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历代名女】:长孙皇后

2013年05月27日 8:38 PDF版 分享转发

来源: 十方论坛

作者

作者: 石方行 【】:长孙

提起的这位皇后,千百年来史学家的口径基本都是一样,都把她当作非常贤德的一位皇后。如果跟其他朝代的皇后相比较,,可以称得上是:“千古第一贤后”。本篇我们就一起走进长孙皇后的时代。

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母亲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长孙皇后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性。也许是命中注定她将在历史中承担着一种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在她小的时候,一位卜卦先生就说她 “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

虽然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下长孙皇后的名字,只有小字观音婢。但她一生用一种“柔”性的道德力量,帮助唐太宗安定后宫,抚平心绪,为大唐的江山社稷可以说尽了一份虽然很隐晦但作用非凡甚至巨大的力量。

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为妻。这个岁数对于现在虽然早了一些,但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很正常的。嫁给李世民之后,她勤勉的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成为一个称职的小媳妇。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后来李渊起兵成为唐高祖之后,李渊身边的妃嫔经常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她都从中斡旋调节。她此时也成了秦王妃。

后来玄武门事变爆发当日,她亲自到事发地点慰问军兵。后来李世民被封为太子,她也就“妇凭夫贵”成为太子妃。
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十八岁时就单枪匹马突入敌人阵营之中,救出身陷重围的父亲;二十岁时便有王者之风,能折节下士,疏财广招天下豪杰;二十一岁 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 数年之内,李世民就挥兵扫平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大唐统一大业;唐高祖因之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置在其它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数,所向无敌。

不但如此因李世民善于笼络人才,所以很多当时很有才华的文臣武将投至他的门下。这些自然令当时贪酒好色的无能太子李建成不安,出于猜疑和嫉妒之心,他联合三弟李元吉企图谋害同胞兄弟李世民;阴谋却被李世民 手下的谋士察觉,迫于无奈,在大舅子长孙无忌和谋臣房玄龄的力劝下,李世民终于痛下决心,在玄武门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李世民被立为太子。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渊因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长孙氏也就由太子妃成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坤载万物”的预言

作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 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依旧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经常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人怎样调节他的饮食起居,象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长孙皇后凭着自己的端庄品性,就无言地影响和感化了整个后宫的气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宫是非的干扰,能专心致志料理军国大事,难怪唐太宗对她十分敬服呢!虽然长孙皇后出身显贵之家,如今又富拥天下,但她却一直遵奉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恰好为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样。

唐太宗出于作为一同历经风雨的媳妇的了解,此时他从朝堂回到后宫之后,想要跟长孙皇后议论朝中大事。开始太宗经常高谈阔论,长孙皇后经常说:“母鸡司晨, 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因为她不愿意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斧正丈夫,而是相信丈夫驾驭文臣武将的能力。

当时天下已经太平,一些武将渐渐的疏于习武,太宗利用公务之暇隙,召集武官们演习射技,目的是锻炼他们的体魄,防外患于未然。

关于“任贤纳谏”的话,唐太宗深受其益,因而也执行得尤为到家,他常对左右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须借助于明镜;君 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直言的谏臣。”他手下的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耿介之士。

一次春天的时候,太宗忽然兴致大发,要带一群侍卫去打猎,魏征就去劝谏:“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 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太宗觉得魏征有点管得多了,于是请魏征让到一旁,自己仍坚持这一次出游。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左右的人见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到后宫,余怒未消。长孙皇后问明缘由之后,换上朝服,向太宗委婉的说:“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太宗一听也就明白了长孙皇后的用心良苦。心中对魏征的不满和怨气也就烟消云散了。可见长孙皇后的机智。

长孙皇后不但嘴上支持魏征的劝谏,还派中使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并传口讯说:“闻公正直,如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转移。”魏征得到长孙皇后的支持和鼓励,更加尽忠尽力,经常在朝廷上犯颜直谏,丝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为有他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谏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过失,成为一位圣明君王。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干自幼便被立为太子。太子的乳母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在当时后宫实行节俭制度。太子乳母经常在长孙皇后的面前唠叨说,太子宫中用度不够。希望长孙皇后能走个后门,破个例。但长孙皇后并不因为是自己的爱子就网开一面,她说:“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与明智甚得宫中各色人等的钦佩。

长乐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她在出嫁时向父母提出她的嫁妆要超过永嘉公主(太宗的姐姐),按理永嘉公主出嫁时,唐朝基业刚定,百业待兴,随嫁物品不会很丰厚;而长乐公主出嫁时正逢贞观盛世,国力丰厚,按说此时一个堂堂公主出嫁,随嫁物品要超过永嘉公主也不是不合情理。但当魏征用这番话劝谏:“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的时候太宗也觉得时代不同情况也应该有所不同。但长孙皇后却劝太宗“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 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抗言如 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唐太宗原想让长孙无忌(长孙皇后的哥哥)担任,长孙皇后却奏称:“妾既然已托身皇宫,位极至尊, 实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汉代吕后之行可作前车之鉴。万望圣明,不要以妾兄为宰相!”唐太宗不想听从,他觉得让长孙无忌任宰相凭的是他的 功勋与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亲疏,唯才是用”。而长孙无忌也很顾忌妹妹的关系。不愿意位极人臣。万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让他作开府仪同三司,位置清高而 不实际掌管政事,长孙无忌仍要推辞,理由是“臣为外戚,任臣为高官,恐天下人说陛下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为官择人。唯才是用,如果无才,虽亲不用, 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虽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举,并非私亲也。”长孙无忌这才答应下来,这兄妹两人都是那种清廉无私的高洁之人。

皇后和长孙无忌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长孙安业,早年曾有虐待继母和弟弟妹妹的不良记录。按照当时人的看法和习惯,后来有了势力的皇后 和长孙无忌,一定会报复他们的哥哥的。贞观元年,长孙安业参与了李孝常等人的谋逆阴谋,要杀皇帝搞政变。按照律法,这属十恶不赦 之罪,一定要杀头。当时也是重要大臣的长孙无忌没有说什么话。但是,皇后出面了。她对皇帝说:我家哥哥干出了这样的勾当死不足惜,可是天下人会怎么理解啊?人们一定会以为是我们兄妹迫害哥哥,因为哥哥当年对我们不好,这尽人皆知啊。如果这样,不是很拖累朝廷吗?(原文:“安业之罪,万死无赦。然不慈于妾,天下知之,今置以极刑,人必谓妾恃宠以复其兄,无乃为圣朝累乎!”)太宗最后将长孙安业流放到了岭南。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 承干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 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 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
两年后,贞观十年(636),长孙氏三十六岁的时候去世。埋葬于昭陵。

皇后临死之际,对皇帝说了一番话:一是相信房玄龄,二是不要重用外戚,三是要求薄葬。

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

在整理本文的时候,我就十分的感动于长孙皇后的贤淑的品行与无私的行为。因为有了这些“软环境”,才使“贞观之治”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上最为光辉的一页。那种包容与开放的气度,那种海纳百川的胸怀,那种万国来朝,蛮夷共主的鼎盛,与长孙皇后的贤淑之功是绝对分不开的。也许这种“贤淑”“和为贵”的举措,对于兴国安邦会有着重大的意义。

时至今日,我们不但缅怀这位千古第一贤淑的皇后,更是体会到那种,鼓励劝谏和无私的价值是多么的可贵呀!这也许就是历史上长孙皇后用一生的实践所留给后世与今天的价值所在!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