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在中國大陸 微信把人生全變了

2018年04月16日 12:25 PDF版 分享轉發

對於在中國工作的人來說,使用是不可避免的。它已然在中國文化【小編推薦:探尋復興中華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中佔據了一席之地。

一款手機應用居然有了文化意義,是不是讓人感到驚訝?不過說實話,微信確實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和周圍的人互動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西方的工作文化秉持“工作”和“私人”的二分法。

在北美,有這樣一條不成文的行為規則來規範、區分職業與個人生活的界限,舉例子來說吧: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當你在工作狀態下遇到某人時,你會下意識地將其歸為工作關係。你可以加他們的,給他們發工作郵件。但是不能加他們的,或者給他們的手機上發消息。換言之,你必須尊重兩者的界限。

當然,模糊工作和個人領域之間的界限也不是不可以,但這是一個需要花費數月或數年才能培養起來的微妙過程。如果對象是同事,也許幾個月後你就能隨意地參加一些辦公室的社交聚會。如果對象是老闆的話,估計永遠都不可能這樣了……即使是今天,當我看到一些前任經理在我的Facebook上給出建議時,我都會感覺不寒而慄。我的觀點是:在北美,我們傾向於把工作和私人的世界分隔開來。

大陸的微信打通了工作和私人之間的界限。

然而在中國,拜微信所賜,產生了一個“美麗新世界”,不僅工作和私人空間的牆壁被打破,彷彿生命中一切的事物都被融合了起來。可以說微信已經壟斷了人和科技之間的互動。它已經取代了電子郵件,電話,社交媒體,甚至不止這些。我的微信主頁的截圖一目了然——

在美國,我主要用微信跟父母溝通。他們住在加拿大,這是一種保持聯繫和免費通話的簡單辦法。多年來,我把微信的使用領域限定在私人生活方面。

當我與中國大陸團隊合作的時候,我對微信的看法開始改變。我被拉進微信群里,立即就和我還沒見過的同事聯繫上了。更奇怪的是,我可以通過朋友圈看到他們個人生活的點點滴滴。它就像Facebook一樣,用戶可以分享圖片、文章並且更新狀態。例如,在認識我們的銷售主管之前,我已經知道她有一個年幼的兒子,因為這是她的頭像,朋友圈裡也分享過。我的關於工作和生活的二分法思維已然派不上用場了。我到底應不應該看這個?我感覺不應該啊。

想象一下,當這個殘酷的現實與我長期以來的習慣格格不入時,我有多痛苦。突然之間,我的微信通知點開以後不再是我媽媽對我的噓寒問暖,而是同事要求我解釋幻燈片上的一個數據,而且這些工作請求並不總是在工作時間發生。還有的時候收到的通知使同事分享的文章和相關新聞,或者可愛的表情包。我應該把這些人看作朋友還是同事嗎?隨著時間的推移,二分法的思維邏輯儼然崩塌。

微信對工作文化的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一開始,我在工作和私人這兩個領域苦苦掙扎。現在我已經有足夠的時間去調整了,我相信這是利大於弊的。首先,微信的產品設計鼓勵用戶使用更全面的數字身份,而這反過來又讓人感覺更真實,彷彿是LinkedIn和Facebook二者的結合體。這個產品使我能在不侵犯隱私的情況下拉近與同事的距離。微信可以加快建立關係的速度,促進外部信任,這在中國大陸這個看重人際關係的國家尤其重要。我的銷售同事們在與客戶建立聯繫時,第一步就是互相添加微信,並以此作為他們的主要聯繫工具。

其次,這樣的即時通信保證了任務的更快完成。如果有些問題可以在幾分鐘內通過微信解決,為什麼還要發郵件呢?微信的隨意性也讓削弱了人對工作的抵觸。我過去常常不提倡在工作用手機解決問題,畢竟在北美這可能說明你在偷懶。但在中國,這一準則並不適用。

但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你可能沒法選擇離開手機了。很明顯,中國大陸的文化不太注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加班被視為一種常態。諷刺的是,中國人認為這是勤勞的表現。正是這種品質推動了中國大陸經濟的飛速發展。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激勵。這種生活方式雖然不是完全健康,但它不會像在西方那樣引發激烈的抗議。我逐漸適應了這樣的生活——我開始在下班后回復微信,但我不認為它對我的個人生活造成了困擾,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罷了,我的幸福指數也沒有因此而降低。

是技術塑造文化呢,還是文化塑造技術?

我認為,是微信改變了行為。五年前,當我在中國大陸工作時,微信還是“無名小卒”呢。當時的工作文化遵循了我所說的“二分法”,你在工作中認識了某個人,然後雙方都接收后才會將這種關係逐步延伸至個人領域。但微信的迅速崛起將二者之間的界限模糊化了。

像微信這樣的產品會改變北美人們的行為嗎?如果可以回到過去,我傾向於相信它可以改變。撇開文化差異不談,我認為探究一個人的整體身份(不止限於工作,還包括私人生活)的好奇心是普遍存在的。西方公司承認,促進個人之間的關係是很有意義的。要不然為什麼會在面試中問關於興趣愛好的問題呢?要不然為什麼公司會資助社會活動來幫助員工了解彼此呢?但現實情況是,Facebook、LinkedIn、Hangouts、iMessage、Whatsapp、Slack等競爭產品細分了市場,我們的數字身份也因此而碎片化了。技術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塑造了西方的工作文化。可一切根深蒂固之後,現在想要改變它會是極其困難的。

微信要把一切都管起來!這兩種工作文化有孰優孰劣之分嗎?我認為沒有一個客觀確鑿的答案。雖然說東西方的技術我都有所體驗,但我必須說微信贏了。

來源:氪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藍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