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尋回武林隱去中的傳統武術

2019年08月27日 9:37 PDF版 分享轉發

文、圖/曾介宏、新唐人電視台提供 來源:正見網

在十九世紀初期,「」兩字代表的是意義深遠且文化內涵豐富的一門技藝。在民國初期,「中國武術」因其內涵博大且為中華文化【小編推薦:探尋復興中華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之「精粹」,由政府定名為「國術」,早期老一輩較熟悉的名詞便也是國術。

談起武術,有人聯想到古代六藝中的「騎射」、水泊梁山好漢棍棒之術、古代名將刀槍劍棍等十八般兵刃,也有人聯想到太極張三丰、一代宗師葉問的詠春、精武大俠霍元甲的迷蹤拳、廣東獅王黃飛鴻的虎鶴雙形等。同樣是武術,卻有這麼多的聯想,除了武功高強,更有俠義典範。

武術範疇雖廣而多,宏觀來看有東、西方各類別,就唯獨「中華」最具內涵與特色。除了各門派多如繁星,理論完整,有徒手訓練、刀槍劍棍等長短雜器械等、內功吐納、外功訓練,且特別注重師承倫理、飲水思源、操守。這與中華傳統文化【小編推薦:探尋復興中華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的內涵底蘊淵源密不可分。

武字溯源顯武德

就《說文解字》來說,武字可以拆分為「止、戈」。止就是制止,戈即是一種兵器,表示人手著兵器,持戈行進,有徵伐之意。所以止戈為武也有另一層意思,制止暴力,化干戈為玉帛。

武術雖有防身抗暴保護良知之功效,但自古以來習武之人首重武德。武德是一種由內而外德性的體現。筆者從習武之初,師父便耳提面命地告誡「武德第一、術德兼修」、「習武重德心所願,尊師重道理當先」、「德性多高、功夫多高」,道德可以說是習武者心中的一面鏡子,也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小編推薦:探尋復興中華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的核心價值。

就「武」字之解讀,東漢的《說文解字》曰:「武,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因此,把「止」和「戈」合起來才是「武」,意即止息紛爭,才是真正的武力。這也說明了習武之人除了武德修養,更要有浩然正氣,有了正念便能分清善惡是非,這是神傳文化中習「武」人所應該具備的本質。

南拳北腿各有脈絡

以傳統武術流派來說,大致可分為「北方拳」與「南方拳」兩大系。北方多草原平原,加上北方人身材高大威武,個性豪邁且驍勇善戰,打起拳來舒展大方拳腿並重,身法上特別講究「一寸長一寸強」之特點。在武術中也有句話「手是兩扇門,全憑腿踢人」說明了腿法的重要性,普遍來說北方拳系均以身法見長,技擊上講究手腳齊到方為真。如長拳(查、花、炮、紅、華)、螳螂、八極拳、通臂、翻子、迷蹤、六合、劈掛等。

南方多以河湖流域居多,加上南方人身材普遍比較短小精幹,且沿海多有倭寇海盜騷擾,武術實戰多應用於船上,由於船在行進中搖搖晃晃所以打拳時,多以出拳居多,腿法相對比較少,注重下盤穩固,南方拳認為船上打鬥,起腿半邊空,特別講究貼身短打

南方拳術普遍來講都以「一寸短一寸險」之技擊特點為鮮明之風格。如廣東五大名家 (洪、劉、蔡、李、莫)、詠春、永春白鶴、金鷹、南太祖、五祖、南派螳螂、白眉、龍形等均繼承了此風格特色,武術在發展過程當中也出現過許多先賢進行改良與創新,截長補短。

近代最為出名者莫過於:清末廣東人陳享先生,創「蔡李佛拳」派,陳享及其門徒后參与太平天國起義,協助禁大煙、抵禦外敵而聞名。陳享最早習蔡家拳、后習李家拳,最後結合北派之身法與佛家掌,其拳路自成一格,後為感念三位師父受藝承傳之辛勞,因其兩位恩師習練蔡家與李家拳術,其第三位恩師為佛家青草禪師屬佛門弟子,而定名此技為「蔡李佛拳」,創派迄今一百八十余年,流傳甚廣,陳享創拳之巧思也充分體現出中國人飲水思源之美德。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民國四十四年台灣首場國術大賽中,「鐵胳臂 王松亭先生」榮獲老年組冠軍。

