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中國與西方互動博弈向何處發展?

2018年09月20日 21:02 PDF版 分享轉發

文章轉自網路,旨在為讀者提供多元信息,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南海爭端、體制競賽······崛起的中國似乎正在對既有霸主形成全方位的挑戰。中美關係將往何處發展?又能在這場博弈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本周,德國博世基金會與美國邀請了5位「通」在柏林開了一場討論會。

中國與西方互動博弈向何處發展?


這場題為”合作、競爭、對抗之前景”的討論會,是博世基金會”對話中國”系列活動的一部分

討論會的一開始,主持人、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問題專家厄特爾(Janka Oertel)就向全場百余名聽眾發問: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關係,今後會呈現怎樣的趨勢?她給出了3個選項:全面合作、全面對抗、挑戰機遇並存的競爭。第一個選項,現場無一人舉手;第二個選項,舉手者寥寥無幾。大部分人都選擇了第三項。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隨後,布魯金斯學會的中國問題專家何瑞恩(Ryan Hass)指出,當今美國社會對中國的看法,也大致能夠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所謂的”經濟民族主義者”,認為中國主要是想在經濟上成為強國,與美國爭奪經濟利益,但也會在部分領域出現雙贏局面;第二類則非常堅定地認為,中國是想要全面取代、超越美國,美國必須提高警惕;第三類則認為,儘管面臨著許多矛盾和衝突,但是在雙方政界、商界、學界的共同努力與有效溝通下,美中關係依然穩定可控,有望持續良性發展。

更多閱讀:專訪: 威脅遠比實際影響更大

同樣供職于布魯金斯學會的美國外交政策專家陶西格(Torrey Taussig)則認為,儘管從目前來看,美中關係總體上仍然是合作大於對抗,但是,在長期層面上,中共當局的權力根基有可能受到一些衝擊,構成不利的影響。她解釋說,中共政權的權力有三大支柱,分別是政治意識形態、國內經濟發展以及外部國際環境的支持。而現在,美中之間的貿易衝突,已經對的權力基礎形成了明顯的外部挑戰,並有可能進一步影響到前兩者。

對此觀點,中國暨南大學的國際政治學者陳定定教授並不完全認同。他強調,中國經濟儘管近年來出現了增速放緩,但是民眾對中央政府的實際支持度依然很高,因此可以認為中共的權力根基依然是穩固的。陳定定還指出,現在並不能說中央政府對貿易戰的形勢出現了誤判;”早在2017年,北京就已經對中美貿易衝突的爆發做好了心理準備。只不過,由於特朗普總統的不可預測性,中國政府對貿易戰爆發的時間點以及程度有些預估不足。”

歐中美”大三角”如何互動?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政治學者胡謐空(Mikko Huotari)則著重闡述了中美博弈背景下的歐洲角色。他認為,歐洲現在面臨著自身定位的大問題,而且,歐盟一直到最近幾年才從戰略層面來思考應該如何來應對美、中、歐的互動,”這未免有些晚”。胡謐空指出,歐洲必須要意識到中國的戰略利益早已不再局限於東亞地區,而是體現在全球各地。他希望,歐洲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好中美博弈,實現歐洲利益的最大化;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保持與美國、中國的對話就顯得非常重要,其中尤以維護跨的傳統歐美友誼為重。

國學者陳定定則試圖給胡謐空一顆”定心丸”。他說,不論如何,跨大西洋的歐美關係都會繼續保持穩固,而這種穩固,其實對於中國也非常有價值,因為中國想和歐洲、美國都構建起穩定的關係。而且,”跨太平洋合作與跨大西洋合作並不相互排斥。”

倒是美國學者何瑞恩在發言中說,美國的競爭對手可遠不止中國這一個。但他也承認,特朗普當局向世界各國全面”開火”的時期已經過去了。

開放和溝通

在之後的現場聽眾互動環節中,幾位嘉賓還討論了中美較量、中國與西方的所謂”體制競賽”等問題。

更多閱讀:人工智慧迎暖春 德政府布局戰略

美國學者何瑞恩認為,人工智慧是全人類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作為這一技術領域領軍者的中美兩國,應該保持溝通和互相了解,才能夠避免這種新技術所潛藏的危險。中國學者陳定定也贊同加強合作,並且強調企業層面上的中美人工智慧合作早就在運行中。

在”體制競賽”這一問題上,美國外交政策專家陶西格則指出,西方民主國家本身”需要做得更好一些”。她認為,民主體制的優勢在於”保持對話渠道的開放”,而”保持開放並不意味著就是和中國體製為敵”。

來自中國的陳定定也認為,開放和對話有助於改善中國與西方之間的關係。他在活動末尾的總結環節中建議,為了加強中美關係、中歐關係,”像今天晚上這樣的對話活動一定要多搞”。陳定定還呼籲,不管是哪個國家的民眾,都應該多學習外語,這樣有助於促進國際之間的直接溝通。

來源:德國之聲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宋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