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古风悠悠:人不违“真”有福报

2019年05月31日 15:46 PDF版 分享转发

文:初衷 来源:正见网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这是站在为人处世的角度看问题,如果站在善恶有报的天理角度看问题,“人而无信”,是没有做到“真”,违“真”有恶报,不违“真”有福报。

徐少渔是钱塘人,光绪庚寅八月初,他向彝斋借了一百圆银币,没有立借据,只口头约定一年以后如数偿还。第二年八月初,徐少渔病倒了,危在旦夕之 际,躺在病榻上的他一直喃喃自语:“还钱的时间快到了,我如果死了怎么办啊?” 其妻听后对他说:“你借的钱没有借据,没有履行约定的必要, 你就不要愁了。”徐少渔说:“他因为相信我,所以才没要借据,我怎么能自己不守信用呢?”于是让妻子将家中的一柄玉如意和两件狐裘拿去卖了,共卖了九十银圆,又从别人那里借了十圆,终在约定 的日期如数偿还给了彝斋。没过几天,徐少渔的病痊愈了。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守信用是“真”,行仁义之事也是“真”的体现。

清代蔡振绅《八德须知》里记载了这么两则故事:晋朝时代,有个叫祖逖的人,生性豁达,视钱财如粪土,为人特别讲义气。每次他到农民家里,看到他们生活困苦,就非常同情怜悯,常假托别人的好意,把自己并不宽裕的粮食和布匹,拿出来分给他们。

后来京城发生了战乱,祖逖就带领亲戚和同乡几百户人,到淮泗地方去避难。在艰苦的逃难历程中,他处处,把车子和马匹,都让给那些年老多病的人,自己徒步行走。他所带的药物和粮食,也总是毫无保留的分给那些需要的人。正因为祖逖为大家做了这么多事情,那些人才能顺利度过难关。大家都把他当作救命恩人,非常敬佩他的人品。

祖逖的侠义行为,简直是不胜枚举:为了改善百姓生活,他带头种田植桑;看到荒郊野外枯骨无人安葬,他不仅埋葬他们,还祭奠一番。

当地百姓,为他的种种仁义之举,深深感动,举行盛大的酒宴感谢他,有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在酒席上感动得流下热泪,他哽咽着说:“我已是个快入土的人了,没想到临死之前,却得到了另一再生父母。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好遗憾了啊!”

祖逖死的时候,百姓悲痛至极,就像自己的父母去世了一般。祖逖如此深得民心,这都是他一直按照仁义行事的结果。

隋朝时代,有个叫辛公义的人,在岷州做刺史。当地有个不好的风俗:只要有人生了疫病,不管会不会传染,全家的人都躲避开,没有人去看他一眼,一点都不讲孝义。因此,多数生了疫病的人,都因缺乏照顾,最后自生自灭,孤独死去。

辛公义刺史,到任后,决心改掉这个地方的坏风气,就下了这样一个命令:“凡是得了病的人,一律派人用轿子抬到衙门里,然后由官府请医生精心医治。”等病人医好了,辛公义就叫他们的家人和亲族接回去,并意味深长地对他们说:“假若这个病真会传染,那我早就死了,我怎么还会站在这里跟你们说话呢?”那些人都很信服他的话,对他感激涕零。从此以后,那种不顾病人的坏风俗,也不攻自破,慢慢销声匿迹。因为他救活了很多人,全县的百姓,都感激地叫他“辛慈母”。

行仁义之事,讲孝道,同样也体现了“真”。祖逖获得百姓的敬重,辛公义被全县百姓感激的称为“辛慈母”,何尝不是福报的体现?!

人经常讲“真性情”,很多人不知其意。古人的君子标准:仁、义、礼、智、信,里面也体现了“真”,人能做到这个标准,就是“真性情”,人行于天地间,自有浩然正气荡胸间。

再看今天的人,还有这样的“真性情”吗?有人会说,我这人很好,又仁义,又好帮助别人,谁有事,我给他牵线搭桥,开后门,拉关系,帮助人解决问题;关键时候,为朋友两肋插刀,黑社会手段都敢用上。这样的行为在古代叫小人行径,登不上大雅之堂。可在大陆的今天,小人行径却被世人接受,被认为“会来事”、“聪明人”、“有本事 ”等。今人违背了“真”却不自知,已经在报应之中,还觉的自己很好。

人与人之间没有了“真”,矛盾四起,互相之间不信任,多少个家庭面临着各种纷争,多少人深受毒食品之害,多少父母老来无所养,再加上中共明确的迫害真、善、忍,甚至针对六十岁以上修炼,按真、善、忍修心向善的老人也残酷迫害,导致社会道德急速的下滑,道德标准已经无底线,已经到了地狱以下,这不可怕吗?

从中共的各种流氓行径,人应该认清中共的魔鬼本性。,作出选择,不做,顺应真、善、忍,从做立于天地间的炎黄子孙,今天就是一个难得的万古机缘,如何选择,尽在自己的一念中!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石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