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徐永泰博士到伦敦阅读蔡英文论文发现的问题

2019年09月19日 11:37 PDF版 分享转发

转自《世界日报》,文章内容不知真假,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旅居牛津的徐永泰博士(D Phil. Oxon.)最近专程到英国大学政经学院,阅览了总统的,写了如下读后感。】

首先要说明这个具有争议性的论文,在2019年6月前在英国伦敦大学政经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LSE)里是不存在的。它在2019年6月底才登录在LSE图书馆目录中,也是目前在全英国图书馆唯一借阅得到的论文拷贝。那它是不是可以从英国的政经学院图书馆(LSE)像图书一样地借出来看呢?答案是不行的。那么可不可以在LSE图书馆看呢?可以,但有条件。

借阅蔡英文的论文 须符四条件

此刻这唯一的一份拷贝特别放存在LSE的妇女图书馆阅读室(The Women’s Library Reading Room),借阅它需要下面四个条件。

第一要有LSE图书馆卡才能进去。如何申请?要看符合不符合LSE的申请条件。

第二,必须在指定的LSE Women Library的特别阅读室(Reading Room)阅读。

第三,要在图书管理员的监督下阅读。

第四,必须遵守作者蔡英文的要求,和图书馆档案室的规定,不可以翻印拍照,不可以引用内容,不可以录音,不可以用钢笔,不可以喝水,只可以用铅笔抄写笔记。

2019年9月13日星期五,适逢中秋节,我早上9:30从英国牛津出发,前往图书馆(LSE Library),目的是去借阅蔡英文总统的论文。

从牛津火车站开往伦敦Paddington Station,再转两次地铁 Bakerloo Line和Central Line,抵达Holborm Station是早上10:45,再走路约5分钟,于10:50抵达LSE 图书馆 (地址:10 Portugal St, Holborn, London WC2A 2HD)。

我已透过牛津大学先办好LSE的图书证,刷卡后,进入四楼妇女图书馆阅读室 ,填妥阅读申请表(Reading Request Form),图书管理员告知需要等约75分钟左右,待他们从档案储存处拿出来,才可以开始阅读。

我出去吃完午餐,下午1:30 再进阅读室。图书管理员告诉论文已经备妥,要我将背包放进储存箱4号,把钥匙给我,去4号玻璃储存柜取论文,再坐在指定的4号位子上阅读。不可以拍照内容 (仅可以离开时拍论文外壳),声明这是根据作者(蔡英文)的要求,不可以影印内容或用手机拍照其他部分,不可以带钢笔原子笔,不可以带水进去,不可以带手机录音,只可以读和抄写笔记,其他一概禁止。我唯一可以做的也是用铅笔抄写或做笔记。如果在阅读时需要离开如厕,必须将论文交回玻璃储存柜保管,上完厕所后,必须再从4号玻璃储存柜取出,阅读规则同上。

论文管制何时解封 馆方没答案

虽然规定很多,图书管理员并没有不礼貌行为,只是不时地到我桌上检查。我好奇的问图书管理员G.女士,为什么有这么严格的要求?一篇学术论文的封存日期,如果牵涉到专利可能是例外,但也有一定期限。她说这是LSE校方尊重作者(指蔡英文)的要求。

我再问这样的管制有没有期限呢?什么时候可以解封?她无法回答,但如果有问题可以email 到C. W先生处询问。我说他是谁呢? 她说C.W先生是专门负责某些论文的Collection Manager,而且给了我他的电邮地址。我后来又问了其他管理员,他们都看着类似SOP(标准操作手册)的指示作同样的回答。

我此行的目的是看论文,暂时放下其他问题,决定先坐下专心看论文主体。

我拿了钥匙到4号玻璃储存柜取了论文,回到4号位子坐下,深深呼吸一口气。我告诉自己,完完全全地客观阅读它,不带任何色彩,不预设立场,不被其他的信息影响。如果有问题的地方就记下,没有问题就越过。

我自己在牛津大学先后写过硕士、博士论文,取得牛津大学现代史硕士,和经济史哲学博士,前后加起来七年多,经历过程辛苦煎熬,难以与外人共享,甘苦只有自知。如今面对别人写的论文,我予以同样的尊重。

