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一位小升初爸爸的择校真实经历

2019年05月10日 21:47 PDF版 分享转发

来源: 晓渔侃教育 作者: 晓渔侃教育

今年,几个朋友的孩子小升初。

由于我儿子去年刚经历过,朋友们便时常向我打听关于小升初的事情。茶余饭后地聊一聊,个个都是云里雾里抓不住重点。确实也是,没有经历过的,怎么都想象不出那一个过程,形容不了真实的印象和感受,对于那些精彩惊心的情节无动于衷。不像我们已经经历过的,多多少少总有些遗憾和感慨。

于是就想干脆把那段小升初的经历记录下来,好让朋友们有个较为完整的了解。也把我们曾经的经历和感受,给更多的人有个参考。

本文描述的是择校小升初,所以没有这个打算的人请略过。

文中观点仅是个人意见,如果有跟你不同的地方,请相互尊重,不喜勿喷。

1、初闻小升初

儿子是在一个普通的学校读小学。

和很多人一样,我们也抱着快乐成长的观念,希望不要给儿子太多的压力,让他拥有快快乐乐的童年。

所以儿子在小学的前几年,真的是非常快乐。篮球、游泳、轮滑、骑行、画画、书法、围棋、象棋、音乐、吉他……学得倒是很多,但是都没有一个参赛或考级的目标,所以变成什么都会一点,又什么都没有得过奖。我们常常欢喜,认为儿子兴趣爱好广泛,身体健康阳光开朗,就是我们理想的样子。

由于我们所持的观念,也就没有为儿子报补习班。儿子的成绩也真实地反映出这个决定:多数时候都是在班上七八名,既不冒尖,也不落后。(学校是不排名的,但是我们家长会在群里聊,所以知道个大概。)

我们心里也不当回事儿,觉得儿子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并不多,应该还有潜力的。小学嘛,只要肯学就行,不是说小学只要重视习惯的养成嘛,进入初中慢慢逼紧一点儿,高中去拼搏几年,像我们自己一样,还不是到高中才开的窍醒的事,考个好大学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这个想法好乐观。

到五年级下期的家长会,班上第一名保持者的妈妈分享了她和女儿对于小升初的准备,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专业术语叫做——小升初。

一方面佩服第一名同学妈妈的高瞻远瞩,一方面觉得也没有必要把一个小学生搞得那么紧吧。

但是她最后一句话提醒了我:请回去问问你的孩子,他最想读的是哪一个中学?

儿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AW,他居然说出了这个名字。

这个学校可是我们全省最有名的私立学校,名气响得连北方的候鸟都知道(因为它们每年都要飞过我们城市的上空。)

AW是出名的难考,据说都是华赛奥赛拿奖的牛娃才能进去。儿子,我们可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打算哦。

扪心自责,儿子心里有这个目标,作为家长,居然不知道。这样的家长,未免也太“快乐”了吧。

好的,儿子,那我们就为这个目标努力吧!

2、小升初的战鼓擂响了

于是从那一刻起,我们开始关心起小升初的事来。这才知道了大概的情况。全市(当然也可以说全省),公立的学校最顶尖的有甲乙丙丁,私立的有ABCD。公立的学校很难进,除非你有大赛获奖的证书,否则就只能摇号,而偏偏这几所学校都没有在我们所住的区。要想进好一点儿的初中就只能读私立了。

好吧儿子,为了你的理想,妈妈支持你。

于是从网上搜索了很多关于牛校ABCD的信息,借此激励儿子开启奋斗之旅。

报名上培训班补奥数的那天晚上,儿子拿起他装玩具的一个硬纸盒子,敲得砰砰砰直响,对着满天的星星,向全世界宣布:小升初的战鼓擂响了!

