤销其中300个不合格的项目,因为没有实际效果,或是无法解释经费的支出。

在具有900万人口的山东潍坊,几百年来风筝一直是这座城市的特有传承。许多书籍称是公元前四世纪的鲁班发明的风筝。潍坊是一年一度国际风筝节的举办地,拥有一个8000平方米的风筝博物馆及超过100家批量生产风筝的工厂,部分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

42岁的王永训可以说是潍坊最成功的风筝企业家。他的潍坊天成飞鸢风筝进出口公司雇有130名工人。王说,他的员工每年手绘及制作超过50万个风筝,其中60%是出口。

王永训曾是张晓东的学生。他有时会因为帮助商用企业大规模生产风筝、几乎不给年轻人拿起这门艺术的理由而受到批评。但王认为,他的风筝是用老工匠的精神制作的,以帮助他们的作品传承下去。

“我们是用手工制作传统风筝,我们是慢慢做”,他在陪同记者参观他的陈列室时说。“我们提供人们可以买得起的风筝。”

中国的风筝大师曾经经历过艰难的时期。在期间,传统的风筝被标记为一种“四旧”,们受到威胁,如果他们不依据时代而改变就会被关进劳教营。

韩福龄当时服从了毛泽东的约束,制作的风筝上改画工人,而不是古代的神话人物。即便这样,他称那十年巨变是痛苦的回忆。

“那时,有些学生毁掉了我的一些风筝。我妻子很难过”,他回忆说。“我告诉她,没事。只要我还有两只手,我就能做更多的风筝。”

那段时期,在,一位叫费保龄的风筝艺术家有类似经历。现在86岁的费保龄回忆起丝绸绘画被从他的风筝上剥下来的场景,“只留下了架子”。但文革结束后,传统的民间艺术又受到青睐。

中国有许多风筝制作的学校,风筝艺术家集中在潍坊、天津、南通等城市。在北京的风筝圈子里,费保龄被广泛称为元老,是“扎燕风筝”的大师,该风筝的灵感来自18世纪小说家、风筝大师曹雪芹。

1981年,费保龄对风筝如此着迷,以致他辞掉了银行的工作,全心投入到风筝的工艺中。一位朋友给了他一本破烂、不完整的曹雪芹写的有关风筝的书。文革之后,这本书几乎就看不到了。在朋友的帮助下,费保龄全身心投入到修复这本书。该书的发表提高了他在海内外严肃的风筝制作者和收藏家中的声誉。

在过去几年里,费保龄的视力一直在衰退,但是这并没有阻拦他带徒弟。其中之一的是36岁的汽车修理工人孙何(音)。孙是2003年开始跟费保龄学艺,他说,他的目标是能做出像他师父一样精准的“扎燕风筝”。

在孙的客厅里,是淡淡的竹子和颜料的清香。墙壁上满是旧时中国的纪念品:风筝、照片及绘画等。孙说,他对过去的迷恋始于他的祖父,他教他老口音和京剧等。

2006年,一个名为Peter Boekelheide学习中文的学生周游中国,为西雅图风筝爱好者团体的Drachen基金会展开了一个对现代风筝的调查。他得出的结论是:在中国像孙何这样的传统风筝制作者越来越少。

“风筝制作正在变成一些人的业余爱好”,Boekelheide 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在我所交谈过的艺术家中,没有一个人对风筝的前景感到乐观。”

然而,也有一些风筝艺术家还怀抱希望。在潍坊,张晓东用业余时间教儿童和青少年制作风筝,包括当地的残疾学生。在北京,费保龄曾一度对前景感到沮丧,但是现在他确信存在“执着的人”,他们会跟随他的脚步。

“只要还有人关心善和美,在做真诚的人”,他说,“就会有人制作风筝”。

原文As China’s kite makers age,lofty tradition goes to ground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刘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