2019年9月13日下午1:50 PM,我总算拿到这本论文,它是目前全世界唯一可以借阅的一本,我立即谨慎专心的阅读,一直到 4PM。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因为无法全部读完,于2019年9月16日星期一上午,我再度去伦敦政经学院图书馆的四楼妇女图书馆阅读室,这一次指定3号座位,再阅读一次,上午下午合计约4小时,再做笔记前后对照,规则同上。写得这样细,是因为LSE图书馆管理员也作了阅读者的阅读记录。

论文有缺页 多数有手改

根据LSE图书馆严格规定,我不能引用和转述内容。所以我仅能作的是论文的形式报告如下:
1. 这是一本黑色外壳全新烫金字体的论文

论文题目是“Unfair Trade Practices and Safeguard Actions” 作者是 Ing-wen Tsai,上面写的是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PhD The School of Economics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时间是1983年,没有月份。图书编号F10034,论文编号 BLPS 21 12643479。这种烫金字体外壳是全新的。

LSE网站上的备注:这份论文是蔡英文提供的个人拷贝于2019年6月建档,论文的首页和其他的页数中,没有任何考试官(Examiners)的签字或签收日期。为什么LSE可以让一篇论文在35年后登入图书馆目录,我没有答案,图书管理员也无法回答,有待LSE校方解释。

2. 整本论文分三大部分(Three Parts)

第一部分 (Part One) 有三章 (Chapter I,II,III)(page 1-60),第二部 (Part Two) 分五章(chapter I,II,III,IV,V) (page 61-298),第三部分(Part Three)有两章(Chapter I, II)(page 299-365)。

感谢言(Acknowledgement)1页,论文大纲(Abstract)2页,论文介绍(Introduction)18页,最后参考书目引用数据源(Bibliography,但整本论文章节中没有看到或使用这个字,通常在论文的最后部分需要列出它)约10 页。 全部页数按照数字是391页。但实际上数出来要比391要多10页,原因如 item 9解释。

论文有三大部分Part One: Current State of Economy, Part Two: Legal Analysis of Those Issues Mentioned Above; Part Three: Laws of Countervailing Duties.

3. 感谢言部分

作者(蔡英文)感谢她的导师 M. J. Elliott 指导, 还有其他两位在大学的老师(基于法律问题,这里不能提名字)的指导方向。另外作者(蔡英文)特别谢谢一位 S女士帮她的论文打字,提到她极大的鼓励和 Typing Ability (打字能力)和校正,帮她打字完成这篇论文。

4. 论文缺页

第一大部分(Part One)第一章(Chapter I)缺页 5,6,7,8,9,10,page # 4 后就直接接到 page #10,中间不见, 没有解释原因。我向图书馆提出疑问为什么缺页,图书管理员(S.女士)无法回答。至于缺页问题,好像之前已有其他学者曾报导过,我只能算是另一个缺页的见证。

5. 论文中有多处手改

如 Regime,手改成Regimes,如在 Introduction (引言)处的Infrigements 中间加一个“n”字母 , 变成Infringements。又如 Page 295 Chapter 后加上 “V”(第五章),手改不像是铅笔,是钢笔。 Page 230,是一个章节的开始,章目(title)的 “dumping”一字,手改成“injury”。错误以手写更改,比较另类。

6. 论文中用的很多字是美式拼法

譬如 Page 299英式的Analyse,写成 analyze,Page 358英式Subsidise 拼成Subsidize。英国老师碰到学生用美国拼法就立马改,毫不留情。若要了解这种情况,问问在英国留过学的同学,都可以告诉你类似经验,英国学校认为你是来拿英国学位的,所以要用英文,而不是美文。这不是对错的问题,但这是英国文化,只有入乡问俗没有其他选择。

论文三百多页 批注不连贯
7. 每一章的结尾都有单独的Conclusion, 总共有10个,但是没有整个论文的总结

我的经验不能代表百分之百正确,博士论文应当有一个总结论点 (General Argument) 。每一个chapter后面就有结论,当然很好,但没有连贯性的总结论,会让每一篇读起来像是独立的Short Essay,而几篇合起来成为一大板块 (Part One,Two,Three)。

8. 每一章的批注号码都是单独算号码的,全论文的批注是完全不连号的

每一大板块的章节的批注必须反复去查,如果是独立的Short Essay只有数十页没有问题,比较容易翻到后面去查。但整篇论文三百多页的批注不连贯,在Bibliography引用数据源的处理就显得杂乱。

每一章节的批注批注没有放在一页本身,而以星号 “*” 加号码标识,要找批注的出处必须到每一章的结束后去找,没有清楚索引,如何找?如果要查证作者的引用数据是否正确,只有不断地反复翻阅,很费时间。没有办法立即找到相关连的页数和内容是影响论文质量的。

