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专栏 - 军事无禁区:一场豪赌

2019年12月06日 1:28 PDF版 分享转发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引起全美同仇敌忾。美国总统罗斯福隔天在国会发表国耻演说。(Daily Mail)1941年12月7日,偷袭,引起全美同仇敌忾。总统罗斯福隔天在国会发表国耻演说。(Daily Mail)

本栏目每周五首播新节目,之后还有几次回放。可以在短波上收听,或透过 YouTube及 RFA官网收听。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12月7日,是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事件的78周年。这起事件促成美国加入二次大战,最后决定同盟国的胜利,也对战后的世界局势带来深远影响。

摇醒巨人

不少军事学者在问,当时日本和美国的国力相差悬殊,日本为何要摇醒沉睡中的美国巨人呢?如果不免一战,日本为何不在美国的殖民地菲律宾发动攻击,而选择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珍珠港,导致美国人民有切肤之痛,进而同仇敌忾,非灭了日本不可。难道这不是日本自取灭亡吗?有的学者甚至想到,今后美国的潜在对手—中国或俄罗斯,会和当年的日本一样,对美国采取类似珍珠港事件的军事打击吗?

转眼78年。珍珠港事件留下的历史悲剧,似乎还在国际社会中不断上演:一股极端的民族主义和盲目自信,压制所有的理性,最后逐步走向败亡。

日裔美籍学者堀田江理(Eri Hotta),2013年以英文出版一本名为《日本1941:耻辱倒计时》(Japan 1941: Countdown to Infamy)的历史著作。有的出版社把它翻译成《日本大败局:偷袭珍珠港决策始末》。

在这本书中,作者引用日本第一手资料,呈现日本领导层在做出偷袭珍珠港之前8个月内的决策过程。让人看到,日本决策层知道偷袭珍珠港将带来致命的后果,但日本经济已经极度匮乏,转而采取南进政策,抢夺西方国家在东南亚殖民地的资源,加上日本特殊的决策机制,以及好战份子的赌徒心态,因而孤注一掷,与美国开战。

南进政策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日本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图为西维吉尼亚号战舰被击沉前的画面。(The Honolulu Advertiser)日本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图为西维吉尼亚号战舰被击沉前的画面。(The Honolulu Advertiser)

根据堀田的研究,日本采取南进政策之前,日军侵略中国已有4年,因大量消耗,严重影响日本国内经济,粮食短缺,大米配给,石油和煤炭都留作军用,百姓只能靠木炭生火做饭,甚至出现公交车靠木炭作为动力的奇观。事实上,从1940年4月起,日本国内开始对柴、米、油、盐、酱、醋、糖等10种民生物资实行凭票供应制度。1年后,包括东京等六大城市也实施粮食定量分配制度。经济陷入极度匮乏。

引发日美大战的直接导火线,是在日本入侵法国属地印度支那(越南、柬埔寨、寮国)之后,美国总统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1941年7月,发布行政命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并且强制实行对日石油禁运。当时,美国军方高层已经闻到一股浓烈的战争气息。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史塔克(Harold Stark)写给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Husband Kimme)的信中提到:「这个政策可能在近期卷入战争。」

反观日本,认为西方国家都把精力放在欧洲,太平洋地区成为了一个权力真空地带。日本应该尽快攻占东南亚,夺取当地丰富的大米、石油和橡胶等资源,可以大大舒缓物资匮乏。等美国腾出手来,日本已经完成在东南亚地区的占领。

一意孤行

当然。日本取得东南亚的资源,不代表有实力与美国一战。1941年4月,由日本内阁下令成立的总力战研究所,对当时的战略形势进行政策模拟和分析,认为日本一旦与美国开战,初期可能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上风,接着陷入僵持,随着日本资源的耗尽,最终日本必败无疑。这个分析和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Isoroku Yamamoto)的看法一致。他曾说:「头六个月或一年时间可以顺利展开进攻,如果战争延长到第二年或第三年,我就没有信心了。」

既然这么悲观。日本军方为何还执意与美国开战呢?这就涉及日本特殊的决策机制、盲目自信和赌徒心态。

根据堀田的研究,日本1882年颁布的军人敕谕明确规定,对军队拥有绝对统治权。不过,军队和政府的关系,并未明确界定,使得军人可以绕过政府,向天皇提出一些建议,而一些建议有时就直接变成军事行动。如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就是日本关东军擅自做主的行动,并没有经过天皇和内阁会议的批准。

