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孔子五次问礼于老子的故事

2019年07月26日 13:58 PDF版 分享转发

文:蒙主,文章白话翻译解释仅代表作者个人理解,大觉者的话很可能有更高深的涵义和内涵。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据《史记》、《左传》、《家语》等古籍记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一生中曾先后多次向“问礼”。仅有据可查、有籍可考的,就有五次之多。

在洛阳,孔子第一次问礼时,老子曾对孔子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谷,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意思也就是说,一个人遇到了知己的好君主,碰到好时机,受到重视,就好好的施展自己的才能;如果遇不上好君主,碰不到好时机,得不到重用,就要象飞蓬一样,到各处游历,宣传自己的主张。不过,我听说一个善做生意的人,尽管他腰缠万贯,可在外表上却看不出他富有;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做了很多有益于他人的事,也不伸手索取,看上去就像傻子一样。你要把骄傲自满去掉,淫逸奢侈的事不沾身。因为这些对你都没有好处。对此,孔子深有感触地对他的弟子南宫敬叔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网,游者可以纶,飞者可以缯。至于龙,无不知其声风云而上天!吾见老子,其犹龙也。”这一年,是鲁昭公七年(公元535年)。

孔子第二次问礼,是在巷党,也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巷党助葬”——老子的朋友晋五子的母亲去世,老子前往吊唁,碰巧葬礼的殡仪就是孔子。那天日中时分,出殡仪式开始了。谁知柩车刚刚行至半路,天上却忽然发生了日食。刚才还圆滚滚的太阳,竟慢慢地、一点点地隐没了,继之而挂在天空的,则是满天的星斗。孔子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下子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便急走几步,来到老子面前,十分谦恭地问老子道:这该怎么办?”老子说:“将柩车停靠在右侧,让送葬的人停止哭泣,等日食过后再走不迟。”孔丘十分听话,便马上安排停车停哭。登时,偌大的送葬队伍鸦雀无声,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大约过了小半个时辰,太阳又缓缓地露出了它圆圆的脸庞,静静地俯视着大地。好像什么事也不曾发生。接着,柩车又开始前行。送上坟山,培土安葬,孔丘陪着老子一起回到晋五子家……在这里,孔丘瞅了一个空隙,向老子求教道:“按照周礼之规定,送葬的途中是不能停歇的。日食复明,要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难道就不怕有什么……”老子见问,便回答道:“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大夫使,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蚤出,不莫宿。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见星也?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玷患。”意思是说:“诸侯朝天子,日出而行,日落而栖;大夫出使异国,亦是如此。所以,见日而行者吉,见月而行者凶。只有罪犯野人,亦或奔父母之丧的人,才会顶着星辰走路。今日出殡,巧遇日食,昼可见星;若继续前行,岂不是把送葬的人和助葬的人,当成罪犯、野人亦或奔丧者了吗?今若日落再行,岂不是咒人父母有凶,或咒人入狱吗?况且,君子行礼,也不应该诅咒他人啊!”。

第四次问礼,是在老子的出生地曲仁里。这一次,孔子是想走走老子的“后门”,把自己的书籍典册藏于大周王室的守藏室。所以,孔子便引述“六经”,想用六经的价值和意义打动老子。当时,孔子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大谈其书的要点——“仁义”。老子说:“噫!夫兼爱,不亦迂乎?无私焉,乃私也。夫子若使天下无失其牧乎?则天地固有长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遁道而趋,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大概意思是:“你主张同样慈爱,不也是迂腐、不切实际吗?无私,才是真正的自私。你不是想使天下不失秩序吗?那么天地本有自己的固定位置,日月本有自己的光明,星辰本有自己的序列,禽兽本有自己的群体,树木本有自己的生计。你最好还是依德而行,循道而走,就是最好的了。又何必竭力去提倡‘仁义’,就像敲着鼓去寻找逃跑的孩子一样呢?你知道吗?这样会扰乱了人的本性啊!”

第五次问礼,是在老子另一讲学之所——沛地,也就是今天的江苏沛县一带。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往见老子。老子曰:“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之其兄弟;使道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它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遽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慄,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这就对了。假如“道”能像礼物一样献给别人,大家都会献给君主;假如“道”能像食物一样送给别人,人们都会把它送给父母;假如“道”可以告诉别人,人们都会告诉自己的兄弟;假如“道”可以留给别人,人们都会把它留给自己的子孙。但这些都不可以。自己心无主见,到就不会停留;外面没有通道,主张就无法推行。出自内心的,外面不能接受,圣人就不往外讲;外面传入的,内心没有主见,圣人就不放在心上。名声,是公用的器物,不可过多的取用;仁义,是过去帝王住过的旅店,只可住一夜而不能久留。古代的圣人把道寓于“仁”中,把行为寓于“义”中,在逍遥的境界里自在畅游,在简陋的田地里苟且就食,在自给自足的园子里居住。逍遥自在,就是无为;简陋苟且就无求于人;不施舍给与,就无损耗。古代称这样做是采集真性的行为。追求富有的,不会让出他的俸禄;追求扬名的,不会让出自己的名声;迷恋权势的,不会让出自己的权柄。他们掌握着这些,就感到恐惧;丢掉这些,又会悲伤。这些人这些人没有一点主见,完全看不出他们追求的是什么东西,他们是受了天然的刑戮。埋怨、恩惠、取得、给予、批评、教导、生死,这八条是纠正行为的工具,只有顺应变化而不倔犟的人,才能很好的运用它们。所以,纠正就是正确运用。心里不以此为然的人,得道的大门就不会为他打开。

此亭就是孔子第三次向老子问礼地方。这一年,是当年,孔子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绝粮七日”之后,驾车返回鲁国,途经鹿邑时再次登门拜访,“问礼”于老子。正在这里“开馆讲学”的老子说:“夫播糠迷眼,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夫鹄不日浴而白,鸟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处于陆,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意思是说:“谷糠迷了眼睛,就分不清东西南北;蚊子叮咬着,就会整夜睡不着觉。‘仁义’不知不觉地迷住心,是最大的祸患。你不要使天下人失去质朴的本性,而最好是象风儿那样的随顺,修养而自立。白鹤不日日洗澡也白,乌鸦不天天染也黑。黑白是它们各自的质朴本性,是用不着分辩的;名誉的荣耀,不足以扩大。河水干涸,鱼儿们被困在陆地上,互相吹着湿气,用涎沫互相滋润,不如它们在江湖里互相忘却。” 两位圣人一番长谈之后,老子便用“宋河酒”招待了孔子师徒。孔子在连连称赞“好酒”之后,又告诫其弟子:“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就是说,你们不论酒量大小,都不能因酒好而贪杯吃醉了,以免闹出笑话来。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