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古代斩首为什麽偏爱午时三刻?看完惊呆了

2018年09月17日 12:00 PDF版 分享转发

来源:真相传媒
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被判处斩立决时,往往就会被拖到刑场准备行刑。但其实,斩立决并不是立刻就拉出去斩了,而是往往还要等上好几天,甚至是几个月,这是怎麽回事呢? 其实古代对於行刑的时间非常讲究,在绝大多数朝代,行刑都有固定的时间,一般来说,多选择在以後立春以前处决死囚,即所谓的秋後问斩。 《唐六典刑部》中曾明文规定:“每岁立春後至秋分,不得决死刑。”另外,一年中的24个节气日、、皇帝生日等重要日子也不能杀人,那我们经常听到的秋後问斩又是怎麽来的呢?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其实说到底,这和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就是说人的行为要顺应天意,不可忤逆。而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这时行刑才能顺应肃杀的意味。皇帝贵为天子,更要遵守天意,要按照天时行事,所以处决犯人也要避开重要的天时,那麽古人行刑更为注重的午时三刻又有什麽讲究呢? 午时三刻就是中午的十二点左右,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古代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十恶不赦的极度重犯,往往选在这个时候处斩,用旺盛的阳气压制,让他连鬼也做不得。 古代对死刑的这些讲究体现的不仅仅是律法,更是中国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