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评论、关注点赞

  • Facebook Icon脸书专页
  • telegram Icon翻墙交流电报群
  • telegram Icon电报频道
  • RSS订阅禁闻RSS/FEED订阅

程晓农 何清涟:白宫上空的乌云

2017年05月25日 13:27 PDF版 分享转发

最近,针对的一系列批评引动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模仿当年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之称谓,“通俄门”、“泄密门”和“录音门”三大事件接踵而至,白宫上空似乎被乌云笼罩,暴雨欲来风满楼。中国的《瞭望智库》前两天甚至刊登了一篇题为“特朗普的红旗还能打多久”的文章,暗喻川普的地位严重动摇,有可能遭到弹劾。这团乌云从何而来,会带来多大的狂风暴雨?从媒体“搅浑了的水”里,究竟可以发现哪些线索?本文从剖析“三门”(“通俄门”、“泄密门”和“录音门”)事件本身入手,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些思考。

“三门是一门”——“通俄”乃要害

首先对“通俄门”、“泄密门”和“录音门”这三个事件作一简单介绍。所谓“通俄门”,是怀疑川普的团队在去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与政府串通起来干预美国的这场大选;所谓“泄密门”,指最近川普会见俄国外长时提到了IS恐怖主义组织可能将笔记本电脑带上民航机,进而制造爆炸事件,川普因此被怀疑向“敌国”泄密;至于“录音门”则是指川普解聘了奥巴马政府留任的联邦调查局局长科米,被怀疑是意欲阻止科米继续调查“通俄门”案件,有关川普和科米之间的谈话究竟涉及哪些内容,科米事后做了回忆型记录,而川普则声称有录音,事实究竟如何,尚待考察。在媒体的压力下,美国司法部副部长日前宣布,任命科米的前任、前联邦调查局局长担任特别检察官,调查“通俄门”问题。

如果孤立地去看这三个事件,细节搅缠,令局外人难以捉摸判断;但是,如果拨开表层浮云,其实这三个事件之间的关联并不复杂。实际上,“三门即一门”,问题的要害在于指责川普“通俄”,“通俄门”、“泄密门”和“录音门”这三个事件归根结底都系于“通俄门”问题,后两个案件能否构成冲击,取决于“通俄门”一案上的怀疑和指责能否成立。媒体抓住“泄密门”不放,是为了借此证实川普“通俄”;而“录音门”的关键则在于,川普是否涉嫌干涉司法、以便阻止“通俄”调查。假如“通俄门”一案的调查不能证明“通俄”的指控,则“泄密门”就不那么重要了,而“阻止通俄调查”的怀疑也失去了基础;反过来,如果“通俄门”一案的调查结果证实了“通俄”的指控,则“泄密门”和“录音门”的重要性立刻倍增,成为打击川普的致命一击。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泄密门”的症结:谁在泄密?

在“泄密门”问题上指责川普泄露国家机密,实际上于法无据。因为美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机密情报的密级,既不是由司法部门依法判定,也不是由国会立法加以确定,而是由行政部门的首脑即总统判断决定,如果总统认为某项情报不再列为机密,那此情报即不属于机密。因此,川普总统依法有权判定某项情报是否可以与其它国家的官员分享,从法律上并不能指控川普泄密。

既然法律上指控川普“泄密”无法成立,媒体们便在“泄密门”问题上拐了一个弯,把不存在的违法问题变成了道德问题,指责川普向俄国外长提到IS的新恐怖活动手法,会便于俄国分析情报来源,从而危及中东地区潜伏的情报人员的安全,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也不能就此弹劾总统。

有趣的一点在于,真正造成泄密的,其实不是川普,而是报道此案的美国媒体。川普与俄国外长会谈时并没有提供信息来源,反倒是媒体为了支持“泄密”说,公开了他们获得的机密信息,即川普所谈的信息来自,然后媒体指责川普令以色列的线人面临风险。当媒体们为了抨击川普而泄密时,他们似乎认为,如果以色列情报系统的线人真遇到了麻烦,错在没有泄露信息来源的川普,而不是故意泄露信息源的媒体自己。实际上,当媒体这样做的时候,它们并不关心自己的做法是否道德上有亏,而是希望以色列政府就此为难川普。不管媒体的用心何在,这等手法似乎多少有点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真正帮川普解脱道德责任的,恰恰是以色列政府——在川普动身前往以色列访问之际,以色列政府表示,不会就此问题与川普交涉。可以肯定,其实美国的媒体也不愿在泄密的道德问题上继续追究下去,因为,“杀敌八百,自伤一千”,这是摆在台面上显而易见的事。至此可以说,“泄密门”一案虽然还未充分展开,其实已经开始烟消云散了。

“通俄”析:要害是“通俄”还是“串通干预大选”?

