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林忌書評】 《中國為何反日?中日對立五百年的深層結構》

2017年09月09日 0:08 PDF版 分享轉發

中國為何?中日對立五百年的深層結構》,是一本人岡本隆司所寫的書籍,試從的角度,分析與日本的歷史,去嘗試尋找為何中國民族主義幾乎必然反日的源頭;本書成書不少編章,來自2005年前的時代,以至日文版2011年左右的時空,對近年中國由轉化成軍國主義,如南海造島等都未有論及,因此也沒有把這方面的因素考慮進去,而是從更早時期甚至十七、十八世紀的清國與日本國的共同與差異,去找尋答案,如華人甚少考慮的經濟因素等,這是本書的特色。

作者甚至對「中國」的形成論及明國的實物主義,以至清國的承包財政制度,去比較日本與中國在資本以至社會流動性的差異;作為兩者比較的背景;然後就從西方對華以至日本的衝擊,來比較兩國差異愈來愈大的理由;第七章以大清的「開港」去對比日本的「鎖國」,很容易可能會得出和後來史實完全相反的結論,即清國理應先開放改革,而日本則應繼續鎖國下去,但清國卻在作者論及政治與社會遊離的「軟結構」下,繼續拒絕進一步的改革,而日本卻因為美國黑船來航的衝擊,開始在結構上徹底改革,作者論證說對西方的反應的差異,造成了中日對立的根源,而後來為爭奪霸權的對立,更形成了中日兩國對立的過程。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誠然岡本隆司對兩國的比較,由歷史、結構、經濟以至文化的比較,都非常有參考價值;然而也許岡本隆司無法避免的一個問題,即西方除了「新清史」開始爭論的,即究竟「清國」是否只是今日以漢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問題;更嚴重的問題,「漢文明」文化的傳承未斷,但明顯漢人的民族國家,卻早於1644年清兵入關后,早已在當時地球未有民族主義的情況下,無從建構;當時的漢人,士大夫或者因為做官而向清皇室效忠而要忠君,但漢人卻從未自覺是國家的主人,而清國更絕非一個「中國」的民族國家;在大清之下,各族關係疏離,當時「中國」只是一個地理名詞,或清國的概稱,和後來辛亥革命后所建構,即「五族共和」的「中國」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概念;士大夫的忠君思想,根本不是民族主義下的愛國思想,兩者有相同之處,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清國的舊式帝國軍隊,如非如對付太平天國為號召,以保護家鄉成立的「團練」,或者一些軍官的「私兵」,遇上各國的民族主義下的軍隊相較,幾乎完全沒有戰鬥意志,這就是為何日本經歷維新后,可以完全擊敗清軍的真正理由。亦種下後來「中國」以反日作為號召,去鼓動中國的民族主義,去組成一個「民族國家」,去對抗日本的理由。

晚清的革命派,初以「驅逐韃虜」,以建構漢人的民族國家以自居,所以當期時不少革命志士,不但留學日本,甚至爭取當時的日本政治人物,資助推動漢人國家的革命,去聯日抗清;然而革命后等的叛變,令滿洲人的政權一夜瓦解,以至全國屠殺滿洲人,餘下紛紛改漢姓假扮漢人避禍,由「驅逐韃虜」變成「五族共和」的同時,在民族主義下漢人則要繼續滿洲人的帝國,置其他族與掌握之下,以至「收復」所有漢族的領土(如台灣),亦因此即和日本的民族主義擴張政策,造成了嚴重的衝突。而這些部份,如不能把滿洲人的中國,與漢人中國分開,假裝「中華民族」是「自古以來」所有的概念,則必然把兩者混淆,而在比較中失真了。

來源:RFA,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趙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