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杜耀明評論】香港的衰敗(八)︰學校教育失效 愚民政策成風

2018年08月09日 21:33 PDF版 分享轉發

中學文憑試放榜,傳媒十年如一日注目于幾位會考狀元眼前的亮麗風光,但未達大學入學資格的年青人雖有四萬之眾,卻是無人聆聽的沉默聲音,靜待命運的安排。

其實每年有近六成考生不達標,與其說是考生失敗,不如說是教育制度失敗。中學教育的重要目標,起碼是讓學生達到一定的知識水平,但何以每年中英數常(識)四科及格的僅僅過四成?再細看數字,情況更恐怖。有約三成考生五科總得分不到十分(平均每科是兩分之下),平均而言,是全部科目不合格,其中有近一成人只有四分到零分。暫且不談其他,單從教學的效果看,六年中學並沒有為大部分學生的學業發展做好基本準備,對三成學生來說,更是毫無對策,徹底失敗。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面對失敗,教育當局不僅毫無對策,甚至不見有任何檢討,他們有多大決心去支援成績低下的學校和學生,可見一斑。相反,當局只懂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例如直資學校制度,當局以增加辦學多元化,提升學校競爭力為名,讓辦學團體取得政府資助后,再收取較高學費,從而以較優裕的辦學資源,為中產家庭子弟服務。反觀服務基層的政府資助學校,由殖民地到今天,依然是大班教學,部分學校或設有精英班,以便拔尖培訓,但如何給有需要者補底協助,則既無額外資源亦無針對政策。

長此下去,學校日漸走向精英、平民兩極分化。部分平民學校的補救方法,只有全力催谷學生,學習以考試為本,課堂以操卷為務,唯一目的是提升公開試成績,拉近與名校的距離,爭取家長的垂青。他們不去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責任感,不注重課堂內外活動來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更一切以成績挂帥以實效行先,忽略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只會謀殺學生日後追求知識、探索人生的熱誠。

精英學校資源優厚,人脈廣博,學生入學成績好而且家庭條件寬裕,不難使他們在考試以至課餘活動表現出眾,遠遠拋離其他學校。問題是,學校不管辦學如何優異,都不再惠及一般大眾,為他們提供優良教育和向上流動的社會階梯。學生家庭背景和社會階層相近,使學生視野和經驗類同,亦難從同學之間的背景和文化差異,掌握社會基層的不同面向和脈搏。

在社會的另一端,服務基層的學校任重道遠,資源卻捉襟見肘,既要針對學生學業底子差而絞盡腦汁,也要密切留意他們的行為以至情緒問題,同時還要應付殺校的壓力。在缺乏當局的特殊支援下,這些學校的老師即使全力以赴,疲於奔命,若能夠維持課堂秩序,引發一下學習興趣和團體精神已算不錯了,實難做到提升整體的學習能力,以知識改變命運。

除了學校的分化導致教育的不公平,六年中學一試定生死的新制度,同樣令教育變質,淪為應試的訓練場。學生本該按才能和興趣分途發展,新學制整合為單一的升學路徑,並將唯一公開試變得至高無上,顛覆了千禧年以來教育改革的原意。

改革原本是擴闊學生的知識面,因此有四個核心課程,其中又設通識科,並且強調文理兼修,融會貫通。但當一試定勝負,學校、學生以至家長都深感不容有失,學習也全面轉為應付考試,通識科強調個人發展、關心社會、放眼世界,實際上只能盯緊考試範圍和答題技巧,而文理兼備要求學生多讀多想然後觸類旁通,結果也只能熟讀課程內容,以便應考好了。新學制迅速淪落為以考試挂帥,重覆操練試卷,比殖民地年代只求強記不求甚解的填鴨教育更不堪。

對下一代影響深遠,但由始至終,只是政府自以為是,閉門造車,不顧後果一味硬推,卻不認真考慮年青人的成長需要,不照顧他們學習過程的感受,更不敢面對失敗而改轅易轍。調查顯示,中小學生面對龐大壓力,超過一萬人有精神病患,患病率(5%)遠高於全港人口(3%),另一項調查則指出,小學生每周在戶外做運動的時間比監犯還少,反映教育政策不當正不斷加害下一代的身心。再加上為求政治正確,不問真相而篡改教科書,特區教育政策已成害人利器,難怪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把兒子都送到國際學校讀書了。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來源:RFA,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小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