这个时候儿子是一只刚出生的犊,开始了他无知无惧的征途。

培训班的老师说来得太晚了,要做好心理准备。(感觉是不是当过医生啊,怎么说这样的话呢?)医生老师为儿子制定了培训方案,组了一个像我们一样后知后觉者的6人小班,开始学习奥数。

之前我们对奥数也是深恶痛绝,认为它剥夺了孩子们的快乐时光,抢走了孩子们的幸福童年。并且我们积极响应政府和媒体的号召,对这个可怕可恨的东西避而远之。

经过培训班的摸底考试,我们才知道原来要想考上赫赫有名的ABCD,儿子目前的数学水平简直像是白纸。摸底的数学测试,居然只得了个30几分,对于成绩从来没有下过90的儿子和我们来说,严重怀疑这个考试的真实性和潜藏的目的性。(那个时候多单纯啊!没见过世面。)

好吧奥数,为了我们的初中学校,我们决定来拥抱你。

打击之下,赶紧把语文也报上了。

据医生老师说,牛娃一般都出在附小和重点,因为每天所学的内容比我们深得多。当然,更是出在他们这种培训机构,想靠平时学的那点简单内容,不进行额外的拓展和训练,在全市的几万名小学毕业生中,哪里成得了金字塔顶部的尖子。

刚开始的时候,儿子在培训班的学习其实也不难。老师也给我们科普了一下:所谓的奥数,其实不是奥数,是数学思维拓展,简单点说就是比他们在学校深一点、难一点的数学。

如果从3年级开始初步接触,4年级开始系统学习,那么到5年级孩子的数学思维就已经比较好了。像儿子这种晚来的,就主要学习简算巧算、规律问题、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几何初步等等,掌握基本的数学方法,如倒推法,假设法等,目标是择校考试。至于数论、探究推理等问题根本就没时间学习。更难的涉及到竞赛的内容,那才是奥数,那种适合有天赋的孩子去学,天赋不够的孩子学起来确实很吃力。很多人分不清楚,认为凡是补数学就是学奥数,所以把这奥数妖魔化了。

重复一遍,老师说的:我们一般孩子补的是数学思维拓展,不是奥数。

可是儿子非要说成补奥数,高大上,是不是?

炫耀之心,人皆有之。不然你说微信为什么这么火?

儿子每周周六周日各上2个小时,学得还算蛮有兴趣。只是因为没有考试,我们也没有用心督促,每周老师布置的题目从来没有做完过。相比以前,都已经牺牲了两个半天了,算了吧,也不用逼得太紧。

我觉得我们当时典型的属于那一种:火炭不掉到脚背上,都不知道它会烫。

3、小升初征战史就是一部挫折史

元旦前后,小升初的大幕在新年的欢乐气氛中开启了。先是和儿子一起参加了A校C校的开放日活动。通过参观,儿子对这两所大气典雅的学校充满了向往。后来又参加了C校的咨询会,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傲人成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此儿子的目标更加坚定,卯足了劲儿一定要成为ABCD一名光荣而自豪的初中生。

一个学期的补习很快过去了,儿子甚至还为自己是小升初补课大军的一员而感到自豪,仿佛只要参加了补课,名校的大门就大大敞开着随时请进一样。

真正让我们开始紧张起来的,是寒假里的几次考试。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放假没几天,突然传出有人已经被某校预录了。天,小升初不是还早吗,怎么就开始了呢?还让不让人好好准备了?

可以不按规矩出牌么?

特意打电话过去问,学校说没有啊,家长不要相信马路传言,以免上当受骗。

于是善良的我们又被蒙在了鼓里。

(后来才知道,学校哪会承认说他们已经在招生啊。教育局有规定的,任何学校都不能提前招生,否则这样那样。但是他们暗地里会让有关联的培训机构进行测试,成绩特尖的自然会先抢到手里。)

于是为了拓宽信息来源,我们又多了一份新的工作:加QQ群。只要加得进去的都加,公立的,私立,机构的,网站的,甚至是省外的,都加了几个,生怕漏掉什么有用的信息。心里还有种小期待,万一有什么小道消息可以有捷径进入重点中学就好了。(想得美啊。)

天天从群里打探消息,看得眼花缭乱,肩酸颈痛,视力急剧受损,更加严格限制儿子玩手机和电脑。

于是也得到一些考试的信息。特意报了一个据说是有AW名额的考试。儿子自以为学过半年奥数,补过几天语文,考试之前磨刀霍霍跃跃欲试。

结果考了出来判若两人,问来问去只会说太难了太难了。瞬间想起范进中举的情形来,难不成一次就把孩子考成了傻子?