当然我的经验法则不是一定百分之百的正确,不过世界级的大学要求标准是可以查得到的,也可以以其他博士论文来对照。如今的Word 软件可以Endnote 或Footnote 立即找到相关数据,但是在没有Word或类似计算机软件可以使用的80年代,论文作者必须负责建立批注和页数的相关性和连接性。还有一些在批注中提到的作者和着作,在参考资料(Bibliography)中我也没有看到,譬如第三部分第二章的批注5,在参考数据中就没有找到。还有类似例子,不再重复。

9. 每一章的起头页是没有号码,也没有在 Table of Contents 显示出,因此,实际的页数比数出来的391页要多10页以上

照理说Table of Contents 的页数应当是与内容页数是一致的。 比如说Part One,Chapter I是page 61-92,但是Chapter I的 title:Economics of Subsidies 没有页数号码,它既不是 page 60,也不是 page 61,是多出来没有号码的页数,是疏忽吗?

可是Chapter II (page 93-171)又也发生同样状况, Chapter II 的title :Subsidies Under GATT 这一页紧连接在前一个Chapter I 的最后一页 page 92,可是它本身却没有页数号码,而Chapter II它的正文是从下一页page 93开始,那么Chapter II 的title 的这一页既不是page 92,也不是page 93,变成多出来了完全没有号码的一页。

Chapter III这一页Page172紧接着前面的171页,但是它的章目 Law of Countervailing Duties 这一页没有页数号码,既不是Page172,也不是 Page173,这与Table of Contents 的整个页数就不合了。

简言之,就整个论文的连续性来说,多出来的页数会影响到读者参阅内容时,会翻到多余不需要的页数,和浪费时间。这在论文的结构中是一个忌讳。不能给考试官 (Examiners)一目了然的呈现,造成视觉上的混乱会影响论文质量。我个人认为,唯一可以解释的原因是它可能是一篇篇单独的 Short Essay (短论文)的集合编排,必须塞入空白页数,这样才会发生多出table of contents总页数的现象。

10.Table of Contents 有五页,很不容易懂

论文有三大部分 (Three Parts),但它的排列却与里面的10个Chapters 章节平行排列,还有副标题。整个Table of Contents共有五页,我很笨拙,看了很多遍才整理出一个头绪。第一次阅读者不容易从Table ofContents 中看出这个论文有三大板块 (Three Parts)的连续性,也难以找到相关的页数和内容章节。

论文外壳烫金 用纸像传真copy

11. 论文的装订是新的,但是绝大多数的内容纸质是好像传真的photocopy,两边带黑影色泽,不知为什么?

常理推断,如果外壳是烫金字的硬壳,内容当是相对高质量的内页,而不是带黑边色泽的传真copy,显得外壳和内容的纸质呈现参差不齐的对比。

论文开头的部分页数,却没有这个黑影窜边现象,如感谢言(Acknowledgement),大纲(Abstract)和论文介绍(Introduction),与其他类似传真photocopy的主内容呈现是不一致的。为什么论文要用fax的拷贝来装订呢?不懂。

12. 作者的论文大纲(Abstract)

只简单的说明论文有三大部分(Three Parts),没有提及她写这篇论文意图达到的学术目标,而总共有多少部分的说明不是已经表现在Table of Contents 里面了吗?这里重复提出,徒增论文文字数量。

13. 整个论文的三个部分

是在介绍目前的世界经济,分析各个国家的关税补助和防卫机制,Part One 是Current State Economy (目前各个国家的经济),Part Two 是Legal Analysis of Those Issues Mentioned Above (法律上分析以上提及的问题)Part Three 是Laws of Countervailing Duties (反补贴关税的法则)。作者(蔡英文)在整篇论文介绍现况较多,很少提到自己的新论点(Argument)部分较少,在论文结尾部分仅看到一些。

14. 论文中的第三部分的结尾

作者(蔡英文)提及某大学的两位教授提出因应反补贴商品和对付特殊关税的的建议 (proposals),作者(蔡英文)同意他们的看法,说她也有不同的建议,但在结论中只有叙述说法 (Argument),如有算法(Algorithm)辅助更好。也许作者认为不需要?

