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张御史宽厚待民 官运鸿达(数文)

2019年03月11日 15:48 PDF版 分享转发

文:陈必谦整理
来源:正见网

一、董吉救民,护顾百姓,奇事频生

于潜地区的董吉,他们家三代信奉佛法,到董吉时,尤其精进,经常斋戒诵《首楞严经》。村中人有病,就请董吉诵经,病即全愈。所救的人很多。同县的何晃,也信奉佛法,但染上山毒,病得很重。何晃的哥哥惊惶地驰请董吉。董、何二家,相距六七十里,中间又隔着大溪,五月中旬暴雨,何晃的哥哥刚渡溪时,大水还未下来。董吉与他相约在午饭后赶到,董吉及至前往,山水暴涨,无法涉溪。董吉不会游泳,徘徊叹息了很久。

但董吉这人,很讲信用,一定要按期赶到,便生慈悲之心,发誓道:“我救人很紧迫,不顾及自身性命,望如来大士,明鉴、成全我的诚心!”便脱下衣服,包裹起经卷,顶到头上,径直下水。估摸水的深浅,本应没到董吉的脖子,及至渡起来,才到他的膝盖而已。不久便到了何晃家,但在此时,才发现装着经卷的包裹,丢了!他又悲、又恨。拜礼三次忏悔,流着眼泪,责备自己!

可是,正在一俯一仰之间,发现那包裹,就在何家的高座上。董吉悲喜交集,取过来看,腾腾地还有些湿气,但打开包裹着的经卷,却是干燥如故。消息传开,于是村中人,立刻全都惊喜无比,全都信奉佛法了!

董吉家的西北方,有一座山,又高又险,其中多有妖魅,长期扰害居民。董吉凭借自己的诵经斋戒之力,想降伏妖魅。他在山边,伐去林木,开辟了四五亩地,构造小屋,安设高座。董吉在那里专诵《首楞严经》一百余日,那里静悄悄地,再也没出现妖魅,当地的百姓,不再受到祸害了。

后来,突然来了几个人,与董吉谈了很久。董吉心想:他们不是于潜人,深山穷谷,他们是干什么来的?疑心是鬼怪,便对他们说:“诸君莫非是这里的鬼物吧?”那些人诚恳的答道:“是的。我们听说您品德清高,所以来探望,并且请求一件事,想必会允从的。我们世代占有此山,出游居住都托身于此。您既然住在这里了,我们怕冒犯您,心中常怀不安。如今想和您划一个分界,当砍树作为标记。”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董吉说;“我贪爱此处寂静,读诵经典,与诸位不相干犯。正想有个界限,希望诸君帮忙。”

众鬼答道:“我们还要靠您帮忙,不会侵犯您的。”说罢就离开了。过了一夜,他所开辟那块地的四周,树都枯死了,好像被火烧过一般。众鬼们再没有来这里干拢董吉和百姓。董吉也不去侵凌他们。双方相安无事。

二、张御史宽厚待民,不嫌贫欺穷,得鬼使相助,官运鸿达

张御史,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担任御史判官,奉使命到淮南审理案件。将渡淮河,有个穿黄衫的人,从后面跑到渡口,说有急事。张御史便停住渡船,等待那人登上渡船,那人便说:“我是想搭这船渡过淮河。”驾船的人,气得要揍他,嘴里还训斥着:“你为什么想渡河却耽误我们的判官?”大家要打他。张御史说:“不要打他!”转过身来,却责备自己的随从说:“载一个百姓渡淮河,又有什么麻烦呢?”他还亲自把自己的饭食,分给那人吃,那人饱餐一顿,十分感激。

既已渡过淮河,那人与张御史,分路而行。须臾,张御史来至下一个驿站,那人已在他驻的门口,等着他了。张御史以为他一定有什么要求,心里开始有点讨厌他,便对他说:“我刚才已经捎你渡过淮河,为什么你又来了?赶快离开吧。”那人道:“我其实不是生人,想与判官谈件事—-不是能让左右人知道的!”张御史便屏去左右。

