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酌古鉴今:只为民,不为名,更不为利!(数文)

2019年06月15日 18:34 PDF版 分享转发

文:罗忍 来源:正见网

一、汪汝达损俸守穷

郑瑄《昨非庵日纂》记载:
明朝的汪汝达,在黄岩做县令,他自动减少自己的俸禄,把钱用来修筑城墙,因此,敌人来了,百姓也不慌乱。他做了二十几年官,清正廉洁。汪汝达离开黄岩的时候,手下的官吏,送来平日收缴的罚金,说道:“这照例是应该归你的。”汪汝达吃惊地说:“做官除了日常的俸禄之外,还有应得的钱财吗?”他拒不接受。

汪汝达家里很穷,以致于连饭都吃不上,他只好把住的几间房子卖了,维持生计。黄岩县的百姓知道他穷,凑集了八十两银子,先报告官府,然后邮寄给他,恰好遇上他病死了,于是,把这笔钱,作了他的殓葬费。

【评点】
汪汝达在黄岩做了二十多年的县令,不仅不肥自己的腰包,而且为修筑城墙,自动减少自己的俸禄,拒收俸禄之外的钱财,以致告老还乡之后,生活穷困,苦不堪言。到了这样的地步,可见他的清正廉洁实实在在。这样清廉正直的“父母官”,自然会赢得地方百姓的尊敬和拥戴。

 二、李远庵为官清苦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记载:明朝的李远庵,为官清廉,除日常的俸禄外,不多拿一点钱财。

郑淡泉,是他的得意弟子,在南京做了好几年官,每年来看望他,只是问问冷暖罢了。一天早上,郑淡泉来看望老师,陪了很久,他袖子里装着一双布鞋,犹犹豫豫地不敢拿出来。李远庵问他袖子里装的是什么?郑淡泉说,他要妻子亲手缝制了一双布鞋送给老师。李远庵就拿过来穿上了。

他一辈子接受别人的财物,就只有这一双鞋。

【评点】

李远庵做一辈子官,只接受弟子郑淡泉所送的一双布鞋,说他“居官清苦”确实是不错的。这则笔记专写送鞋一节,以郑淡泉的扭扭捏捏,映衬李远庵的廉洁和威严。也许李远庵感受到弟子一片诚心,没有推托就接受了。这虽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和居官受礼不可同日而语。

三、只为民,不为名,更不为利!

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篡》记载:
钱若水担任同州推官时,有个,丢失了一个婢女,婢女的父母亲,告到州府,知州委派录参,审理这件案子。录参以前曾向那富人求助,没有如愿。于是,录参弹劾那富人父子,诬判他们父子一起,谋杀了婢女。富人被迫服罪,录参把他们的罪状,详尽地报上去,上司来复查、核实,情况没有出入。唯独钱若水迟疑不决。

录参责怪他道:“你收取了贿赂,想放他们出去吗?”钱若水笑着说:“他们父子都犯了重罪,难道不能让我仔细查证一下吗?”

有一天,钱若水到州府,要旁边的人都退下去,然后说:“我秘密查访那婢女,现在已经找到了。”于是,知州召见那富人父子,打开枷锁释放他们。富人流着泪,感谢道:“如果不是使君,我就遭了灭门之灾。”

知州说:“这是钱推官的恩德,不是我。”

富人到钱若水家里去道谢,钱若水关门不接待。富人绕着钱若水家的院墙哭。回家后,施舍饭食给成千上万的和尚,请他们诵经:给钱若水祝寿。

知州因为钱若水洗雪冤屈的功劳多,想上报。钱若水推辞道:“我只想申冤,不图封官赏赐;万一上书陈述,对我固然是好事,对录参怎样呢?”知州感叹、佩服!后来,录参知道了,到若水家,叩头谢罪。

【评点】
办案应该审慎,没有确凿证据而判人,无异于草菅人命。钱若水肯下功夫,终使一桩冤案得以昭雪。他又不同一般人,有恩于人而不居恩,有功于政而不居功。淡泊处世,平正做人,因此,他的作为都是为别人着想,只为民,不为名,更不为利。这使他处在世俗之中,又超脱于世俗之外。得到人们的敬佩,是很自然的。

四、徐文贞阅卷

明代郑瑄《昨非庵日纂》记载:
徐文贞做浙江督学,有两个,争着都想使自己被选拔,在堂下吵嚷。徐文贞在堂上批阅试卷,神态自若。后来,另有两个秀才,谦让荐举,也在堂下吵嚷。徐文贞仍然阅着卷子,像无事一样。

过了一会儿,他把那四个人都喊来,说:“我不想人争吵,也不要人谦让。秀才们没有看过法令、规章吗?连我也受它们的限制,作不了主。你们只按法令、规章办事,就行了。”因此,谦让的、争吵的,都自然平息了。

【评点】
秀才糊涂,荐举既有章程,哪里是相互争吵、彼此谦让能够定夺的。徐文贞面对秀才们的喧哗,“阅卷自若”,平静中早有定评,所以,一发话就让争吵、谦让的秀才们服了。

徐文贞说他也在章程的管辖之内,暗示了他将守法,依法行事,而不凭个人情感办事,或者说不徇私舞弊,含而不露中,已见出他为人的正派。

五、士奇溺爱子,反成大害

明代沈节南《国朝纪录汇编》记载:
杨士奇,名寓,明代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人。曾供职翰林,后任大学士、少师,与大学士杨荣、杨淳共同执政,有“三杨”之称。

杨士奇平素廉洁,有政声。晚年,溺爱儿子杨稷,不知道他的恶行。藩台、臬台、郡守、县令,有时出巡,看到杨稷暴虐、横蛮,就把实情告诉杨士奇,杨士奇反而怀疑他们说谎,并且,写信给儿子说:“某人像这样说你,如果是真的,你就改正。”

杨稷看了信后,反过来诽谤指责他的人道:“某人在这里像这样行事,儿因为乡里的缘故,阻挠他的行为,因此他诬陷我。”杨士奇从此就不相信说他儿子不好的人。而有阿谀奉承、称赞他儿子好的,就认为是真的,感到很高兴。因为这一点,他再也听不到说他儿子恶行的话了。到被杨稷祸害的人连连上书,诉说杨稷横暴的情形,朝廷还不忍心治他的罪,就把这些奏状,转给杨士奇,杨士奇竟然说:“这是杨稷身边的人不好,帮助他做些不好的事。”又有人上书,说杨稷害了几十条人命,坏得没法说。朝廷不得已,才把杨稷交给司法部门。当时,杨士奇年迈,卧病在床,朝廷还特别安慰他,担心他着急。一年后,杨士奇死了,朝廷才依法判了杨稷的罪,砍了他的脑袋。乡里人事先就为被杨稷害死的人,写好了祭文,数说杨稷一系列罪行,天下传诵。

【评点】
人莫不爱自己的儿子,但爱过了头,反而害了自己的儿子。杨士奇溺爱儿子,就是教训。

常言道:“严是爱,宽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看来,父母,尤其是富贵人家的父母,如果真爱自己的子女,就要对他们从严要求,决不姑息迁就。否则将后患无穷。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刘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