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共產主義黑皮書》:被斬斷的紅色觸手(1) 德國

2018年09月24日 6:49 PDF版 分享轉發

來源:正見網

和內戰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就在貝拉.庫恩及其同伴試圖把匈牙利變成第二個蘇維埃國家之際,列寧決定成立一個國際組織,其宗旨是將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地。共產國際(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縮寫為Comintern),也稱為第三國際(the Third International),於1919年3月在成立,並立即開始與社會主義工人國際(the International of Socialist Workers,即第二國際,於1889年成立)展開激烈競爭。1919年的共產國際並無真正的組織能力,實際上只是滿足共產主義宣傳的迫切需要,以吸引當時正震撼歐洲的自發革命運動的注意。共產國際的真正基礎,反而應當追溯到1920年夏季的第二次代表大會。當時制定了21項加入的條件。凡有意加入該組織的社會主義者,均須符合這些條件。其後,作為〝世界革命的總部〞,該組織極為集權,完全由黨所控制。該黨在財政、軍事和外交層面上賦予共產國際以知名度、經驗和真正的政治權力。

從一開始,列寧就把共產國際視為國際顛覆的幾個工具之一(其它工具包括紅軍、外交和間諜活動);它的政治議程密切遵循布爾什維克的核心觀點,即停止對話、進行武裝鬥爭的時間到了。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的宣言得意地宣稱:〝共產國際是暴動和專政的國際參与方。〞因此,這21項條件中的第3條明確稱:〝歐美幾乎所有國家的階級鬥爭正進入內戰時期。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再相信資產階級法律,有責任在各處創立與合法組織并行的一場地下運動。該運動能夠在關鍵時刻採取果斷行動,為革命服務。〞這些委婉說法的意思顯而易見:〝關鍵時刻〞是指革命暴動的時刻,〝果斷行動〞則是指參与內戰。該項政策被應用於所有國家,不論其政治制度如何,包括民主國家、共和國和君主立憲制國家。

第12項條件概述了由內戰籌備所帶來的組織上的必要性:〝在內戰正酣的當下,共產黨只有在如下情況下,才能完成自己的角色:以完全集權化的方式進行組織;實行和軍隊一樣嚴格的鐵的紀律;其中央機構擁有廣泛的權力,獲准行使無可爭議的權威,並享有成員的一致信任。〞第13項條件還規定了在激進分子中存有異議的情況下要採取的行動:〝各共產黨……必須繼續對其組織進行周期性清洗,消滅所有屬於小資產階級或別有用心的成員。〞

1921年6月莫斯科舉行的第三次代表大會,有許多新成立的共產党參與,方向闡述得更明確了。《論戰略》(Thesis on Tactics)指出,〝共產黨要用言行教育大部分的無產階級,並反覆灌輸這樣的理念:在環境有利的情況下,任何經濟或政治鬥爭都可以轉變為內戰;在此過程中,無產階級有責任奪取政權。〞此外,《共產黨的結構、方法和行動論文集》(Theses on the Structure,Methods,and Action of Communist Parties)還長篇大論地鼓吹〝公開的革命起義〞和〝戰鬥的組織〞,要求每個共產黨都要對此加以煽動。這些論文清楚表明,只要〝暫時不可能組建正規紅軍〞,準備工作就是絕對必要的。

從理論到實踐的那一步是1921年3月在邁出的。在那裡,共產國際策劃了一場由貝拉.庫恩領導的大規模革命行動。在此期間,他已獲選為共產國際主席團成員。薩克森州(Saxony)的〝三月行動〞(March Action)在布爾什維克鎮壓喀琅施塔得起義之際發起,成為一場真正的暴動嘗試。儘管涉及暴力手段,包括企圖炸毀從哈雷(Halle)到萊比錫(Leipzig)的特快列車,但這場暴動卻遭遇失敗。這次失敗立即導致對共產國際內部隊伍的首場清洗。

