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精准“瞄靶”婚姻扶贫:强迫女性嫁给农民=政府贩卖人口

2018年07月08日 12:29 PDF版 分享转发

文章转自网络,旨在为读者提供多元信息,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博讯编者按:中共热衷于做“红娘”由来已久,延安时期给干部配年轻女兵、女友,夺取江山后,高干大批离婚,明着暗着娶女学生(刘少奇即其一);文革中,强行让尼姑和尚结婚,上山下乡,很多城市留在了。著名的大规模输送女性是给新疆建设兵团送去了上万女青年。近年,上下官员玩弄女性成风潮,科级干部可以有上百情人。一方面,太多无法结婚,因为他们没钱买房,另一方面,女性寻找幸福,或生计。中国成了世界上卖淫最多、最广的国家。这个社会问题,不去从根源分析解决,却要强行“精准”,说直白些,就是强行“”配对,如果实施,将是国家级别的贩卖人口行动。

精准“瞄靶”婚姻扶贫 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尹旦萍  来源:中国妇女报  发布时间:2017-11-01

原编者按 在党的报告中,总书记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近年来,贫困农村出现了大量无妻可娶的“大龄难婚男性”,他们面临着幸福感缺失、发展失序和行为失范的困境;特定区域内大量“大龄难婚男性”的存在还对社会稳定和谐构成障碍。本文指出,要关注贫困农村“大龄难婚男性”现象,通过婚姻扶贫如期实现精准脱贫,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尹旦萍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近,迫切需要聚焦贫困农村这块“短板”,发现其中被忽略的制约因素,找到相应的应对策略。近年来,贫困农村出现了大量无妻可娶的“大龄难婚男性”,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道 “伤疤”,亟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

婚姻家庭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全面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全面”。“全面”既包括地域和人口的全覆盖,也包括内容上的全涵括。从微观层面看,全面小康社会就是人民的各项权利得到有力保障和充分实现,说到底是人民感受到幸福安康的状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无论在传统社会,还是在当代中国,建立在婚姻基础上的家庭始终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成员安身立命之所、生存发展之源。由于婚姻家庭承载着合法性爱、人口再生产、教育后代等多重功能,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除了通过政府和社会营造的公共空间而获得,还通过婚姻、家庭营造的私人空间而获得,两者缺一不可。在婚姻和家庭的港湾里创造和感受幸福愉悦的小康生活,是人民群众最朴实的愿望。一个对爱与被爱、对婚姻和家庭有着强烈渴望的人,却因为婚姻市场性别失衡而被迫单身,其幸福感必会大打折扣;大量无妻可娶的“大龄难婚男性”充斥的社会,其和谐发展进步的程度也会大打折扣,谈不上是全面小康社会。因此,全面小康社会理应包括人民群众有追求爱和婚姻,建立家庭的机会和能力,婚姻和家庭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贫困地区农村面临“大龄难婚男性”危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畸高。随着这些人口逐渐进入婚龄,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演变成为婚姻市场人口的性别结构失衡。根据人口数据测算,自2013年以后,婚姻市场上男性过剩人口将在10%以上,2015年~2045年间这一数据更是持续保持在15%的高位,平均每年大约有120万男性在婚姻市场上找不到配偶,陷入严重的婚姻挤压。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男性人口偏高的现象。但在低流动性的传统社会,择偶在较狭窄的婚姻圈内运行,婚姻过剩人口呈散点状且大致均匀分布,一定范围内婚姻过剩人口的绝对数量较少,不足以对婚姻生态和社会和谐构成威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农村人口发生了面向发达地区的大规模劳务流动。由于婚姻市场上女性总体短缺,贫困农村女性得以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和人群中择偶,劳务迁移与婚姻迁移相伴而生;虽然男性也参与了劳务迁移,但由于贫困农村男性不具有与发达地区男性进行婚姻竞争的能力,只能在原有的婚姻圈内择偶。而原有婚姻圈内的女性婚姻外迁,导致男性择偶困难。

