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家长们鼓励孩子练体育的初衷

2019年03月20日 21:50 PDF版 分享转发

来源: 网文

120万美金:一位不会踢足球的女孩作为明星球员被耶鲁大学录取…

20万美金:一个毫无赛艇经验的学生,用他人的划船照片证明自己的“特长”,成为南加州大学赛艇校队成员…

没错,这些黑幕真实地发生在耶鲁、斯坦福、南加州等顶级名校。

上周名校招生舞弊丑闻惊动了世界,除了考试作弊、行贿逃税等惯用伎俩,“体育生造假”,成了美国富豪的新把戏。

主要被告人威廉·辛格设立了一所“非盈利”机构,家长可以通过购买他的服务让自家孩子“顺利超车”进入名牌大学,其中一项50万美元左右的服务就是“运动精英计划”:

辛格与一些名牌大学的教练联系,被收买的教练会安排一个虚假的档案,将学生列为运动员。而后辛格会为学生拍摄运动员的照片作为真实申请材料,这些学生将得到强有力的背书从而进入名校。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通过特招进入心仪大学的孩子,他们的特招项目大多是集体项目——集体项目人数比较多,更容易鱼目混珠。

说到体育特招生,就不得不提到“常春藤联盟”——八所美国顶尖学府的总称,但鲜为人知的是,常春藤联盟最早得名于体育,而不是学术。

这八所名校早在19世纪就经常开展各种体育竞赛,在20世纪中期正式结为“常春藤联盟”。时至今日,体育特长生依然是各藤校竞相追捧的人才,原因绕不开“名利”二字——体育赛事能给学校带来更高的知名度和丰厚的赞助。

近几年,很多中国家长已经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留学机构会碰到这种问题:孩子练哪项体育运动,对申请美国学校最有利?

原谅我先泼点儿冷水:这话一问出口,你就输了一半。

首先,在美国家长眼里,乒乓球和羽毛球这种轻量级球类运动,不算体育、橄榄球、冰球目前在大学里最吃香。

其次,“兴趣”和“特长”有明显的区分,那种每周只练一小时的孩子,最多是兴趣使然。我认识在美国的一些孩子,小学时每周花5个小时训练,很多孩子同时玩两项,初中后每周体育运动少则10小时,多则20小时,毫不夸张。

再次,体育运动从娃娃抓起,并不是一句空话,专项训练至少要从小学开始13、14岁才想起为了升学去速成,为时已晚

最后,申请大学时,不是孩子有一项体育特长就可以加分、然后选学校的,也要看你所申请的学校是否重视这项运动。比如花滑,如果孩子心仪的学校并没有开展这项运动,你的好成绩对升学就没有太大意义——除非孩子是世界级水平的运动员。

我有个美国朋友的女儿,因为游泳的特长(所谓特长,是至少参加过国家级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被一所私立大学录取,学费全免,并有奖学金。

如果单纯按她的学术成绩,是上不了这所大学的。但走体育特招的途径,她也要付出不菲的代价:在校期间每天训练至少4小时,生理期也无例外;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如果成绩长期不好,学校可以取消奖学金或撤回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

所以,想通过体育特长进入心仪的高校并非易事,而进去以后只会更加辛苦,体力、精力都撑不住的孩子,很难维持高效有趣的大学生活。

步入象牙塔以前,美国孩子如何在体育路径上“野蛮生长”?这里我拿游泳举例,跟大家分享一下身边真实的故事。

游泳算是美国的国民运动之一,坊间有各个级别的游泳课和游泳队:社区、学校、联盟等等。如果孩子从小喜欢游泳,很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队伍。

低龄游泳课通常是针对学龄前或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小班授课,一周上1-2次;孩子至少学会两种泳姿,并独立游25米,踩水1分钟后就可以加入游泳队了。

社区型的泳队通常是室外泳池,只有暑假才有训练,每天早晚各训练1小时,每隔几周也会有社区间的比赛,比较适合只想学学游泳,对成绩没有要求的孩子。

联盟型的队伍,通常会有青少年组(18岁以下)和成人组。在青少年的基层队伍里,教练也是按年龄带队,通常每周练3-4次,经常会有一些比赛,但是自愿参加,没有什么压力。

女儿之前曾参加全年(year round)性质的联盟游泳队,除了圣诞节和新年放两周假外,全年无休,每周固定训练3次,每个月都有比赛,有些甚至是跨城市的分站赛。这种初级阶段的比赛,主要是增长经验,好玩,成绩并不是很重要。

到了高级别的水平(一般是高中),如果孩子游泳成绩好,并想有进一步的突破,除了集体训练外,家长还要请私教,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训练。有些联盟还会定期请一些名将来做work shop讲座型练习,不仅提高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切实学到经验和技巧。

学校的游泳队主要指初中和高中的校队,想进入这种校队要经过测试。校队的压力会大一些,在比赛季早晚都要训练,早上6点半甚至更早就要开始,大概练1个半到2个小时,下午放学还要训练。

“吃苦”这个概念,对于从小练体育的孩子,是非常模糊的,因为已经成了习惯。这种日常训练中熏陶出来的坚毅、自律和乐观,正是家长们鼓励孩子练体育的初衷。

朋友的儿子小A上初中,是校游泳队成员。某次训练,教练要求每次游50米,游20次,每次之间可以休息30秒。在记录每个人每次50米的成绩后,教练发现小A最后一次的成绩最好,由此认定他之前19次都没有尽全力游,最后罚小A重游了20次50米……训练的严格程度可见一斑。

关于安全,游泳馆会做好硬件管理,教练更关注的是孩子动作的正确性,将运动伤害降到最小。有些联盟队还会请按摩师和正骨师为高水平孩子进行治疗,当然家长要出钱。

最重要的是,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身体情况,比如孩子如果有心脏问题,不能参与高强度训练,家长就要选择适合的队伍。

不管是哪个类型的队伍,在加入前,领队和教练会要求家长填写一张表格,详细了解孩子的身体情况,并确认家长同意孩子在此训练。听起来有些推卸责任,但几年前,我们的高中游泳队有个孩子就是在训练过程中突发心脏病过世,这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惨剧。

运动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有益,人人皆知,但练到什么程度却是因人而异,所有出成绩的孩子都是有一定天赋的。所以,如果只把运动当作“推娃”的一项任务来完成,你可能会失望,孩子也不开心。

还是秉持我一贯的观点,体育运动也好,其它特长的培养也好,首先要看孩子的兴趣,然后看自身条件。如果孩子非常喜欢,客观条件又好,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否则作为爱好,家长不必逼得太紧——毕竟,通过体育途径走进顶尖学府的,还是少数。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赵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