分数出来更是让我们大受打击。240的总分,才考了130多分,语文70几,数学还不到70。(72才算及格啊!)再一次荣获这么难看的分数,儿子一下就急出了眼泪。

而传说高的有228分,这个差距也太大了吧。

我真心希望228只是个传说。

第二次考试是一个机构的竞赛,据说报名的人数好几千,相当于一个排位赛。还好这次考试比较晚一点,经过上一次重挫,儿子已经能够静下心来刻苦学习。考试的结果出来了,儿子的成绩是G,大概排名在4000多名。

这又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数字。

4000多名啊,这还要除去没有来参加考试的那些孩子。

4000多名,够哪一所学校的资格呢?

机构老师特意为儿子分析了情况,排名前几位的名校,甲乙丙丁,ABCD,每个学校的招生差不多是1000名,综合估算一下,这个成绩进一类的私立学校,也不是没有可能。

双重否定等于肯定,我们安慰儿子。(可是这个解释怎么感觉好牵强。)

期间还参加了奥赛的初赛,居然进了决赛。儿子很兴奋:说明我还是很有进步的,是不是?结果决赛毫无悬念地一无所获。

原来比赛需要很多打酱油的。真相是这样的:进初赛的概率大,人多,从上到下好收组织费,参赛费等等。决赛获奖名额少,保证证书的含金量。这可是一条竞赛利益链,历经多年进化而成。(当然,比起来,这个还算是正规的。后来我们进了初中,又参加过一次很容易进决赛,又很容易拿奖牌的竞赛,那个直接就是赤裸裸的商业操作了。)

安慰,调整,重拾信心。

也问过儿子,要不我们读附近的学校好了。儿子说不,我还要拼一下。

对啊,有这么积极上进的孩子,我们为什么不拼呢?

这正是一个培养拼搏奋斗精神的绝好机会呢。

于是我们对目标学校进行了调整,排名第一的AW看来几乎是没戏了,衡量一下自己的真实水平,以及还可以提高的空间,再加上高估一点自己,再加上一点“天道酬勤”,CD还是很有希望的。

我们郑重宣布,还有3个月的时间,我们要把儿子的小升初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开学后,更加紧张的空气在弥漫。班上有两个孩子停课了,据说是去参加一个秘密培训。(谍战片看多了。)原来是培训机构的重磅武器:全日制冲刺班,即脱离原来的学校,参加这个组织,进行全天候的小升初突击。据说可以在3个月的时间内把孩子打造成“超人”,完成从青蛙到牛蛙的生理突变,最后一蹦进名校。听着很诱人的。可是费用也不便宜,3个月的时间,5万多块。

商量的结果是不去,一则有点怀疑,二则有点压力。自己弄吧,相当于加班把那5万块给挣了。

于是每天我和他妈妈就轮流为儿子做陪读,做老师,分析-总结-练题,阅读-理解-领悟,把我们自己当年高考的劲头又重新找了出来。儿子也很勤奋,每天坚持学习,到几点就不说了,免得引得大家口水乱喷。周末比上学更紧,赶培训班,赶作业,练真题,除了周五和周六晚上看看“最强大脑”和“我是歌手”,其他时间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这个时候唯一的欣慰就是:儿子的身体还不错,好在前些年运动得好,否则哪有这么好的精力去学习。

3月份,小升初群里的热度已经到了90度。

群里分享的东西太多了,有文章说中国最应该教育的是家长;有文章说就是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文章说没有规划的人3年之后只好去读职高;有文章说名校的孩子是多么多么地辛苦;有文章说第七名的孩子最有出息;有文章说就是要让儿子考倒数第一……各种观点满屏飞舞,搞得我们曾经有点军心动摇。

我家儿子既没有争取第一的实力,也没有自甘下游的意愿,我们虽然小学放得松,但也并非不想他读一个好一点的学校。进入一个好的中学,其意义每个人心里都清清楚楚。如果早知道好学校不是这么好进的话,我们可能也会把他学习逼得紧一些。

现在不得不佩服那些牛娃的家长,他们其实比我们大多数人想得更多,看得更远。

后来初中班上一位优秀的家长说了一句话:现在媒体对于孩子们受苦受累报道得太多,以至于我们只要一听见补课就以为这个孩子有多悲催,一听见孩子成绩好就以为这个孩子有多悲惨。仿佛只要有了学习就没有快乐,拥有快乐就不能拥有学习。两者难道不可以并存吗?

