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朱清時:理念造世界,習氣即業種

2017年06月19日 12:56 PDF版 分享轉發

朱清時

記者/主持人:轉載

亘古以來,人類最想知道的問題是:我們的世界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圍繞這個問題,在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中國、孔子,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大致同時創立了世界幾大文化模式。直到今天,人類仍然附著在這些文化的基礎之上。

老子《道德經》說,有一個混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出現之前就存在了。它寂靜無聲,空虛無形,獨立長存而不改變,循環運行而不止息,可以作為天下萬物的母體。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叫作它「道」,再勉強命名為「大」。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柏拉圖哲學(Platonism)認為,理念是絕對的和永恆的實在,而世界中實在的現象卻是不完美的和暫時的反映。 絕對理念(absolute idea)先於物質世界存在,正如要造張桌子,先要有桌子的概念;又如只把金屬和塑料給汽車廠的機器人,它們幾乎不可能做出任何有用的東西,必須給它們下達如何加工、焊接、組裝的指令,它們才能造出汽車。物質世界是句對理念演變出來的。

在釋迦牟尼創立的中,法界先於宇宙萬事萬物而存在,它既不是物質,也不是我們說的精神,而是產生這兩者的本體。法界又叫真如、如來藏、自性、心、菩提,它「本寂無諸相,猶如虛空不分別」(《華嚴經》,難陀譯,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第三十七卷/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六地),即其中不存在任何事物( 「空」)。然而法界雖空,卻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具有「靈覺性」(「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此靈覺性無始已來與虛空同壽」,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唐裴休集錄)。法界可以轉化成它的陰面(對立面)-阿賴耶識,由此衍生出萬事萬物。

無論老子的道,柏拉圖的絕對理念,還是佛法的法界,它們的共同點是都認為,物質世界的本源是「空」的,即不存在任何事物,然而卻包含著產生萬事萬物的規律法則。

在隨後的千年中,絕對理念演變出了神和,人類文化經歷了宗教時期;再后的千年中,科學逐漸取代宗教成為人類文化的主流。科學發展帶來了大量的財富,現在人類在盡情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財富之時,也意識到科技是把雙刃劍,已經對人類生存造成威脅。

舉例說,生態環境越來越不適合人類生存;製造核武器和其它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門檻越來越低,少數恐怖分子就可能毀滅人類;人工智慧也可能危害人類;更為基本又不可逆轉的是,社會突然變得透明,傳統的以保密為基礎管理方法失效,社會面臨空前的衝擊。人類擺脫困境的出路是,人人都要用慈悲代替仇恨,用善代替惡,大家合作共存,分享自己的財富。然而現代人要真的做到這些,需要的不僅是說教,而且還要說理,為什麼人必須慈悲、善良呢?遺憾的是,不僅不能回答這個問題,而且認為世界是一系列隨機事件競爭的結果,甚至進化論還發現「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則,反倒使人認為有理由自私。

回顧軸心時代先哲們奠基的文化,我們不禁要問,目前科學文化的這個缺陷,是否源於在否定宗教的時候,科學也把絕對理念拋棄了呢?其實,科學隨後的發展逐步發現這樣做並非必要。

現代科學誕生於三個世紀以前,以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為標誌,但牛頓並未否定宗教,他在研究星繞太陽運動的擾動時,還轉而求助上帝。否定宗教是從拉普拉斯開始的,他在1780年代中葉證明,行星的這些擾動是能夠自我糾正的。拉普拉斯的著作發表后,拿破崙問他為何書中沒有提到上帝,他回答說「我不需要這樣的假說。」這句話被當作是科學文化的標誌。

科學家們一度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服從基本物理定律的組成的,根據這些定律,只要知道目前宇宙中所有粒子的狀態,就能推算出它們過去和未來任何時刻的狀態,從而否定任何超自然的非物質存在。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世界並非如此簡單。比如,即使在科學體系內部,怎樣將時間上不可逆的熵增加原理與時間上可逆的牛頓力學和諧起來?如何理解量子力學中測不準原理對因果關係確定性的影響?如何解釋宇宙的物理參數如此「湊巧」可以允許原子分子以至人的存在?人的創造性和自由意志等怎麼從這些基本物理定律推導出來?更加讓人困惑的是,人生意義如分享、慈悲、善良竟然沒有科學依據,要保住這些信仰,還得藉助宗教或類似宗教的東西。

