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華盛頓郵報:中共政府的指紋無處不在

2018年01月10日 20:01 PDF版 分享轉發

作者:David Ignatius

本文譯自《郵報》1月9日刊登的David Ignatius的文章,題目為“中國的指紋無處不在”。以下為文章譯文。

上個月發布的“戰略”中,不大引人注目的一小段預示了一個新的推動力,以打擊影響大學、智庫、電影製片廠和新聞機構的運作。

官員們表示,增加對的關注不會影響美國國會和聯邦調查局(FBI)對干預美國2016年總統大選的調查。相反,其目的是強調中國(政府)的行動常常暢通無阻,但由於中國日益增長的財富和權力,這些行動可能造成長期有害的影響。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一個跨部門小組正在協調美國政府對中國“在傳統間諜活動之外,在灰色地帶隱蔽影響力行動”的研究。這份55頁的戰略文件指出,“美國的競爭對手是利用信息作為武器,來攻擊支持自由社會的價值觀和制度,同時屏蔽他們自己接觸外部信息”。

在針對中國(政府)的操作中,美國政府在微妙地幫助美國學者、智庫專家和記者抵制北京的運作造成的壓力,並讓公眾對北京的活動感到焦慮。官員們說,他們希望避免1950年代的歇斯底里,同時幫助美國的機構反抗來自的恐嚇。中共富有、自信,它採取的誘惑方式是俄羅斯從未使用過的。

這名政府官員周二在接受採訪時說,目標“不是中國的軟實力,我們歡迎合法的人與思想的交流。我們所說的是脅迫性的活動和秘密的活動,旨在影響(美國的)選舉、官員、政策、公司決策和輿論。”

在奧巴馬政府期間監督亞洲政策、現在經營一個亞洲諮詢集團的Kurt Campbell提出了有力的支持:“由國家安全委員會領導的對有關中國影響力的調查,如果冷靜地進行,可能會有用。我們大多在關注俄羅斯(在美國)的影響力。但是那些中國人在(美國)這裡有一個更加微妙和複雜的議程。”

特朗普政府這麼做的催化劑是澳大利亞進行的一項調查,該調查顯示澳大利亞的安全主管稱“前所未有”的外國干涉可能損害澳大利亞主權。澳大利亞總理Malcolm Turnbull在12月份提出了新的管制措施。

這名特朗普政府官員提供了美國機構如何受中國(政府)施壓的例子:

●美國大學接納了超過35萬中國人,佔在美國所有外國學生的近三分之一。北京鼓勵學生加入當地的學者聯誼會。有時一些學生會受到排擠。這名高級官員援引一名來自異議人士家庭的中國學生案例,這名學生被一位朋友警告不要分享個人信息,因為這位朋友會向中國情報部門報告。

抵制北京的學生和大學官員可能要付出代價。去年,馬里蘭大學一名中國畢業生受到社交媒體的羞辱,被迫為其稱讚言論自由的講話道歉。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邀請達賴喇嘛引來了該校中國學生聯誼會的抗議,並警告說該校可能再也招不到中國學生了,而且該校的畢業文憑可能回到中國不被認可。

●智庫渴望學習中國,但支持研究的經費往往來自與北京關係密切的企業高管。這可能導致微妙的親中偏見。在與智庫領導人的對話中,這位高級官員說,他強調“對於智庫,需要的是在這個領域投下更亮的光。我們認為日光是最好的消毒劑。”

●好萊塢電影公司面臨著一個特別棘手的問題,因為中國的票房對他們的底線非常重要。中國的票房從2010年的15億美元上升到去年的86億美元,僅次於美國的票房。美國的電影公司不可避免地會擔心冒犯中共官方的感情。

●新聞機構也可能面臨壓力。中國(政府)可以限制被其視為過於積極的記者的簽證或出版物許可。彭博新聞在2012年披露了有關中國政治領導人的家庭財富后,北京臨時封殺了彭博社在中國的金融數據終端銷售,這是一個潛在的致癱行為。

中國閃閃發光的現代門面經常使外界相信這個國家就像西方國家一樣。前中央情報局(CIA)分析師、現在正在為詹姆斯敦基金會研究中國影響力的Peter Mattis說,事實並非如此。當美國的思想領袖與中國代表交往時,他說這不是一個自由流動的“管道”,而是一條受控制的線路。

美國從來沒有面對像中國(政府)這樣的競爭對手,如此引人注目地、資金充足地挑戰民主價值。美國當然不想要一個新的“紅色恐慌”,但也許需要一個警鐘。

原文China's fingerprints are everywhere

來源:(博談網記者趙亮編譯)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趙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