看着群里说有人在投简历了,赶紧从网上下载了简历的模板,整理了儿子的奖状证书活动照片等等,煞费苦心地做了6份简历到处投。眼看着投出的简历犹如石沉大海,不由得后悔前几年确实放得太松了,到现在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只有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

3月底,省内另外一个以教育出名的城市好几所学校都公开进行了招生考试。抱着练兵的目的,我们参加了其中一次。这真是一场汹涌澎湃的小升初考试。据说有2万多考生,候在场外的家长据说有10万人,那个场面把我们都惊呆了。真可谓是人山人海人潮滚滚,那感觉就像网上看到的麦加朝圣一样,整个画面除了人还是人。

他妈妈说:天啦,这么多人,还好没有出事。(聚集恐惧症!)

这个社会,没有什么资源是充足得人人都可以自由拥有的。人太多了,为了生活,什么都有人敢做,什么都不缺人争。

K校的考试结果出来,儿子超过录取线30几分,估计应该排在上层的中下吧。

这说明儿子的努力还是有效果的。这下摆正位置,儿子主动把AB排除,做好了冲击CD的打算。既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学习变得更加用功,看来小升初的最大好处就是让他慢慢地成熟了。

4月,明的暗的各路招生愈演愈烈。

这时牛娃们几乎全都已经上岸,有金色证书的,被各大名校抢了过去。在各种测试中成绩优秀的那部分,也被各大名校顺利挖走。

心里一面羡慕,一面也解嘲,毕竟儿子开开心心地度过了小学5年,没补课,比不过牛娃那是自然的。这也怨不得别人,也没必要怨自己。

各种因结各种果,正常的。

(当时很多人对有孩子被提前录取感到怀疑。其实在正式考试之前,各个学校早就已经展开了优质生源的争夺战。想当初没经历过小升初的我们,还天真地以为结局都是在最后考试那天定下的。)

住在塔尖上的人走了,留下了一众青蛙普娃的BBMM们,听着别人的好消息,看着灯下苦读的孩子,天天捧着手机煎熬。

小升初这个时候已经变成了一种折磨。群里的气氛都有点烦躁,我们也和大家一样,只希望最后的考试赶快到来,是好是坏只要一个结果,省得这样大人孩子心力交瘁。

群友说小升初最淡定的有两种,一种是最好的,不用担心,名校抢着要;

一种是最差的,反正有书读,不着急。

最纠结的是处于中间的绝大部分,不高不低,不好不差,想进的进不了,能去的不想去。

我们就属于这一种。想想也真累,工作要跟人比,生意要跟人争,孩子上个学,还得尽最大力气去拼。

难怪我们需要心灵的鸡汤。

4、小升初面试

4月初,各个学校终于陆陆续续发布了招生公告。除了三好优干等硬条件外,公告居然说的是“小升初面谈”。

有没有搞错,考试怎么就变成面谈了呢?从来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我们半年的辛苦都白费了吗?大家一起笔试,凭分数竞争,难道不要这种中国式的公平了吗?补个数学都让人疲于奔命了,难道还要补面试吗?定这个规则的人,你们究竟有没有孩子?

面谈?瞎扯,是看谁长的更帅吗?是看谁的出身家境毕业学校吗?是不是能说会道性格外向的就进了,是不是性格内向但是内秀的孩子却没有机会?

带着这些疑问去问度娘,度娘只说:淡定,淡定,这本是个纷乱的年代……

群里问问,居然应者寥寥。奇怪啊,大家对这个面试都不屑一提,毫无兴趣。为什么呢?砖家解释说不过是走形式而已,所有的考试都是以成绩为标准的。面谈,不过是某些人玩出的偷换概念掩人耳目而已。

打听了一个学长,也是说面试没问题,不用担心。

总觉得有点不对。

后来自己经过了,才明白不是没问题,而是考上了的,都觉得没问题,挺简单的;而没考上的,只不过因为我们不了解别人哪里出了问题而已。

但是小升初只有一次,经历过的人已经不再说这事儿,没经历过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

拐了几个弯儿问一位在某中学任教的老师,她说:小升初胜出,决定的是孩子小学几年所掌握的知识。至于这个面试的准备,它应该是一种辅助作用,起到一种胸有成竹有备而来的心理暗示。你自己觉得,究竟是重视呢,还是重视呢?