後來為了克服這些缺陷,科學家們用「湧現」概念修訂了以上物質主義的簡單觀點(參見卡羅《大圖景》,Sean Carroll, The Big Picture: on the origins of life, meaning, and the universe itself ,2016年),他們把世界分成很多層次,如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無機物,生物,人群,國際社會等,每個層次相對於低層來說是宏觀,而相對於更高層來說又是微觀。每個層次都有新的性質和自己的規律。例如對於人腦和意識的了解,是不可能用對神經元的了解來代替的,更不要說更低層的細胞學或化學知識了。宏觀規律在人類認知世界的過程中,具有與微觀規律同等的地位。

徹底接受「湧現」概念,需要放棄微觀世界的規律比宏觀更基本的看法。那麼「認知世界」意謂什麼呢?人們本以為存在著一個真實客觀的物質世界,科學的使命就是去認知它。在這個基本問題上,現代科學家們有了新看法。

霍金在《大設計》一書中,把科學家們的新看法總結為「與模型相關的真實論」:「不存在不依賴於圖像或理論的真實,真實與模型相關,一個物理理論和世界圖像是一個模型(通常具有數學性質),以及一組將這個模型的元素和觀測連接規則。現代科學就是這樣的一套模型和規則。」

這樣一來,對世界的認知可以有不同的認知體系,即不同的模型和規則,只要它們都能解釋世界而且不與任何觀察結果相矛盾,就都是「真實」的正確表述。無論物質科學從基本粒子來了解世界,或者從佛法的唯識,甚至用靈魂、上帝來了解世界,只是不同的認知體系,正如西醫和中醫也是不同的認知體系。只要它們沒有做出相互矛盾的預言,就不必分出哪個正確哪個不正確。

另一方面,關於物質在更深層次的面目,物質科學在最近也有了令人震驚的發現。

家估計,我們的宇宙包含大約10的80次方個基本粒子(夸克和電子等),它們被看作是建造物質世界的微型磚頭。然而把現代科學的兩大台柱-相對論和量子物理統一起來時,發現,這些基本粒子可能不是實體,而是弦上的音符,物質世界是在弦的海洋上吹奏出的一場盛大的交響樂。

最近,物理學家又進一步把弦發展成弦網,認為真空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什麼都沒有,而是量子比特(0或1)的海洋,0和1可以互變,光波、基本粒子都是這個海洋中波動的旋渦,物質世界就是從這個信息海洋的波動旋渦中浮現出來的。

信息是什麼?長期以來人們就把信息看作是消息的同義語,簡單地把信息定義為能夠帶來新內容、新知識的消息。後來發現指令、代碼、符號語言、文字等,一切含有內容的信號都是信息。申農首先給出信息的科學定義是,信息是人們對事物了解的不確定性的消除或減少,與熱力學的「熵」類似。由此可見,古人說的「理念-道-靈覺性」其實就是信息。

人類文化在螺旋式上升,現在又在更高的水平上重新回到軸心時代的觀念:理念-信息先於物質世界存在。下面將看到,這個發現不僅不會與科學矛盾,而且還可以把精神與物質、主觀和客觀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佛法唯識學為此提供了一個框架。

首先來看,物質世界是如何從這種信息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呢?

黑格爾認為,在自然界出現之前,絕對理念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他的《邏輯學》就是對這個過程的描述。絕對觀念是最高的範疇,超脫了主觀與客觀的對立。絕對理念從一個最虛空的範疇–「存在」開始,一步步地向前發展,每一步都比前一步更具體、更深入。它的發展就是按照辯證法的規律轉化成它的對立物–物質世界。希望弦網科學家們能得出這種過程的物理理論。

對這個問題,佛法的認知體系有自己的模型和規則,簡言之,就是法界轉化成它的對立物(陰面)-阿賴耶識,它含藏的種子(業種)次第生出物質世界的萬事萬物。

法界為何不保持寂滅清靜的狀態,而要轉化成阿賴耶識並顯現出世界萬有呢?這是法界「靜極生動」、「陰陽互變」之故。物理學也有類似的問題,宇宙不呆在虛空狀態,而是充滿了物質,原因是虛空不穩定。

