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書林漫步之記者看書】吳亦桐書評:《長春餓殍戰》

2017年04月28日 19:58 PDF版 分享轉發

上個月,台灣白象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國大陸獨立杜斌的新書《餓殍戰》,作者歷時十年,收集各種珍貴史料,訪談倖存者,寫成全球第一本首次全面揭露國共內戰期間,對長春城發動圍困戰造成數十萬平民活活餓死的紀實書。

透過本書,長春圍困戰大致的輪廓為:二戰之後,欲奪取長春作為中共與中華民國政府對峙的首都,林彪以「人禁出、糧禁入」的餓殍戰術,對350天,一座至少60萬人的城市,僅剩下17萬人。

在書中指出長春圍困戰並不是一些讀者認知中的1948年6月開始,而是早在1947年11月,林彪的部隊就開始圍困長春,他們切斷附近小水電站供給長春的發電,炸掉煤礦。長春在冬季的溫度達到零下30多度,當年就導致凍死、自殺者眾多。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1948年6月5日,林彪、羅榮桓向下達「圍困長春辦法」。毛澤東於6月7日發出電文:「你們斷絕敵人從地面獲得糧食的來源是很必要的,你們必須做到這一點,直到完全勝利」。其後中共採用嚴密封城手段,為消耗長春城內糧食供應,拖垮國軍,嚴禁城內老百姓出逃。日本倖存者遠藤譽也在書中講述了當時屍橫遍野的長春城,突破倫理的「父母食用孩子」「每斤人肉賣250萬元」等令人感到窒息的脈絡和細節。

正如「紐約時報」在1949的一篇社論中指出:「國共內戰,……中國最老的敵人是飢餓,和最新的敵人共產主義已經會師了……」 ,這句話幾乎概括了《長春餓殍戰》全貌和要義。

杜斌在接受本台採訪時回顧這段史實,他認為在當時把「餓殍」當作武器,但做為作者,他只一一呈現這些史實,不做更多引導性的評論,而是把更多思考和判斷的權利留給讀者。

杜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毛澤東就開始做好奪取政權的準備,他準備把長春作為首都。1947年11月份的時候,林彪就考慮如何打下長春。我根據林彪的「陣中日誌」發現,真正的開始圍困長春是從1947年11月4日。封鎖進出長春城的糧食和柴火,把長春城的電源切斷,煤礦給炸掉,至11月末、12月初的時候就有長春市民凍死、自殺。實際上圍困只是表面上的形式,最能體現中共殘忍的一點就是利用這些餓殍做武器,這才是最殘酷的。

戰爭輪廓和冰冷的死亡數字讓我們一次次審視戰爭和政治文明的底線,及至審視一個政權的合法性,旅美學人馮勝平在其文章「西北軍北上之謎」中曾言:在無序狀態下,政治在中國是一場流氓比賽——底線越低,勝算越高。面對新發現的史實,國人無動於衷。相信「成王敗寇」的古訓,成功者創造歷史,「勝利者不受譴責」。

至目前,對這場死亡數字甚於「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事件,據書中引述的資料,在中共公開的宣傳中,描述為「長春圍城,是我國第一個用和平方式解放的一座大城市」,而罪責皆指向當時的國軍,而國民黨方面對該事件認為「中隊在圍城期間的行為構成了戰爭犯罪,應為這一問題負責」,當時的獨立媒體「大公報」稱其為「可恥的長春之戰」,「直指可恥之處就在於中共軍隊採用了極不人道的做法」。

1989年,作家張正隆也曾推出涉及長春圍城史實的作品「雪白血紅」,張正隆后被拘一個月,後來此書亦在大陸被禁。對此杜斌認為,突破封禁還原歷史真相,是作家的職責,相信讀者自會得出「誰該為死去的數十萬生靈」負責的答案。

杜斌:關於圍困長春這個歷史事件,我的書儘管只是勾勒了一個輪廓出來,我想對於讀者來說,已經大致可以了解這場戰爭是怎麼一回事,這場戰爭到底是誰的責任?誰應該背負歷史的罪責?

本書作者杜斌為獨立作家、攝影師和紀錄片製作人,近年作品涉及六四、訪民、黑監獄等敏感話題,被中共高層官員視為「一個專門挖政府瘡疤的人」。

來源:RFA,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李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