那人道:“我奉命要到这里来拘捕您,您理应在今天淹死在淮河中!刚才蒙您善待我,赐我饭,这固应不忘。既已蒙厚恩,只可宽限您多活一天。”

张御史请求回至家中,做些遗嘱。鬼使道:“一日之外,我是不能自己做主的。我虽为鬼使,但在冥间的职位,只不过与人间的地保相类似而已。”张御史想请他救援。鬼使道:“人鬼异路,不便太接近,恐怕您是难于脱免的。”张御史向他下拜,恳求!

鬼使道:“如果您能在这一日之内,专诵千卷《续命经》,也许会的。”说罢出门而去,到了大门,又返回来,对张御史说:“你知道《续命经》么?”张御史毫无所知。鬼使道:“就是人间的《》。”张御史说:“今日已晚,怎么能专诵千卷经呢?”鬼使道:“只要是人诵即可。”张御史便大呼,请驿站中其他百姓数十人,共同专诵,到次日晚, 千遍即己念完。鬼使又来了,说:“你已获免死了,但还须要到地府去一趟。”众人都看见黄衫人与张御史相随出门去了。

张御史既见阎王,具言诵足千遍《续命经》,请求延长寿命。阎王取来冥簿检阅,果然数目相符,便合掌道:“既然如此,你还应得十年阳寿。”便放他生还。

回至门前,追捕他的鬼使说:“我因为追捕您,迟误了时间,今已被责打,希望您给些钱。”便袒露出身体,让张御史看受伤处。张御史道;“我是个穷官,并且在旅途中,这么多钱,恐怕难以筹办。”鬼使说:“我只要二百贯!”张御史说:“如果是纸钱,我可以给您五百贯。”鬼使说:“谢谢您的厚意。但我的德命,一向很薄。哪能接受您那么多钱?二百贯正好。”

张御史说:“现在,我也是个鬼魂,夜里回到旅舍,也不易筹措。”鬼使道:“您只须心里想:让你妻子还我钱,我自会得到的。”张御史便心中切念。鬼使说:“我就去收领了。”须臾他又返回,说:“您夫人想给钱,但老太太不肯。”又让张御史心念:老太太快给钱!须臾,鬼使来说:“我已得到钱了。”张御史便昏然如落深坑,—因此便复活了。

他请假回到家中,细说其事。他妻子说:“那天夜里,我梦见你死了。要求二百贯纸钱。我想到市上去买、做,老娘偏说:‘梦中事,何足信。’这天夜里,老娘又做了同样的梦,她才给了钱。”

张御史又活了十年,并且官运鸿达。他回顾此事时,感叹道:“幸亏我平生宽厚待民,不嫌贫欺穷,才能得鬼使相助。否则便早就被淹死在淮河了!”

三、李昕念佛咒,妹妹死而复活

唐代李昕,善于持诵《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有人为疟鬼所缠,李昕便前往,诵咒以治之。疟鬼现形,对那人说:“我本想狠狠地困辱你,因为惧避李十四郎,不敢再来了。”十四郎即李昕。李昕家在东郡,旅居于河南。

他妹妹染病而死,数日后复苏,她活过来,说道:“开始,我被数人领入坟墓之间,还有数十人,欲相凌辱。其中一人忽然说:‘这是李十四郎的妹妹,你们想干什么?如今李十四郎已经返回,不久就要到家。他是个善人,如果听说我们捉来他妹子。必然用神咒折磨我们,不如早把她送回去。’便把我送了回来。”

这女子活了以后,李昕也到了家中。

四、牛腾年轻奉佛,多得奇佑!   

