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无我无心见本性,故我新我迎元神!」-李清泽博士-笔会

2020年08月31日 0:20 PDF版 分享转发

原着

文化反思:「无我无心见本性,故我新我迎!」

於1627年由荷兰归正宗传入台湾,後来又有旧教天主教传入,遂渐的基督教就成为在地宗教、在地文化之一。而与佛家思想与生活方式则於1642年由郑成功入台後,大量移民而引进,後来於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比郑成功时期带来更多的移民而成为台湾的主流社会思潮至今。基本上这两种思想差异相当大,基督教影响後世发展成民主社会、,而儒家一直维持君君臣臣的皇权思想,台湾社会一直到蒋经国持政後期,为了因应民意才开始思考脱离强人之民主制度,後来由李登辉总统奠下堪比西方国家的成熟民主制度。

但是由於台湾汉人居多,影响民间的思维仍以儒、佛之学为重,因此现今的台湾社会依然充满许多冲突与矛盾的社会现象,也反映在政治上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年轻人与长辈的代沟,解决之道是否在融合这两大思潮呢?

儒家讲究修心养性,强调克己、慎独、修身的明德、亲民、知止、定静安虑得的工夫。传统儒家的修心养性工夫与佛家不同,外在虽说亲民,但是先决条件是要追求官爵先入仕途,再亲民再仁民行善,并且要立德、立言、立功,这些行为对於见本性是害多益少。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儒家的内在修练工夫定静安虑得,严格的来说没有完整深入的修练方法,因此後来的二程、朱熹、王阳明都研究起佛道之学,希望能融合儒道佛发展出更明确的修练方法,但是基本上修练工夫在得—得官、得功、得名,定静安虑得也在得,要达到「内圣外王」的目标,让人的无垢心染尘,逼得非去打扫除尘不可!

佛教强调本性就是佛性,佛性是要进入人的内心世界,进入空无的状态,就是无心无我的境界才能见真如、见如来、见本性—佛性。

要进入内心世界见初心、见本性,人就必须修练,由於外界的诱惑容易遮盖本性,因此在行为上要去人之情与欲,去威仪外表,去除种阻碍进入内心世界的因素,让人的生活单纯化。同时人也要努力去做逼近本性该做的事,所以要做行善布施,普渡众生的事。

见初心见本性的修练比外在普渡行善更困难的是内在的修练功课,内心观照的日课,要见无分别心、无情欲心、无名誉心等无心状态,也就是去掉自我中心有我之执,佛家的修练方法很多,但是要修到见本性却非常困难。

既然「无我无心见本性」路途曲折难寻,尽其一生难见本性,难道我们就放弃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努力吗?

在这追求心灵成长、自我认同、自我成长的民主时代当然不能放弃!「故我新我迎元神」是对「无我无心见本性」的回应。

人不能「无我」也不能「无心」,因此要去旧迎新,不是要无我而是要去掉「旧我」换成「新我」,不是要「无心」而是要以基督之心为心,要以爱心取代无心。

也许有人会问我去了旧我如何变成新我,为什麽是迎元神而不是迎基督呢?从在地文化的观点来分析,「元神」之词比较容易被非基督徒接受,元神就是人与生俱来的「神」,精气神,统御六识之神的主神,也就是人的灵魂,是上帝创造亚当时吹入的灵气、生命之气,是主宰人一切行为活动的生命之谜的答案。

但是这个元神就像佛家与儒家的心一样,往往被世间的各种诱惑而迷途而消失,因此基督教寻找灵魂、元神的方法是把元神迎回来,以基督之心把它迎回,并不太强调以我为本位的修心养性的工夫。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李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