从字面上看,“通俄门”的要害是川普的团队与俄国官员有私下接触,而俄国是“敌国”,所以有“通敌”之嫌。这种指控的问题在于,如果俄国不是“敌国”,那就谈不上“通敌”了。“敌国”有两种,一种是双方国家处于战争状态,连外交关系也中断了,但一旦战争状态结束了,彼此还会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便不再是“敌国”了;另一种是政治上视美国为死敌、公开宣称要消灭美国的“敌对”国家,这主要发生在冷战时期。把俄国指责为“敌国”,就是沿袭冷战时期的概念,因为苏联不但把大量核导弹对准美国,而且曾长期宣传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全球共产主义。但是,如果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接下来便会陷入困境:首先,目前仍然把核导弹对准美国的共产党政权只剩一个了,当年它也宣称要“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但是尼克松访问了这个国家,这是“通敌”吗?其次,如果与专制政体的中国交往不算“通敌”(美国自尼克松开始的历任总统大概都同意这点),那么,俄国现在表面上已经是政体了,能不能把民主政体下存在种种专制特征的国家都指为敌国呢,好像也站不住脚。

正是因为“敌国说”站不住脚,所以一些美国媒体谈的“通俄”问题实际上并不真是“通敌”,而是指控俄国干预美国大选,导致败选。但是,在克里姆林宫、白宫、干预选举这个三角关系上,推动“通俄门”案件的人真正想打击的对象,是白宫里的川普,而不是克里姆林宫里的普京;如果不能坐实川普当选前操纵俄国干预美国总统大选一事,“通俄门”一案其实是小题大做。因为,单单是指责俄国政府与川普的竞选团队有私下接触,与“干预大选”其实挂不上钩;仅仅是指责俄国干预美国的大选,也与“干预大选”挂不上钩;川普的团队与俄国官员有私下接触,这本身并不构成“通敌”。

去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维基解密网站披露了大量希拉里团队的电邮,包括许多对希拉里不利的情节;美国的媒体不去讨论这些信息的真假,却指责俄国的情报部门入侵希拉里的服务器,盗取这些信息。然而,俄国的情报部门盗取信息这一行动本身,并不能证明就必然是川普团队指使的;如果没有确凿证据,很难把俄国情报部门盗取信息,转变成川普与俄国政府合谋干预美国总统大选的有效指控。因此,“通俄门”的要害不是川普团队是否与俄国官员有私下接触,而是这种接触是否被证明属于预谋干预美国总统大选的行为;显然,在后一种指证方面,现在开始的“通俄门”调查能否提供充分可靠的证据,是个很大的疑问。迄今为止,关于“串通干预大选”的说法,只是建立在推理之上的一种假设,如果特别检察官的调查不能把假设变成实证,“通俄门”指控也就破局了。

弹劾不易,所为何来?

不管“通俄门”的调查结果如何,如果有国会议员想要弹劾川普,能否导致川普垮台呢?美国宪法规定,如果半数以上的众议员投票认定,总统犯有“叛国罪、受贿罪和或其他严重罪行和不检行为”,可以启动弹劾程序(相当于总统遭到起诉);然后由参议院审讯,投票决定总统是否有罪。自上世纪初以来,美国众议院只成功地弹劾了一位总统,那就是克林顿因伪证和妨碍罪遭到弹劾;但是,当时民主党占多数的参议院仍然认定他无罪。

如果要弹劾川普,适用的理由是“叛国和妨碍司法公正”;而后一条的前提是,假设川普因勾结俄国干预总统大选,因而有动机制止联邦调查局对“通俄门”的调查,所以属于“妨碍司法公正”。所以,主要理由仍然是勾结俄国干预总统大选,即可能涉及“叛国罪”;如果此说不成立,则“妨碍司法公正”也就难以独立成罪。何谓“叛国罪”,议员们既可以从法律角度、也可以按照他们的政治意愿加以解释,对此并无具体规定;但是,若无法律层面的硬证据,单凭反对川普的议员们自己的想象和解释,恐怕弹劾案难以成功。而在“通俄门”问题上,除非俄国政府出面指证川普与之勾结并实施了干预总统大选的行动,仅从川普团队的成员那里,可能很难挖掘出硬证据,因为“实施干预”的关键不在川普团队,而在俄国;俄国必须证明,它的确按照川普的授意采取了行动、其目的是干预美国大选,而俄国政府基本上不可能“跟着起舞”、自残自损。显然,如果俄国不充分配合,在所谓的“川普团队串通”和“俄国干预”这两个指控之间,企图发动弹劾的人仍然无法建立司法上站得住脚的“因果关联”;而没有来自俄方的关于此“因果关联”的硬证据,对川普的指控依据就仍然是一种缺乏事实支撑的猜测,单凭猜测,当然不会弹劾成功。何况,现在美国国会的参众两院都是共和党掌控,共和党议员们也未必愿意跟着反对党起舞。

既然弹劾不易,为什么媒体和民主党仍然兴致盎然?“通俄门”、“泄密门”和“录音门”这三个事件以及背后的“弹劾”企图,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标不是真正扳倒川普,参与者也知道,那并不容易;他们的真正目标是,抓住每个机会让川普为应付各种“抹黑”而疲于奔命,借此动摇川普的形象,进而影响明年国会的中期选举结果,以便帮助民主党夺回国会的多数席位。川普以前一向是政治圈和行政部门的圈外人,圈外人成为总统,可能打破许多陈规陋习和既得利益团伙,有所革新;但圈外人不老练,容易犯错误。用“老油子”的眼光看,圈外人当然显得“幼稚”、不“老练”,这在圈内人看是大缺点;而在圈外人看来,恰恰是变革的希望。如果川普像职业政治家那般圆通,他就不会提出一系列触动圈内人“奶酪”的政策;遭到打击之后,川普可能才真正体会到,任何重大的政策变化,光有一定的民意支持是不够的。现在看来,川普的“总统学习班”还没“结业”。

白宫上空的乌云,电闪雷鸣······变革不易,古今中外皆如此。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

来源:《中国人权双周刊》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Follow Us 责任编辑: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