阿賴耶識含藏的能生萬法的「種子」,如果都是凈化的,沒有業力污染,那麼它們生出的世界是凈土,是完全沒有物質的精神世界;如果這些種子有業力污染,受業力牽引,就會生出眾生世界。

佛法唯識學以「種子」為「習氣」的異名。一個人的習慣、興趣、愛好、思維模式、潛意識,乃至知識,都可以造成習氣。不過佛法講的習氣,比我們知道的這些習氣更廣泛,在人類產生之前,法界轉化成的阿賴耶識就是被習氣牽引著運轉,所以習氣又被稱為種子。阿賴耶識在習氣牽引下顯現出來的東西稱「心影」。下面這些圖可以幫助理解佛法說的習氣或心影。
0fwdiyte1o圖1.桑德羅?德?皮特的《海豚的愛》

圖1中原本是些黑白斑紋,是一堆信息,孩子們從圖中看到的是9隻海豚,而許多成人看到的卻是一對親密的夫妻,因為他們的習氣不同。這說明一堆信息產生什麼圖像(心影)確實與你的習氣有關。當這些黑白斑紋信號進入大腦,不同習氣的人的心中會產生不同的心影。

0fwdiyq3fp圖2. 灕江邊的「九馬畫山」

圖2中這個山壁上各種顏色的花崗岩雜錯分佈,有的人從中看出九匹馬來,其實「馬」只存在於你的想像中顯現,是心影。這就像電視機或電腦螢幕上的畫面,原本是大量各種顏色的小格子,你覺得看到的人或山河大地,都是你想像中的心影。阿賴耶識善於尋找模式或圖像,以此來解釋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繫,這些圖像本來並不存在,你自以為看見的它們,其實只是生出的心影。

有人會想:心影是虛幻的,為何物質的東西如石頭和桌子如此硬幫幫呢?這包含一個重要問題:物質與精神、客觀和主觀的區別是如何產生的呢?

阿賴耶識的心影包羅萬象,它們大致分為五類。「心法」 八種和「心所有法」(是由八種「心法」 引出的法,簡稱「心所」 )51種,屬於精神範疇;「色法」是諸識之所緣及諸識之所依,共十一種,屬於物質範疇;「心不相應行法」分為24種,既含精神範疇的法,又含物質範疇的法,如「方」(空間)、「時」(時間)和「數」等。

佛法中的「心影」又叫「境」。境有三種:「本性境」(簡稱性境)、「獨影境」(類似幻覺)和「帶質境」(類似錯覺)。既不是幻覺又不是錯覺的性境又分為「種子境、根身境和器世界境」。種子境是由阿賴耶識直接由種子生出的一切精神或物質的現象;根身境是阿賴耶識聚地、水、火、風四大而生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根,及引起六根的思惟作用的對象,即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之境;器世界境指眾生所居住的國土世界,形如器物,能容受眾生,是眾生賴以生存的環境。

性境心影可分為物質與精神兩個範疇,兩者的區別在哪裡呢?

物質範疇的境要產生,不僅需要第八識中含藏的色法種子,還需要地、水、火、風四大種作為材料和能源,地、水、火、風是第八識中所藏四大種之種子所發之現行(參見太虛:《四大種之研究》,1924年武昌佛學院),就像蘋果樹的種子是能生親因,然而仍需水、肥料、陽光才能長出來一樣。

精神範疇的境是直接從阿賴耶識轉變過來的,其中心法八種直接來源於法界「四智」。由於被習氣污染后的種子生出的身心和世界充滿缺陷,四智被屏蔽,變成八識;第八阿賴耶識源於大圓鏡智,第七識源於平等性智,第六識源於妙觀察智,第一到五識源於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轉變成前五識,使眾生可以通過眼、耳、鼻、舌、身,去對內外之境起認知了別作用。五識與色、聲、香、味、觸相應,它們所攝受的影像,由第六識相連而生出整體形象。

妙觀察智轉變成的第六識可稱為意識,是認知了別的識,它負責把前五識所輸入的資料作系統的組織,並根據從前的經驗(習氣),建立一個全面的影像,對內外之境能生起認知作用,引發眾生生存所作的活動。

