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梁文韜書評】《滿洲國》

2019年04月26日 21:28 PDF版 分享轉發

《滿洲國》一書的作者劉仲敬先生是一位博學的歷史研究者,過去曾經出版多本頗有創意的歷史研究書籍。《滿洲國》一書是近年少數有關滿洲歷史的中文著作,當中展現了跟傳統中國主義的歷史著作不同的陳述方式,例如在討論早期高句麗領袖跟「唐代」領袖爭搶朝貢體系主導權時,作者以「唐國」稱呼一直被認為是唐朝。另外作者也用宋國及圖博而非宋朝及西藏那些中國主義史觀中的名詞。

在理論上值得討論的議題是滿洲本身是一個地域名詞,還是一個國家名詞。在這個問題上,作者似乎主張滿洲作為一個地域名詞來使用,所以在滿洲的土地上自古至今出現不同的部落國家如渤海國甚至帝國如金國或後來的大清帝國。我們必須注意,反觀在「支那」一詞的應用上,目前排除將支那作為地域名詞的惡果是令中國一詞同時指涉地域及相關的國家,造就了大一統主義。

在作者對於金國跟宋國的討論中凸顯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也就是絶對君主國的形成及其惡果,作者提出金人南下建立帝國的後果是一方面催生了絕對君主而另方面則摧毀了一些產業,這不禁令人想到,國家越大是否必然催生中央集權?而且集權體制是否會愈趨獨裁?作者一個有趣的觀點是金國本身就是一個複合的「三元」帝國,有來自唐、梁兩國的元素,亦有最純正的滿洲核心元素,更有北宋的各種制度和文化。不過,這仍然不算是有甚麼大一統主義。書中談到滿洲人的大一統主義其實是來自金國所接納的那批北宋士大夫,這批人及其後人為服務,也發明了所謂的「大元」。

關於大清帝國,作者指出「滿漢之爭」的源頭其實是來自所謂的「大清帝國由關內十八省和關外內亞人組成」這種神話,在這個神話影響之下,大清帝國複雜的多元憲制就被簡化成所謂的滿漢鬥爭。不過作者並沒有提到這種神話如何影響後來所謂的意識形態。我們可以想像正是有滿漢之爭才催生了反清復明的具體推動力。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本書值得一讀的地方是作者在討論協和主義與正統主義之間的關係,協和主義是從「多元的、複數的封建自治團體」發展到一個「代理人性質的、單數的、為資本主義利益服務的行政國家」,這個「行政國家為服務的同時卻沒有一個理直氣壯的名分」,直到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的產生才使這已經存在的技術官僚團體得到其所需的名分,這就是所謂五族協和的新滿洲國。正統主義則是指愛新覺羅家族的君統。作者認為,到了一九三零年代,協和主義者和正統主義者逐漸拋開成見,合力取代張作霖及張學良的勢力而為建立後來1932年3月日本眼皮下的滿洲國奠定基礎。

整體而言,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內能將滿洲這片土地上過去幾千年的歷史做出概括的陳述是件不簡單的工作,即使談不上是學術鉅著,但仍是有相當的參考價值。作者陳述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跳脫了傳統的中國主義框架,對於建立非中國主義史觀有一定的貢獻。

來源:RFA,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金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