Word或类似软件排印、打字打的待查证

15. 关于论文内容文字的排列,我个人觉得有问题

此论文的大部分(共334页)都使用了Word Processing 的软件应用排版(Justify Format键)。两边的距离和每一行的行距是整齐的,每一段文字(paragraph)看起来都是一块块方的格(如下面例子)双边整齐,应当是Word或类似软件的排版。

有使用Justify Format的页数,我做了统计如下:
• 大纲(Abstract)2 pages
• Part One: Page1-92
• Part Two: page 97-196
• Part Two: 202-247
• Part Two: 253-295
• Part Three: Page 301-355
• 总共页数 334

没有用软件排版(Justify 键)排版的部分有33页。这有两种可能,一是电动打的,二是用计算机打字,但没有用 Justify Format键的,统计如下:
• Introduction Page i-xviii (18 页)
• Part One 首页 (没有页数)
• Acknowledgement (没有页数)
• Part Two: page 93-96
• Part Two: page 197
• Part Three: page 299-300
• Part Three:page 356-364
• 总共页数 33

为了让大家了解,我用一段完全不相干的文字(根据规定我不可以用论文的内容)做成打字机的Format和用Word排版的 Format两个例子作比较:
• A Sample with Typing Align Left format
• A Sample with Word Justfied Format( 这里无法显示原来的图表,请见原报导的网页)

为什么在这里提出这些内容文字排版的问题呢?因为这与输打论文的年代是有绝对关联性的。

16.本篇论文的排列呈现的方式

论文的排列呈现大部分(90%)是属于后者 Word Justified Format,计算机排版双边整齐一致,应用了Word 里面的 Justify Format 键,空格间用软件计算,所以每一段(paragraph margin)整齐,这是不是80年代用打字机办得到的?有待专家去查证,它究竟是打字机打的论文,还是Word Processor处理的?

可是为什么还有33页没有使用这个Justify Format呢?为什么同一篇论文不统一format呢?它代表什么意义呢?最容易得到的解释是:或许作者认为整齐不整齐没有什么关系,也许是疏忽。可能还有很多原因,我不知道是什么。

但若仔细端倪 page 356-364,牵涉到论文结尾作结论的时候,这9页与前面紧连的叙述立马出现排列格式不一样,为什么?我想只有作者本人可以亲自解释,和当这篇论文能够摊开来,让更多的专家学者鉴定内容时,也许才会有答案。

毕业35年 图书馆才收到论文版本

以上是我看完蔡英文总统提交LSE论文做的笔记和心得,根据校方图书馆设限规定,我没转载论文的内容,也没有延伸其论文的学术专业论点。作为一个历史学的研究者,我希望能够尽微薄的力量,在这篇论文提出形式性问题,在这一段混淆的信息时代,我们必须谨慎地和客观地去看问题。

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限制下,我仅能从论文本身的装订、页数统计、缺页的指出,手改部分,索引和章节排列,批注的排列和寻找方便度作整理;寻找作者意图达到的学术贡献,和最后对论文是否用打字机或计算机排版的缺乏一致性提出质疑,做一个综合的报告。

蔡英文总统的这篇论文是2019年6月28日在LSE Library新编入图书数据库,也就是在纪录上显示1984年毕业后的35年,LSE图书馆才收到她的个人论文版本,而编入书目。为什么?这也只有作者(蔡英文)本人LSE校方当局才能回答的。

这篇论文符不符合博士论文质量?是不是一篇经过验证的博士论文?有没有上缴论文的确实日期?有没有经过博士论文考试?博士论文导师是谁?有没有 PhD Log(博士生与博士导师在考试前的每一次见面会谈记录)?到底花了多少个月写论文?两位主考官(Examiners)是谁?有没有主考官的口试记录和评议?包括她有没有交LSE 1983/4年的学费等重要信息,都不在我这篇报告之中。

任何人若以我这份报告,做出自己的意见和揣测,将是他/她本人的问题。我只对本报告的文字负责。

另外,这篇论文在作者(蔡英文总统)的要求下,得到LSE校方的支持,设下超乎寻常的严格阅读规定,让读者学者费时费力的去阅读,设限合理不合理,符不符合学术传承伦理,要看各方面包括LSE本身对这件事是否愿意解释,我在此不做任何评论

徐永泰 博士(D Phil. Oxon.), 写于英国牛津 17 September 2019

(徐永泰,牛津大学近代史硕士、经济史博士、牛津圣约翰学院开发局董事,现任美西华人学会理事长,洛杉矶公开赛创会会长和财务长。)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周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