我当时根本就没有领会到这位高人老师所说的那层境界。

既然起决定的还是成绩,而且时间也宝贵,儿子需要加强的知识也还多,况且大部分人都不把它当回事儿,我们就继续埋头苦读吧。

到这时,儿子的数学已全部走了一遍,只不过练题不多,消化不良,还需要进一步熟练。文言文已经有了初步的感觉,连猜带蒙的也能翻译个大概。阅读理解的答题逐渐像模像样。

对于往年的真题,做起来也稍微顺手了些。但是做模拟题的成绩还是只在录取分数线上面徘徊,没有完全的把握能够考上C校D校。但是还有一个多月,照说也应该有很大提高。

这段时间我们一家三口都进入了临战状态,抓紧每个晚上的时间,我负责语文数学,妈妈负责上网刷群。这个时候时不时地就哼出那句歌词:时间都去哪儿啦。觉得最不够用的就是时间,如果哪里能买得到多好。就想起那些脱校冲刺的孩子们,深感他们的决策是对的。心里也有些后悔当时没有送去秘密基地。他们是整天做小升初,我们则只有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才能做,时间差了好多倍。

这个时候学校基本上也是在复习,但是深度广度明显不够。当然这不是责怪敬爱的老师们,毕竟学校走的是义务教育的路子,一个班几十个人,当然得按照大家的进度来。

和时间赛跑中,外地生的考试来临了。

这次考试我们当然没有参加,但是这次考试却影响了我们接下来的策略。

那天我们特意让老师调了课,跟赶考的孩子们一起早早地来到了现场,看着充满期待和兴奋的孩子们,心说:过一个月,就该你上阵了,但愿天遂人愿吧!

上帝保佑!菩萨保佑!天道酬勤保佑!

等到考完试的孩子们出来,我们便赶紧打听,究竟考了些什么,有没有笔试,有没有面试,笔试是怎样的,面试是怎样的。有孩子回答说既做了试卷,也有面谈。问什么内容,什么形式,说不出来。

好多孩子说太慌了,没想到是这样的考试,紧张得要命,还没搞清情况,糊里糊涂地就结束了。

这让我立刻想起那位高人老师说过的话:对面试的准备,会让你有一个胸有成竹的心理,有一个充满自信的状态。

立刻决定必须重视面试。

回到家里商量接下来的策略,知识方面基本就这样了,继续努力是必须的,提高肯定会,但要说最后这一个月来个突变也不可能。做好考试的准备,也就是做好面试的准备,说不定可以成功逆袭。

决定是一边抓紧复习和练题,一边着手面试的准备。

首先询问了培训机构,把孩子交给别人专业地去弄,这是首先想到的。机构说目前没有专门的面试课程。那就只有靠自己去琢磨了。

于是网上各种搜索小升初面试的信息。东西到是铺天盖地,但是很散很乱,让孩子在电脑上一起看了几篇,孩子也觉得迷糊。

有书就好了,于是想到了万能的某宝,真的买到了一套小升初面试某某宝典。管他三七二十几啊,凡是对于小升初有一点帮助的东西,都恨不得立刻拿来看看。

资料分成很多册,用起来很方便。(特讨厌厚本的书,总也看不完的感觉。)

面试的训练还算简单,我们就把它当做一种苦读的放松。于是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每天就让儿子了解一些关于面试的知识,周末进行面试的模拟,让他熟练地进行自我介绍,纠正他的语音语调,调整神情动作,学会怎么应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

老祖宗说过:庙算者胜!