各路武學齊聚寶島

在我們寶島台灣,或許大家不知道「南北武學」在此紮根相映輝已逾一甲子,此為神州大地各省市所不及。

南方拳派最早由明末清初鄭氏遷台時傳入,當時軍中不乏武術好手,其宋江陣、太祖等拳派均是當時傳入。清末時期,雲林一代土匪猖獗,雲林仕紳更敦聘南少林拳師來台傳授金鷹武藝,這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阿善師」。唐山過台灣,授西螺七崁金鷹拳武藝,民初時期白鶴拳更有諸多名家來台定居,將各種名拳帶到台灣,其風格顯著可說是南少林之最佳寫照。因當時為日治時期,日本禁止習練漢人武術,各大拳師只能將明館轉為暗館教授,甚至半夜授徒或擇人而傳,傳承雖艱難但薪火相傳不絕如縷。

北方武術則由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台時,許多北派名師紛紛一同抵台,帶來之門派眾多如:北少林、八極拳、螳螂拳、八卦掌、形意拳、六合拳、通臂、黑虎、孫臏、太極等,北派武學動作瀟洒大方體用兼備,北派武術很快就在全台廣傳,大專院校紛紛成立國術社團,軍警界亦聘請國術名家前往授課,南北武學在台蓬勃發展,成為台灣之一大特色。

門派體系包羅萬象

中華武術跟東西方武術最大的不同之一,它講究門派與師承。各門各派風格上與技擊用法都別具特色且各有千秋。門派一說自古便有,可以說是系統化的概念,其中包含著理論、技法、養生實戰等豐富組合。

比如說「長拳」,講究放長擊遠連綿不斷,演練起來舒展大方,體用兼備拳跤合一,長期習練骨正筋柔氣血流暢且體態優美;「通臂拳」以仿長臂猿猴之動作所創,以勁道通達背脊周身,一體松沉自若,養生技擊並重為特點;「螳螂拳」不僅仿螳螂之臂膀勾摟采掛等技法,更海納北派十七家名拳所創,其手法細緻身法靈巧多變且實戰性強,被武林人士稱之江湖黑拳。

八極拳則以「頭、肩、手、肘、履、胯、膝、足」等八部位之應用且勁道達八方極遠之處而得名「八極」,其風格剛猛古樸,被稱作短拳霸王;「翻子拳」則雙拳密如雨,快似一掛鞭而得名「八閃翻」;「詠春拳」則是以貼身短打,講究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等武學內涵,技擊上不與對手拚拳拚力,採用的借力使力、借力卸力、連消帶打。

武術富涵醫學科學

各家武學之浩瀚,體現出我們老祖宗在創編拳械時的用心,更是文化之智慧結晶。真正傳統之武術均是以經絡學與力學為本,技擊上以兵法為要,更以中醫為旁參,其套路不僅僅有技擊攻防含意,更符合人體力學。

傳統武術妙處多,不僅有健身、修身、養生、防身、更有極高藝術欣賞之價值,絕非現今人所能隨意編纂自創而流傳。所謂傳統武術,守在「傳」並非守舊而不創新之意,而是由先賢所傳,有著老師對學生「傳道授業、薪火相傳」的意思,不僅僅教授武術面的知識,也包含著老師對學生,德性之要求,其內涵可謂是中華傳統文化五千年文化之根。

傳統武術當代反思

反觀現代資訊化時代的來臨,甚至於手機M化世代的來臨,大家已經漸漸忽略掉這一曾經在我們中華歷史上,以至於寶島台灣上綻放出美麗光芒的傳統「武術」。當年老師父們挾絕技飄洋來台,堅持傳承之理念,在那資源匱乏的年代,自己都吃不飽又要養家糊口,仍不畏辛苦傳承佈道,這種師徒之間的責任,很難用文字來表達,但卻是武德的最佳體現,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承傳之美」。

傳統武術也不僅僅是現今大家知道的武術中的「套路」,套路僅是門派風格之體現之一。當然要把武學以藝術型式展現,演練套路是一個最好的辦法,但往往現今習武者皆以把習練傳統套路當作主課,殊不知傳統武術要掌握拳術之精粹以至於實戰應用,單單隻練拳架是遠遠不夠,更需依循門派古法功法理論、技法、應用等下苦功持之以恆,方可達內外合一體用兼備。

現今的我們不妨花上功夫時間來探究這逐漸消失的傳統武學,不要讓它她僅存在電影、電視和小說中,讓這一技藝再次成為我中華文化之代表。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喬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