牛腾,字恩远,唐朝散大夫、郏城令。他丢弃了官职,以遂所好,精心佛教,终身不改此志。他常仰慕“五柳先生”之号,所以自称“布衣公子”。他就是侍中、中书令、河东侯裴炎的外甥,年未二十,以明经擢进士第,再选为右卫骑曹参军。公子(牛腾)沉默寡言,自年轻时,就显露出超群的节操。河东侯裴炎,对他的贤才很是器重,朝廷政事都征询他的见解。公子以清俭自守,德业过人,著名诗人王勃等四杰,都出自他的门下。

他到壮年时,裴炎为所杀害,他也被贬谪为牂牁郡建安丞。将赴任时,中丞崔察(奸佞)正有权势,被贬离朝的官员,都要向他辞行,平时与他有嫌隙的,他就扣留,诛杀的人很多。当时武则天正信用酷吏,而崔察本与裴炎合不来,便借机陷害。公子将见崔察。必须得去,但又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忽然在街上遇见一人,身形很伟岸,穿着很华贵的黄衣服,问公子道:“你想去拜访中丞,莫非怕死吗?”公子惊道:“是的。”那人又说:“你有犀角刀子吗?”公子道:“有。”那人说:“你有刀子很好。我教给你一套神咒,见到中丞时,只须俯伏掐诀,而密诵咒语七遍,一定会见到什么,就可以无患了。咒语是:“吉中告,迦戍律,提中有律:院阿婆迦呵。”公子俯身而诵,既已背熟,再仰视那异人,已经不见了。他大为惊异,便去见崔察。同去求见的有三十余人,公子排在第二十名。前十九人,各呼名走过,平素有嫌隙的,崔察就扣留,处以绞斩,已将占一半人了。轮到公子了,他依言诵咒。好一会儿听不见崔察说话,公子抬头一看,只见一神人,身高丈余,仪表非凡,自西阶走出,直到崔察面前,右手拉他的肩,左手扭他的脑袋,把他的脸扭到背后。可是其他诸人,只见到崔察低头不语,手里签署文件而已。公子于是得以脱免,及至走到影壁再回头看,神人已经放下崔察,而不见了。

公子抵达牂牁,平时便诚信佛法,此时愈加笃敬,虽然他已结婚入仕,但和守戒的僧人一般,口不妄谈,目不妄视,言无虚伪,行无偏颇。因此,蛮夷各族,渐渐接受他的教化。而他在牂牁广泛传布佛教,经常召致郡中地方长官,置道场数处。过了三年,庄州蛮夷造反,转入牂牁;牂牁郡人,叛杀长官而响应。建安县的豪酋,也起兵呼应,他们劫持公子,命他坐于树下,准备加以杀戮。忽然有一夷人,持刀斩掉看守人的头,骂道:“县丞(牛腾)那么仁惠,你们怎么忍心杀害他!”便把公子放在笼中,命有力气的人背上逃走。于是公子得以脱身。事情完结之后,郡中把情况上报,诏书恢复公子官职,允许他北归。后来他担任过几个县的县令,都是计日接受俸禄,其清廉无以复加,也是他的天性。后来他丢弃官职,专心于佛典,有很多感应的神奇事。

五、长沙人吃龟生疮 

唐代,一长沙人姓吴,是征讨蛮夷军队中的一名小卒。他平生以捕猎钓鱼为业。曾经捕获一只大龟,做成羹吃了,于是遍体生疮,全都溃烂,痛苦叫号,一会儿也忍受不住,眉须指甲足指都脱落。将死之前,他行乞于安南的街市中。有个和尚,见了很是怜悯他,对他说:“你可回心转意,诵念《大悲真言》。我可以口授。你如精进,必得善报。”

这小卒按他的话背熟,一心念诵。后来他的疮渐渐平复,手足指甲也长了出来,以至完全痊愈。他便削发为僧,法名智益,在伏波将军旧居的宅基上,建立精舍。泉州开元寺的住持,通慧大师楚彤,与他相识,他常说起这段经历,劝人莫吃龟。

(以上均据宋代李昉《太平广记》)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蓝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