通过对面试的充分准备,儿子对即将到来的小升初考试不再感到陌生和紧张。考试中儿子的表现和其他同学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好多同学都紧张得很,懵懵懂懂地就考完了。

我们的充分准备是儿子最终如愿以偿的关键辅助。正因为了解和熟悉了面试的各个环节,预演了面试的某些可能,才使他进入到有备而来沉着应战的最好状态。

就这样,在学习和面试两线兼顾的情况下,终于迎来了本地生的考试。

考试那天,儿子精神很好,状态不错,为了他12年来最重要的时刻卯足了劲儿。

那天同时有好几个学校进行面试,C校大约有7-8千人参考,经历上次2万人的考试后,儿子对这个场面不再怯阵。

在校门外和密密麻麻的家长们闲聊,大家都是对面试的种种怀疑和不满,对孩子学习辛辛苦苦的种种无奈。现场各种消息满天飞,让我们对儿子的这次考试充满了忐忑。2个小时过去了,陆陆续续有孩子从里面出来,每个家长都充满了焦急和期待,不停打听考试的情况。

儿子终于出来了,一脸的开心和自信。立刻开始询问考试的情形。后来根据儿子的回答,整理出这样一个过程。

进校门之后,先在教学楼前集合,然后老师带去教室。

教室里都坐满了(应该有60人左右)。老师直接交代说,接下来会让大家答题,让同学们就像平时上课回答老师提问那样,知道的就积极举手回答,不知道的不要乱举手。儿子说在这个环节,有1个同学好厉害的,数学他根本没反应过来,别人都已经说出答案了。幸好他也获得一次机会,答对了一个语文题目,问的是小李杜是谁(李商隐和杜牧)。数学和语文,大约各20题吧,有的很难有的简单。答完之后自己报一下自己的名字,老师会记录。

然后老师发给每人一大张答题纸,老师投影出题目,视频自己会翻页,好多题,跟平时的考试差不多,只不过没有特别难的运算。翻页速度很快,几乎没有仔细思考的时间,反正自己读完题目就立刻涂好答案,一直往下做。数学没有之前参加过的考试那么难(我想毕竟还是学过一点奥数的关系吧,因为现场也有好多孩子说很难。)语文基础知识很多,文学常识国学常识综合知识都有,自我感觉还可以。(这个就是笔试了,正如砖家所说,最重点的部分还是笔试。)

收完卷以后,老师将同学们按座位分成小组,各组进行小组讨论。数学是一道几何题,儿子这组最终没有解出答案。教室里只有1个组得出了答案。问:那你们这组岂不糟糕,别人解出答案的是不是人人都加分了?(后来想想也不会,大概老师只是通过观察孩子们的表现来打分吧。)

语文是让你和未来的自己说一段话。孩子们说什么的都有,天马行空的。(我估计其实是想听听孩子们各自的理想是什么,考查一下你的语言能力怎么样。)

由于儿子之前进行过面试的学习和训练,他表现得很主动,争取到了组长的位置。其实是没有确定谁是组长的,只不过儿子主动拿笔记录,并且抢先发言,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小组的无冕组长。

之后一组一组的去进行单独面谈,没去的就等在教室里,老师拿了一些书给孩子们,各式各样的都有,孩子们随意地看。儿子选择了一本海底两万里,很快就看得入迷。

轮到他们组的时候,儿子说他看见其他同学表现得都不好,有低着头不敢看老师的,有紧张得说话发抖的,有说话结结巴巴的。

我问你呢?

儿子说:幸好我们进行了训练。

儿子的自我介绍说得很流利,并且中间还假装望望墙壁做思索状,这样避免让老师以为他在背书,所以加了一点表演。老师对他面谈很满意,提了几个小问题,“都是我们准备过的。”

我问儿子你紧张吗,他说:我也有点紧张,但是我控制得住。我就那样一直坐得直直的,带着微笑回答老师的问题。有次老师都被我逗笑了。但是有个问题我没有回答上,一带一路,昨天我不是问你吗?