另外,日本内阁制也有问题。名义上首相总揽一切,但是内阁其他成员,并不对首相负责,而是向天皇负责。这使得内阁中的军方势力,对战争的走向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不把首相放在眼里,往往一意孤行,采取冒进行动。

一厢情愿


日本关东军独断独行,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入中国东北画面。(Timetoast)日本关东军独断独行,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入中国东北画面。(Timetoast)

至于天皇,台湾东海大学日本区域研究中心主任陈永峰指出,天皇是一种「文化装置」,而非政治机构。写过明治天皇评传的日本历史学家伊藤之雄甚至说:即便被认为最具「实质」权力的明治天皇,也没有「真正」的权力,「顶多只具有协调的能力罢了。」明治天皇况且如此,更不用说二战时期的昭和天皇了。

英国历史学者克肖(Ian Kershaw),他在《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的著作中提到,日本陆军和海军长期意见相左,但是在南进政策上一拍即合。不过,陆军强调尽可能避免与美国开战,海军则认为必有一战,并且改变之前与美国开战的悲观看法,显得更有自信,认为只要战前做好周密准备,日本终将战胜美国。克肖指出,这种转变反映日本军方用一厢情愿的希望代替了理智。

尤其,日本海军1894年在甲午战争中一举摧毁清朝北洋舰队,1905年又击败俄国波罗的海舰队。这两次海战,都是日本在实力悬殊情况下取胜。面对美国海军,难道不能一试吗?结果,日本的蛮干,为她带来灭顶之灾。

其实,美国民众初期并不想介入二次大战,根据美国盖洛普(Gallup)公司,1939年4月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当问到如果英国和法国与德国开战,美国应该参战吗?结果95%的民众回答「不」。到了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60%的受访民众开始有了警觉,认为美国将被拖入战局。到了1940年6月德国占领巴黎,美国民众才意识到事态严重。

致命后果

其实,美国民众初期对二次大战的「冷漠」,来自多重原因。经过媒体报导,很多美国民众认为是军火商,幕后推动美国参加一次大战。另外,也有人对英国陷入战争的困境不表同情,认为英国只是想继续维持她的帝国,并非为民主而战;加上一次大战后,英国未能偿还美国在战时提供的债务,让人感到厌烦。美国民众对欧洲战局况且如此,更不用说对日本侵略中国会留下什么印象。

日本偷袭珍珠港,带来了致命的后果。所谓致命,就是激起美国民众的同仇敌忾,促成全民动员,决心摧毁日本。

问题是,面对要来的战争。日本为何选择致命的珍珠港,而不选择一个使美国反弹力道较小的菲律宾作为攻击目标呢?这应该和山本五十六的坚持有关。他主张,既然要打,就应该直捣黄龙,一举歼灭美国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为南进政策争取时间,进而迫使美国和谈。经过沙盘推演,山本遇到不小的质疑,指出攻击夏威夷珍珠港的航程遥远、隐蔽不够、风险太大。结果,山本以去留决定方案是否执行。海军别无他选,只好接受山本的坚持。

殷鉴不远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海事战略主任霍姆斯(James Holmes)指出,山本之所以选择攻击珍珠港,和1904年日俄战争初期,日本不宣而战,成功袭击并封锁在旅顺港的俄国舰队有关。这种先发制人的战术,同样可以运用在珍珠港,而且战争一开始,就进入决战阶段,充分显示山本的赌徒性格。在现实生活中,山本的赌技高超。但是,这一次他赌上国家的命运。

回顾历史。霍姆斯说,今后不要指望对手会像日本帝国那样鲁莽蛮干。特别是中国,似乎满足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进而改写亚洲秩序的规则。尽管北京有时好战,表现的很有自信,但她并不渴望打仗,也不急于实现她的海洋强权。简单说,中国似乎从珍珠港事件得到教训,不要摇醒沉睡中的美国巨人。如果触碰了她,也不要激起美国民众的同仇敌忾。让美国继续沉睡,直到比赛结束,中国才有可能获胜。

目前美中两国正处于大国博弈的初期阶段。贸易战未见明朗,其他领域的竞争也还在盘整当中。霍姆斯的判断,是否就是北京现在的做法呢?还有待观察。随着科技的进步,「第二次珍珠港事件」可能以另类的方式呈现,不一定在美国发生,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可能遭遇。

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谢谢大家收听。下次再会。

撰稿人/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

来源:RFA, 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