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林忌書評】《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2017年03月10日 21:38 PDF版 分享轉發

名字決定了理解,而理解決定了觀點;很多人對歷史的理解,是先從名字,再找自己相熟的知識,然後「斷章取義」得到其觀點,然後再把這種扭曲了的觀點流傳落去,從君士坦丁堡這個城市的存在,就同時顯示了西史與中史的共同扭曲。

這本《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 The Holy War for Constantinople and the Clash of Islam and the West),寫的就是當時震動歐洲與基督教文明的一段歷史,作者羅傑.克勞利 (Roger Crowley) ,透過一件短暫的歷史大事,寫出這個「東」滅亡歷史,以及其改變後世的影響;作者特別指出當時這鄂圖曼帝國是多民族國家,精兵主要是斯拉夫人,將領是人,蘇丹有斯拉夫及希臘人血統,實際上當時根本未有現代的民族主義,是皇朝、文化與宗教之爭,而非民族。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歷史上帝國不斷向東擴張,其首都則跟的行在移動;公元330年羅馬帝國大帝君士坦丁定都於這個城市,因此羅馬帝國雖然源於羅馬,但其重心早已向東發展;由於帝國太大無法有效管理,羅馬帝國皇帝一再分設另一個皇帝,以至重新「統一」;後世對此常無法理解,簡單地把其分為「西羅馬帝國」與「東羅馬帝國」,而無法理解當時羅馬人卻認為兩者均是指同一個帝國;而當西羅馬的皇帝于公元476年被推翻之後,實際上「東羅馬帝國」根本不受影響,甚至曾短期收復了羅馬城;因此羅馬帝國根本沒有滅亡;由於羅馬帝國同時并行與希臘文,而在後來西方的領土失陷之後,官員與宮庭繼續以拉丁文溝通,和講希臘文的帝國東部人民出現了差異,因此最終羅馬帝國「希臘化」,在公元610年後改以希臘文為官方語言;而原本西歐的野蠻民族則開始否定其為羅馬帝國,而改稱其為「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這其實完全違反羅馬人的自稱;這種做法不但扭曲了羅馬帝國的歷史,甚至令人誤以為羅馬早在距離1453年的一千年之前已經滅亡,這顯示「名稱」改變了大家的理解,誤解羅馬帝國與拜占庭為兩個國家。

而另一個既相似又相反的例子,則為攻陷君士坦丁堡的鄂圖曼帝國,今日其國名(Turkey),其實只是這兩字的英譯,和粵語讀出的發音,比起「土耳其」接近得多;而實際上這國家更加是由西遷的突厥部落所建立,由土耳其到中亞各國如土庫曼、哈薩克、烏茲別克等前俄國的突厥斯坦,以至東到「新疆」的人,都使用極相近的突厥語言;因此這些使用相近語言者,在19世紀興起浪潮時,曾希望建立一個大「突厥斯坦」,然而中亞大半陷入俄帝國之手,而中國人雖然自己以文化立國,不用查「漢人基因」,卻質疑當代,究竟有幾多突厥人基因為由,去禁止突厥人追求民族主義,以及打壓維吾爾人的「東突厥斯坦運動」。

因此1453年這場突厥消滅羅馬的重大歷史,就好似變成無關大家命運的鄂圖曼滅拜占庭,后兩者大家都不熟識,既和西方無關,也和「中國」無關了;然而歷史的真相卻是,這些突厥人比起蒙古人,對西方世界造成更深遠更持續的影響,不但入侵地中海以至反過來統治阿拉伯世界,令伊斯蘭教得以繼續向各地散播,同時也令突厥語在各游牧民族的語言中脫穎而出;當1800年後的世界出現了「民族主義」之後,就成為了組成國家的呼喚,以至今日土耳其人,視之為拯救其維吾爾「同胞」的理由。

來源:RFA,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宋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