对啊,昨天我们想起来电视里最近经常提到的一带一路,作为新闻时事怕是可能会问到。但是我想这么复杂,小学生哪里就考这么难啦?况且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就没给儿子做解释。没想到居然真的问到了。

连忙问儿子你是怎么回答的。儿子说:我爸爸说这个问题很复杂,现在我不用了解,等以后知识多一点了自己去寻找答案。

哦,这个回答还不算坏。

我们都对儿子的考试结果充满乐观的期待。晚上11点,录取结果终于出来了,看到“已录取”三个字时,我们一家人激动地抱在一起,眼泪从我和他妈妈的眼里流了下来。

5个月,全力冲刺的5个月,让我们纠结,担心,挫折,失落,坚持,奋斗的5个月,终于迎来了胜利的喜悦。

已录取,念着这最美的三个字,心中的压力和压抑瞬间消散。

第二天D校的考试我们没有去参加,因为考虑到这边已经考上了,那边就不要再去跟别人竞争了。招生的名额只有这么多,每个孩子和父母都和我们一样,为了小升初付出了很多很多的努力和汗水,让他们多一分机会吧。

后来在给朋友的建议中,我一再强调,笔试是最重要的,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才能考上;面试的准备是第二个关键,正是因为我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每一个环节,抢答,做题,面谈,都表现出了临阵不乱的从容,所以才能正常发挥,获得成功。

儿子说好多同学都懵里懵懂的,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紧张慌乱。

我想也是,孩子们习惯了平时的笔试,突然之间又是抢答又是视频,又是讨论又是面谈的,好多可能还没有弄清楚怎么回事儿就已经结束了。所以有些孩子不是输在知识上,而是输在了准备上。

小升初的战斗终于结束了,回想起其中的点点滴滴,常常为儿子感动。这个过程,虽然说不上是凤凰涅槃,也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蜕变。希望这一种奋斗的精神,能够永远撑起他的人生。

(申明一下,这个过程只是我们经历的一个小升初考试,它可不是像高考那样是一个统一固定的模式。不同的学校形式不同,我只是叙述我们的经历而已,请不要照搬这个套路,以免引起误导。)

再后来,有朋友听我聊起一些小升初的盛况,满脸的不信:有这么疯狂吗?我笑笑,不答,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近年来,舆论对小升初的声讨日渐高涨。大家都不希望一个小升初搞得这么激烈。可这就是现实啊,你批和不批,高考的竞争就在那里,小升初的竞争也就在那里。如果能改变得了高考,小升初自然就改变了。

我们改变不了这些,我们只有适应。

或者,我们也可以一边适应,一边呐喊。

6、小小建议

说几点关于小升初的建议:

1.一边是舆论和社会声讨的奥数和培训,一边是学校课程和择校考试的严重不符,要不要择校,要不要补课,最好早作决定。不要因为舆论导向放松了孩子的学习,也不要期望过高把孩子逼得压力山大。何去何从,因人而异,早作规划,逐步引导。

2.如果你想择校,那么从4年级开始补奥数,孩子学得轻松,没这么累。(当然了,如果要参加竞赛拿奖,那是另一种状态了。如果只是想考上重点,不松不紧地学3年,差不多行了。)

语文必需要进行阅读理解的规范答题训练,虽然老师不赞同有个框框框住孩子,可是考试是按照这个要求来评分的,所以必须掌握。文言文是普通小学的弱项,如果想择校,必须要重视。

3.既然选择了择校,那么就拿出最大的精力和热情,全心全力地陪着孩子一起造梦吧。不到最后,绝不放弃!风雨之后,必见彩虹!

4.一定要多加Q群,广泛了解信息,不要放过任何提前录取的机会。同时你会在群里感受到一起抱团努力共同进取的满满正能量。

5.面试一定要重视,提前进行准备和训练,让孩子清楚了解面试的每种情形,孩子才能胸有成竹,充满自信,在每个环节中都能不慌不忙地正常发挥。

小升初之后的建议:

1.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升学率高的名校必然学习压力很大,孩子拼劲儿不足,家长精力不够的情况,最好慎重选择。

2.考试的结果如果有一个学校可以进实验班,有一个学校进的是平行班,建议选实验班。

3.初中的学习和小学相比,又是很大的不同。考上重点的,建议暑假做一个小升初的衔接,否则开学之后又是一段很艰难的过程。

最后,如果你读了这篇文字心有感触,我无比荣幸。如果你认为这是惑乱人心,请口下留情。

我并不想成为风口浪尖,我只是叙述了我们自己的经历。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石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