“出生人口性别比高导致男性婚姻困难”这一简单的人口学原理通过极其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机制表现出来,女性稀缺导致的男性婚姻挤压将向贫困农村集中,男性的婚姻过剩本质上是婚姻估值低的男性即底层男性的婚姻过剩,婚姻市场野蛮的劫富济贫机制使贫困农村男性成为婚姻挤压的最终承受者,“大龄难婚男性”与贫困农村呈现高度重合的特征。可以预测,即便在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值后,贫困地区男性的婚姻过剩至少还将持续50年,直到出生的“大龄难婚男性”渐次退出婚姻市场为止。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被迫单身”问题阻碍着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

贫困农村的“大龄难婚”现象严重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方面,游离于婚姻之外的“大龄难婚男性”承受着多重压力,生活质量堪忧,缺乏小康社会所应有的幸福感。“大龄难婚男性”无法享受规律的家庭生活和伴侣的生活照料,易形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长期的单身生活导致情感孤独、精神空虚,怀有强烈的挫败感,甚至愤世嫉俗的反社会心态;由于缺乏婚内合法性伴侣,他们要么压抑性需求,要么违背公序良俗或法律规范,以越轨的方式寻求性满足;背负着强大的舆论压力,被排斥于社会交往融合的多种场合,社会支持系统单一;由于没有家庭规划,经济发展能力孱弱。

另一方面,贫困地区大量的“大龄难婚男性”积累,成为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风险点。“大龄难婚男性”在互联网的媒介下聚集起来,成为一个紧密的“无家、无产、无后”亚文化群体,对社会稳定和谐构成障碍。他们往往通过非法的渠道满足性的刚性需求,导致村中婚外性关系高发,同时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地下低端性产业,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还为性病、艾滋病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在婚姻市场“男多女少”的供需行情下,男方家庭先发制人地争夺女性婚姻资源,助推了早婚早育的风气;“大龄难婚男性”对结婚的渴望被利用,形形色色的骗婚猖獗,许多原本贫困的家庭遭遇人财两空;由于贫困农村的婚姻市场是女方市场,女方具有极其主动的要价能力,导致彩礼、婚房等婚姻耗费节节攀升,许多家庭为支付婚姻费用负债累累,还有不少家庭因为无力支付婚姻耗费而无法结婚;“大龄难婚男性”无法进行人口再生产,客观上抑制了人口增长,影响社会良性运行和发展;“大龄难婚男性”对政府和社会养老高度依赖,未来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贫困农村的“大龄难婚男性”个体面临着幸福感缺失、发展失序和行为失范的困境;特定区域内无数个“大龄难婚男性”微观个体的累加,对区域社会构成极大的风险。而在社会流动的背景下,这种风险会扩大、演变为宏观的社会风险。

应通过婚姻扶贫如期实现精准脱贫

是贫困农村脱贫,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在精准扶贫战略推进过程中,要关注贫困农村“大龄难婚男性”现象,通过婚姻扶贫如期实现精准脱贫,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要认识到贫困农村的“贫困”,不仅指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滞后,还包括女性婚姻资源的外流而导致的婚姻贫困。对于“大龄难婚男性”而言,精准“瞄靶”就是解决婚姻难题。脱贫先脱单,婚姻贫困不解决,精准脱贫、巩固脱贫成果都只是一句空话。婚姻扶贫是基于贫困农村的现实需要提出的新要求,是精准扶贫的新内涵和新视角。

婚姻扶贫不能狭隘粗暴地理解为给“大龄难婚男性”“找个老婆”,而是指深入剖析婚姻贫困的原因,探索解决婚姻贫困的出路,通过一系列公共政策和干预措施,增加贫困地区男性在婚姻市场的估值,提高他们在婚姻市场的竞争能力,提供更多与女性交往交流的机会。在这方面,政府大有可为,如重拳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利用精准扶贫的政策和资金,加快贫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缩小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通过改善教育条件和提供培训机会,提升婚龄男性婚姻市场竞争能力;打造贫困地区男性的婚姻信息平台;规范农村婚姻市场秩序;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开展生殖健康教育;探索对“大龄难婚男性”的社会治理方式;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等。通过多措并举,逐渐缓解并有效控制贫困农村的“大龄难婚男性”现象,真正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作者为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一般项目“精准扶贫战略下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男性婚姻挤压问题研究” (16BSH059)的阶段性成果。