法界的平等性智看待諸法平等,沒有厭怖與欣愛,被習氣污染后它轉變成第七識,就有了自我思量。第七識攀緣第八識生成錯覺,執著地以為「我」自己就是阿賴耶識的全部,並且以「我」為標準產生了善、惡的分別,以及客觀和主觀的區別。

性境本來是由自己在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由因緣力任運而生的。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無善無惡,只是無記,因此性境是如其本質而被覺知——為前五識及第八識所覺知。它們不能被第七識的有分別計度,有善有惡的分別力而改變。玄奘在自撰的頌文(載窺基所撰《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中說:「性境不隨心」,就是這個意思。

這些不隨第六、七識改變的性境,我們就以為是客觀實在的東西,比如屋內的桌椅和屋外的石頭、樹木、山河大地,眾生認為它們是客觀的外境,其實在根本上它們乃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色法心影,聚地、水、火、風四大而生出了形體,這些有形之境遵循色法的規律(等同科學規律)變化,不直接隨我們的第六、七識改變,我們就認為它們與我們的主觀意識不同,是客觀的。眾生的第六、七識也聚地、水、火、風四大種而生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可以改變外境,但是這種改變是遵循色法的規律,不是主觀意識直接造成的。主觀意識只有通過反哺阿賴耶識,才能改變其它性境包括色法。

第八阿賴耶識生出第七識,第七識旋即回過來又影響它的母體第八識,薰習生成第八識中的種子。第八識雖有染污,但還談不上有善惡,當第八識接受第七識的反哺時,它才會表現出善惡來。第七識由於「自我」,本以為給自己的母體進貢的全是好東西,可沒有想到卻會在第八識中化為污染。

第七識影響第六意識,令它指揮前五識的活動。第六識也會倒轉過來影響第七識,兩種識相互影響使人依慣性行事,令習氣更加堅固。第、七兩識互相薰習,形成一種不斷得到強化的習氣。

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在阿賴耶識中留下了一顆習氣種子,這顆種子會聚地、水、火、風四大生出身體器官和四周的環境,這個種子又稱為業種。業分善業、惡業和非善非惡(「無記」)三種。善的種子就生成好的器官和優良的環境,惡的種子就生成壞的生物器官和下劣的環境。

第八識儘管有功能,但它卻不能主動作業,第八識任由第七識起『我』的主觀作用,又由第六識機械地動身發語,作種種善與不善之業。前七識所造的業,儲存在第八識中,便成為未來生命事項的依據;而第八識也隨前七識的宿業,經歷著生命的不斷變易中。

然而什麼是善和惡呢?有益於眾生的事是善,反之即是惡。善惡也是分別心造成的,對它也不應執著。因此業力的更本質含義是因果,果由因來,有因必有果。由於宇宙中每個事物都是阿賴耶識整體的直接顯現,每個人的思想行為,會被阿賴耶識感到並作為一個種子儲存。阿賴耶識儲存了許許多多這樣的種子。對於每個種子,有些其它種子認為它是善,另一些種子認為它是惡,還有一些種子認為它是不善不惡,當機緣彙集時, 這個種子生長出的東西,就是全部種子綜合產生的果報。

從以上的討論中可以看出,佛法對世界和人生的解釋不與科學矛盾,因為科學研究的是色法、根身、器世界的規律,而佛法關注的是心法及它們與色法的關係。佛法說的「心能轉物」是指要看清物質世界的一切都是阿賴耶識因業力牽引而顯現的現象,把它說成是一個人用自己的意念(第六、七識)就能直接改變物質世界,是對佛法的誤解或誇張。

總之,佛法可以進一步回答本文開頭新問題,我們的世界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關於這個問題,其實人類最想知道的是:人死後還會留下什麼?正是因為很多人認為人死後什麼都不會留下,才懼怕死亡,不信因果,慈悲和善良不能成為人生的基礎。

佛法認為,每個人死後,他的第八識中的業力種子及這些種子的記憶都在。在阿賴耶識這個倉庫中的業種子,永遠不會失掉和變質,它們遇到緣就起現行,就是果報,這個果報你決定要受。「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大寶積經》);「一切諸報,皆從業起;一切諸果,皆從因起;一切諸業,皆從習起」(《華嚴經》)。

本文只是拋磚引玉,希望大家思考人類文明螺旋式上升的這個動向,尋找當前文明困境的出路。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喬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