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古风正义:僧人用木楔,扶正殿阁(数文)

2019年09月09日 15:10 PDF版 分享转发

文:慧淳 来源:正见网

一、国学大师与人交友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记载:国学大师林琴南,又是一位大作家。早年,他家里很穷,靠教育私塾的学生所得的收入,用来供养母亲,有时还苦于生活不能维持。后来,他终于有了大成就。

有一天,来了个受雇卖菜的人,在他家门前,歇下担子休息。林琴南出门时,见到他,就和他交谈起来。那个卖菜人,自己说:“我家里只有母亲一人,我卖菜得到的钱,除了赡养母亲外,别无他求。”

林琴南听了,受到感动,叹道:“像这样,那你就是我辈的朋友!”卖菜人称谢说:“不敢当。”

林琴南说:“你不要这样,我们所做的事情不同,能够孝敬母亲,是一样的,我现在就把你作为我的朋友了!”从此后,他们亲密无间,情同手足。

【评点】
林琴南交这个卖菜的朋友,十分偶然,但他不是没有原则,一样孝敬母亲,就是原则。而孝敬向来被视为人 “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两人的职业不同,就没有什么关系。

同时,从这则笔记来看,林琴南家境不好,却喜欢交朋友。这里也显出他性情的开朗、豁达。(下文还是这个林琴南—-)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二、七岁学童装米送师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记载:林纾,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又号冷红生,福建刚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

福州林琴南,六七岁时,拜师就读。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林琴南知道了,急忙回到家里,找到一只干净的长袜子,装了满满一袜子米,背着送给老师。老师见他用袜子装米,大发脾气,说他是偷来的!拒不接受。

林琴南回家,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笑道:“你的心是很善良,但这难道能够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随之喊人准备,挑了一石米,送到私塾里,老师高兴且感激地接受了。

【评点】
林琴南用袜子装米,送给老师的时候,只想到接济老师,使老师有口饭吃。而不知道这样做,是不合乎礼仪的。他的老师,虽然很穷,却仍然守礼,饿饭也不要紧。

林琴南的母亲得知,送一石米,给那位老师,算是“束修之礼”。原来礼仪有很高洁的地位。这是一件小事,却突出地反映了林琴南心地的善良。

三、吃了,还礼写字

近代易宗夔《新世说》记载:擅长书法,自创一体。有个盐商,愿意用一百两银子,为他祝寿,请他写一幅字。但性情孤傲的郑板桥,不是用金钱可以打动的,他唾弃,不予理睬,那盐商也没有怎么样。

郑板桥生来喜欢吃狗肉,一天,他出城游玩,傍晚回家时,忽然闻到了狗肉的香味,就顺着香味飘来的地方走去,只见一所茅草房子,四周围着竹篱笆,用柴草扎成的门,半开着,郑板桥就直接走了进去。主人正在惊讶不速之客的来临,郑板桥说:“我是郑板桥,刚才闻到狗肉的香味,不禁信步走来。我自己知道有冒昧的过失,但还是请求让我吃一点狗肉。”

主人大喜,说道:“久闻大名,请您还怕请不来,现在您肯赏光,是我的幸事。”

于是,给郑板桥施礼,把他请进房。郑板桥伏在桌上,大吃大嚼了一通,摸着肚子喊:吃饱了!才停下来。随后,主人把他请进书房,喝茶、叙话,郑板桥见书房四壁,挂着名人书画,桌案上也摆满了书画,纸墨也随便放着。他知道主人也是精通书法的,就对他说:“吃了你的美味佳肴,让我写几幅字,来报答你。”主人笑着点头。郑板桥拿起笔来一阵狂书,手腕写累了,才离去。

有一天,郑板桥偶然到那盐商的住所,见他房里挂的条幅,都是从前自己在城外吃狗肉的地方写的,大吃一惊,询问盐商是怎么回事? 盐商把情况一一告诉他,并叫出一个仆人道:“先生认得这个人吗?”

郑板桥一看,呆住了,原来就是当日的狗肉主人。

【评点】
郑板桥是极聪明的人,曾以诗、书、画名闻一时,号为“三绝”。

他还题过“难得糊涂”一联,至今被许多人,奉为座右铭,悬于堂中。但他自己终有糊涂的时候,被人摸透了好吃狗肉的习惯,上了盐商的圈套。早先,请他写字时,他恃性而不写,一百两银子也不看在眼里。后来,用狗肉喷香之计,没有请他写字时,他倒大写了一通。那盐商实在是巧于心计,事后揭开谜底,真是由不得郑板桥不大吃一惊。但这也是文坛嘉话!

四、环境可变,但善良的品质不可变

近代易宗夔《新世说》记载:,字涤生,湖南湘乡人,清末湘军首领,大名鼎鼎的人物。

曾国藩驻军安庆,某亲戚,从乡村来投奔他,行李少而破旧,穿的衣服也是破烂、朴素,对人沉默不语。曾国藩很喜欢他,打算给他一份差事。

但是,一天,他们在一起吃饭,刚巧饭里有稗子,某亲戚把稗子挑出来,才吃饭。

曾国藩一句话没说,马上为他准备路费,送他回家。某亲戚恭敬地问他:“是什么缘故?突然就不用我了!”

曾国藩规劝他说:“你吃饭的时候,去掉稗子。我一生吃饭,是不择稗子的。你平时生活并不富裕,又没有在外面作过客。你放弃种田,到我军营里来,不过一个多月,就有这样大的变化。环境可变,但善良的品质不可变。我的亲戚,难道是像你这样快就变坏的吗?我担心你见异思迁,迅速变坏,反而对不起你。我也怕受到连累。”

【评点】
曾国藩的某亲戚,吃饭挑出稗子,这一小小的举动,就使他丢掉了差事。曾国藩是从小见大,由近及远,本来穷困、朴素的某亲戚,短短的时间,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真有见异思迁的趋向。

生活环境变了,人的本色不能变。弃穷图富是人人希望的,穷要节俭,富也要节俭。假如这变了,为人处世也会变,善良者不再善良,忠厚者不再忠厚,那就很可怕!环境可变,但人善良的品质不可变。这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五、用木楔,扶正殿阁

唐代李肇《国史补》记载:苏州的“重元寺”,一座殿阁的一角,忽然下陷。人们计算了一下,要把这殿阁扶正,需要用钱好几千贯。这时,有个云游四方的僧人,云游到这里,他看了看,说:“不须花费许多人力。只须让一个人,用木头砍些楔子,就可以把那殿阁扶正了。”

寺院的主持,听从了他的意见。那个游僧,每次吃过饭,就拿上几十个木楔子,带上斧头,登上殿阁,把楔子敲到里面。不到一个月,那殿阁的柱子,就被扶正过来了。

【评点】
这则小品,记述了一个智慧的僧人,巧修寺院殿阁的事迹。全文仅数十字,引人入胜,清简耐读。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乔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