2017年12月,《中国妇女报》在题为《2017“新女学”年度热点回眸:关注大趋势 立足本土化》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 【拓展新视野《性别平等视野下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径》专题对既有扶贫实践进行性别解读,深入分析因病致贫“靶向治疗”的性别含义,建议构建政府-民众-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扶贫模式,形成自上而下、从外到内的良性互动。《精准“瞄靶”婚姻扶贫 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贫困农村地区“大龄难婚男性”群体进行研究,建议通过婚姻扶贫如期实现精准脱贫。《“”建设应推动丝路沿线女性教育》阐明了女性发展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展女性教育的必要性。《社会性别:开发引领新时期妇女工作》指出大数据时代催生的妇女工作新内容、分析社会性别大数据建设的重点任务,并阐述了加强社会性别大数据建设所需要的外部支持。】

四个“精准”是落实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重要法宝

2016-02-06 来源: 光明网

四个“精准”是落实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重要法宝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逐步形成和完善。早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是精准扶贫战略的萌芽阶段。2014年到2015年,经过在不同地区进行考察和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思路逐步清晰。其中,2014年1月在内蒙古考察、3月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11月在福建调研、2015年6月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是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形成时期。2015年10月和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参加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精准扶贫”思想进入完善阶段。2016年2月1日至3日,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在江西看望慰问干部群众时指出,扶贫、脱贫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准,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他强调,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精准扶贫”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其中,“六个精准”是指“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见效精准”,“五个一批”是指“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应从四个维度,即“靶向精准度、政策精准度、效果精准度和外力精准度”来实施“精准扶贫”,最终达到“精准脱贫”的目标。

一、靶向精准度

1.靶向精准度的衡量指标

靶向精准度包括贫困对象和贫困内容瞄准两个方面。对贫困对象的瞄准,可以分为四种情况:贫困群体被瞄准;非贫困群体被瞄准;贫困群体未被瞄准和非贫困群体未被瞄准。要提高靶向精准度,即要提高贫困群体被瞄准率和非贫困群体未被瞄准率;同时降低非贫困群体被瞄准率和贫困群体未被瞄准率。对贫困内容的瞄准衡量指标包括:瞄准单一维度的贫困和瞄准多维贫困。

2.提高贫困对象被瞄准率

制定科学有效的贫困线,建立联动机制。制定切实保障贫困群体需求的“贫困线”是提高贫困群体被瞄准率的有效方法。贫困线应与国际接轨,当前至少达到2015年世界银行推荐的日均消费1.90美元的国际贫困线标准,并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均GDP指标、人均消费支出指标或物价指标等建立联动机制。

建立“家庭运行标准”标准及扶助机制。“家庭运行标准”是以一个家庭为考察单位,考察该家庭在经济社会中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各个方面的支出总和。由于每个家庭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各不相同,“家庭运行标准”为每个家庭制定“量身定制”的运行标准。不同类型的家庭有不同的刚性支出结构,故有不同的贫困标准。家庭收入与“家庭运行标准”的差额则是需要帮扶的部分。“家庭运行标准”的引入有利于将不同收入层次的家庭,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纳入到扶贫体系中来,提高扶贫的靶向精准度。

3.提高贫困内容被瞄准率

建立修正的多维贫困指数。201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推出“多维贫困指数”,包括 “三维+10个指标”。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本文认为,可以建立修正的多维贫困指数,包括健康、教育、生活标准、就业等四个维度和十三个指标,健康维度包含家庭中儿童的营养状况、家庭成员的医疗状况、身体健康程度;教育维度包括家庭成员受教育年限、儿童入学率等指标;生活标准则包括衣服、食品、住房、交通通讯等指标;就业指标主要包括就业能力、接受培训和就业推荐、就业津贴等指标,针对多维贫困指标体系进行精准扶贫。

