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鍾樂偉書評】《少年來了》

2018年05月04日 22:07 PDF版 分享轉發

數過去一年最具話題與社會影響力的電影,2017年暑假在韓國上映的電影《逆權司機》,想必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套。眾所周知《逆權司機》的故事內容,其實是采自於一個真人真事改編的歷史劇本。話說當年1980年5月18日,韓國全羅南道市爆發了大規模反對時任軍方將領全斗煥,以不合法的政變方式,奪取國家政權的民主抗爭運動。然而,由於當時全斗煥下令國家內所有媒體,都不準就光州起義一事,作任何正面報導,結果外界對當時當刻光州內部發生的抗爭情況,不但所知甚少,更多只是極偏頗的抹黑報導。

為了尋求真相,以正視聽,當年身在日本東京的德國記者辛茲彼得(Jürgen Hinzpeter),便隻身飛到韓國,透過韓國朋友的引路下,上了一架從首爾駛往光州的計程車,前往當地,希望把他第一身在現場看到的真實片段,向全世界公布。途中,雖然記者與的士司機二人曾經被已進佔,並封閉著光州與外界聯繫的阻撓,但結果他們仍能最終成功入城,拍下了大量當年光州民眾抗爭,還有軍隊以槍炮殘忍地屠殺人民的實況內容,並在冒著生命危險下,最後透過的士司機奮不顧身的保護,記者能夠把片段帶出光州,並且在外國媒體上把所有罪證公諸於世,以呼喚起國際社會更猛烈的抨擊。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38年前的光州,正當軍人選擇向那些手無寸鐵的平民開下了第一槍后,韓國近代歷史從此便被改寫,人民內部的矛盾也成了這個民族永不磨滅的傷痕。就是這份難以撫平的創傷,便成了藝術家、電影導演與文學作家用以表達韓國人最難以忘懷與煽情的一個題材。除了《逆權司機》以外,剛剛發表了中文版本的韓國小說,由獲得2016年布克國際獎得主的韓國作家「韓江」撰寫的著作《少年來了》,更是能挑動我們對1980年發生在光州「5.18」事件敏感神經的作品。

說《少年來了》是一本小說,但其實從它所呈現出的故事內容上,讀起來更像是一本嘗試以一種以多角度及人文關懷視野,來補充了我們對光州這場韓國歷史上最慘不忍睹的大屠殺慘劇背後,每一位目擊者、犧牲者與經歷「5.18」創傷的,他們內心世界的了解。六位書中的人物,有的是在鎮壓初期死在軍人的子彈下、有的是負責處理被殺民眾的屍體、有的是在良心的驅使下與友伴在抗爭大樓內留守到最後一刻,直至軍人衝進來把他們殺死、有的則雖有幸只是與死神擦身而過,但往後餘生的日子卻擺脫不了當年被軍人凌辱的陰影,最後選擇輕生或終日避開別人的目光下生活。總言之,不論是死者或是倖存者,他們的靈魂,全都是埋葬在光州「5.18」這場被強權鎮壓的起義中,成為無辜的犧牲品。

韓江筆下的六位青年,每一位在她細膩描繪下,立體呈現出他們在面對「5.18」事件中,特別是在死亡面前的心境,究竟是什麼一回事。在外界眼中,我們都滿以認為那班留守在光州道廳的抗爭最後一座大本營內,抵抗戒嚴軍至最後一刻的青年人,當面對著軍人的子彈時,全都是視死如歸,毫無懼色。當然,正如書中寫到︰「我們知道軍人有壓倒性的力量,只不過奇怪的是,我發現有另一股力量足以與他們的力量抗衡,並且強烈地主導著我︰良心…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它…」在正義感的推動下,當時的抗爭者確真是勇敢無比。

只是,另一方面,韓江也描寫到那些青年,不但每一位連槍也不懂開,甚至連作犧牲的準備也欠奉,他們本以希望留守到最後一刻,直至天光后當民眾再次出來時,運動便能反敗為勝,可惜軍人卻對他們下達格殺勿論的命令,最終全都死在軍人的子彈之下,不明不白地犧牲了。

忿恨是「5.18」屠城發生以後,那些遺孀家族最難以平服的內心情緒。一來他們不明白為何在死者身上裹著代表著殺死他們軍人的韓國太極旗,甚至在為他們唱國歌悼念。而且,他們不明白,為何當時的軍人,何以能冷酷無情地以媲美對付當年入侵至韓國的朝鮮敵人一樣,對每一位只是卑微對民主擁有夢想訴求的青年人,殘暴地把他們一一殺死。這些問題,在韓江的眼中,其實是歸咎於人的本質,就是殘忍的。

但無論如何,正如韓江在書中所說︰「在尊嚴與暴力共存的世界,每個角落、每個世代,都很有可能出現下一個光州……」若然韓國社會不能從光州屠城一事汲取教訓,並且為歷史責任討回應有公道,特別是要切實地起訴至今仍未有悔意的前總統全斗煥,竟然以扭曲光州起義一事的偏頗內容撰寫回憶錄,否則的話韓國社會永遠不能從光州歷史中尋求出路。

來源:RFA,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宋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