德國共產黨主席和創始人之一的保羅.列維(Paul Levi),因批評他所稱的〝冒險主義〞而被邊緣化。從制度角度來看,各共產黨只不過是共產國際在各國的分部。由於先前就受到布爾什維克模式的影響,各共產黨迅速變得越來越居於從屬地位,之後完全臣服於共產國際。這種從屬關係既是政治上的,也是組織上的,因為共產國際逐漸為這些政黨作出了所有重大決定,並最終決定了所有的政策問題。〝造反傾向〞(insurrectionist tendency)很大程度上歸因於格里戈里.季諾維也夫,但遭到列寧本人的批評。儘管列寧基本上與保羅.列維看法一致,但他還是把德國共產黨的控制權交給了列維的反對者,以加強他本人對共產國際的控制。

1923年1月,法國和比利時軍隊佔領了魯爾(Ruhr),依《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的規定,向德國索取賠款。此舉使民族主義者與者因共同反對〝法國帝國主義〞而出現和解。具體而言,這場軍事佔領促使民眾發起消極抵抗運動。該運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已經不穩定的經濟形勢迅速惡化,貨幣價值暴跌,到8月1美元價值1,300萬馬克。罷工、示威和騷亂十分普遍,革命一觸即發;8月13日,威廉.庫諾(Wilhelm Cuno)政府倒台。

在莫斯科,共產國際領導人認為,發動一場新的十月革命依然是可能的。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與斯大林之間關於誰領導新革命的分歧一得到解決,共產國際就著手準備武裝暴動的嚴肅事宜。在亞歷山大.斯克沃多夫斯基(Aleksander Sklobewski)(別名戈列夫[Gorev])將軍等內戰專家的陪同下,特使們(奧古斯特.古拉爾斯基[August Guralsky]和馬加什.拉科西[Matyas Rakosi])被派往德國。該計劃要靠一個由左翼人和共產黨人組成的工人政府來實現,要利用它來為群眾獲得武器。在薩克森州,拉科西計劃炸毀一座連接該州與捷克斯洛伐克的鐵路橋,以刺激該國捲入,從而造成更大的混亂。

這些行動計劃在布爾什維克革命(the Bolshevik Revolution,譯者注:即十月革命)周年紀念日發起。莫斯科興奮情緒升高。在那裡,人們相信勝利是確定無疑的。紅軍在西部邊境被動員起來,準備協助這場暴動。10月中旬,共產黨領導人加入了薩克森州和圖林根(Thuringia)州政府,奉命增援數百名無產階級民兵。這些民兵由25%的社會工人和50%的共產黨人所組成。但在10月13日,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Gustav Stresemann)政府宣布薩克森州進入緊急狀態,直接控制了該州,國家防衛軍(Reichswehr)準備進行干預。儘管形勢出現這種變化,但莫斯科仍號召工人戰鬥;剛從莫斯科返回的海因里希.布蘭德勒(Heinrich Brandler),則於10月21日開姆尼茨(Chemnitz)召開的工人大會上,呼籲舉行總罷工。由於社會民主黨拒絕聽從共產黨的領導,這一行動歸於失敗。共產黨人隨後取消了罷工,但由於通訊故障,這個信息從未傳達到漢堡(Hamburg)。10月23日早晨,200至300人的共產黨戰鬥隊在那裡襲擊了各警察局。儘管行動出其不意,他們卻未能達到自己的目標。警方與國家防衛軍共同反擊。經過31小時的戰鬥,漢堡共產黨人陷入完全孤立,並被迫投降。所期望的〝第二個十月〞未能實現。儘管如此,〝M-Apparat〞(軍事機構)仍是德國共產黨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上世紀30年代,並被其領導人之一揚.瓦爾坦(Jan Valtin)(其真名是理查德.克雷布斯[Richard Krebs])詳細介紹過。

(編者按:《共產主義黑皮書》依據原始檔案資料,系統地詳述了共產主義在世界各地製造的〝罪行、恐怖和鎮壓〞。本書1997年在法國首度出版后,震撼歐美,被譽為是對〝一個世紀以來共產主義專制的真正里程碑式的總結〞。大紀元和博大出版社獲得本書原著出版方簽約授權,翻譯和發行中文全譯本。大紀元網站率先連載,以饗讀者。文章標題為編者所加。)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藍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