创新精准扶贫内容,引入心理扶贫和服务扶贫。心理贫困主要体现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单亲家庭、大龄贫困单身人士等特殊个体身上,对于他们的心理困惑、关爱缺乏等,要及时提供制度性的帮助,将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遏制并消除,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对缺少服务的贫困群体,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二、政策精准度

1.利用大数据,提高政策供需匹配度

政策供需匹配度是指一项社会政策是否符合贫困群体的需要。当贫困群体存在生活贫困时,应供给现金或实物的扶助;当贫困群体缺乏服务时,应给予服务性救助。对具有心理困惑和受到社会排斥的贫困群体,需要提供制度性的心理疏导和融入社会服务。

2.建立供需双方匹配机制,提高政策主体与客体匹配度

政策主体与客体匹配是指,政策在精确瞄准需要扶助的贫困群体的基础上,发挥政策部门的主导作用,吸收和指引社会组织、慈善基金会、工会、志愿者甚至市场部门针对贫困群体的需要提供量身定制的救助。

政策主体与客体匹配度取决于是否建立卓有成效的供需匹配机制,包括:(1)贫困群体信息统筹机制,建立以身份证号码为依据的贫困群体需求信息库;(2)供给主体信息统筹机制,定期发布供给主体和扶贫资源;(3)供需匹配机制,定期对贫困群体需求和供给主体的资源进行匹配,促进多维度扶贫;(4)管理职能统筹机制,建立以民政部门负责或牵头,社会力量根据自身能力提供补充性的符合贫困群体需要的帮扶服务,对政府未覆盖但亟需救助的人群提供帮助。

3.建立分层次筛选逐级流动机制

当贫困群体劳动能力和技能改善后,建立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流动机制。当得到一定的帮助,贫困程度减轻;或因为不可抗力贫困程度加重,应相应改变贫困扶助力度。

三、效果精准度

1.建立科学的贫困标准增长机制

要提高扶贫的效果精准度,一是要建立科学的贫困标准增长机制;二是以贫困标准增长为基础,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投入,缩小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

2.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和工作机制

首先,确定地方党委和政府首长作为各地精准扶贫的第一责任人,改变以往以“经济增长水平”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制度,形成以“扶贫效果”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制度。其次,建立“扶贫资源和服务”一门式管理模式,增强管理统筹。

3.引入第三方力量进行扶贫绩效评估机制

要对扶贫效果进行定期考核和巩固,有必要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绩效评估机制,对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的效果进行定量考核,打破地方政府和农户的信息垄断权,避免信息失真。

四、外力精准度

外力精准度是指构建优良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信息环境和社会保障环境等。(1)加强经济建设力度,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确保宏观经济增长维持一定的速度,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2)建设良好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消除隐含不平等的社会阶层制度,确保社会各阶层起点公平;完善各项法律法规,确保弱势群体能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3)建立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政策统筹机制,利用救助制度为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缴纳各项医疗保险费和养老保险费,以社会保险制度来为他们提供长期性的保障。(4)完善信息制度,搭建扶贫信息平台,完善扶贫供需信息发布机制。社会力量在得到相关部门许可的情况下,允许共享信息,避免重复帮扶和帮扶空白。(5)建设虚拟和实体的扶贫服务和资源派送机制。信息中心建立专业网站收集和公布各方需求和供给信息,运用服务热线或智能通讯终端,为贫困个体及其家庭提供食品、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和精神扶贫等服务项目。在贫困地区的每个乡镇建立配套实体门店,配合“扶贫服务资源”网店,实现扶贫服务资源近程和远程派送,满足贫困个体及其家庭个性化和时效性扶贫需求。(作者:曹艳春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教授 曹艳春)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林远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