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貨幣政策收緊反促成信貸大增

2017年03月19日 23:05 PDF版 分享轉發

來源: 動向 作者: 于怡郊

今年春節過後整個二月份上半月,海內外都在議論今年一月份中國內地的規模太大,將會超二點八萬億。二月十四日,人民公布金融數據,一月份新增人民幣為二點零三萬億元,沒有超過去年一月份的二點五一萬億元,不少人大大鬆了口氣。因為中國歷史上每次「信貸大躍進」的結果都是一地雞毛,後遺症太多。不過,今年一月份的信貸規模仍然是很大的,不僅超過了除去年一月以外中國曆年所有月份的信貸規模,而且目前這個數據其實只是表內數據,如果算上被引導從表內轉向表外的業務,今年一月的新增信貸規模恐怕低不了去年一月份。

去年一月新增巨額信貸,流向房個人按揭貸款及房企貸款大增。其結果是去年在房地產「去庫存」的旗號下,樓價再次狂飆。中國二十多年來的一再瘋漲,其弊端已經不在於影響樓市本身的正常發展了,也不在於房地產行業不正常影響了中國經濟整體發展,而在於它根本性的打擊了中國社會的人心。不管你怎麼勤奮勞動,不管你怎麼努力創新,不管你如何有戰略性眼光的投資布局,其獲益都不能與買了幾套房相比!

今年一月的巨額信貸在一系列樓市調控政策下再流向房地產,看來有點難。可是誰知道呢?中國的經濟趨勢往往不能按照一般市場規律走的。

信貸大部流向政府基建項目

今年一月份信貸大增有的原因。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從外貿需求上看:在外部供需環境改善、去年基數低、當前匯率波動漸趨平穩的影響下,自去年四季度以來,中國外貿逐季回穩趨勢漸顯。今年一月,進出口總值達二點一八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百分之十九點六。從通脹上看:節假日錯位與暖冬綜合影響下,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百分之二點五。一月PPI同比躍至百分之六點九。雖然其中很大因素是去年同期基數低,但是PPI的回升還反映了工業生產的好轉。尤其從一月PMI指數看,已經連續六個月保持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其中新訂單指數為百分之五十二點八,連續十一個月回升。

這些都可以使一月信貸增加。不過,一月份信貸巨額新增的主要原因、流向還不在此。一月新增信貸大部分投向了新建的基礎設施項目。一月份發行為零,地方債置換對信貸數據的影響小,市場利率大升提升貸款需求,一些地方項目的基礎設施建設就更需要商業了。

今年中國經濟仍然需要基礎設施項目來拉動,有政府背景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基本上沒有破產清理一說,在中國便是優質客戶,商業銀行信貸重點傾向這些項目也很正常。

前幾年中國一直實行穩健偏松的貨幣政策。今年一月是中國貨幣政策的「拐點」,即由穩健偏寬鬆向穩健中性偏緊轉向,最明顯的就是中國人民銀行無論是短期逆回購操作還是常備借貸便利,都普遍上調了利率,也即通俗意義上的「加息」。如一月下旬,中國央行對二十二家金融機構開展MLF操作共二千四百五十五億元,包含六個月和一年期,且其中標利率分別較上期上調10BP至百分之二點九五和百分之三點一。這實際上已向商業銀行傳遞了明確的信號:寬鬆貨幣政策已告結束,央行意欲通過溫和的常備借貸便利和短期逆回購操作來引導商業銀行借貸資金成本上升,從而體現央行去槓桿、防風險的金融意圖,以便更好完成今年甚至此後幾年的經濟增長目標。

一般來說,在金融宏觀調控下,各商業銀行便會隨著宏觀調控「指揮棒」動作,在內地各商業銀行基本上都是國資銀行的情況下,各商業銀行更會去領會宏觀調控的意圖,以實際經營來使宏觀調控意圖的達到,也就是說各銀行會控制信貸規模,不致讓一月信貸巨量新增。

現在看來,恰恰是各商業銀行領會了上級宏觀調控適當收緊的意圖,才放量信貸,造成了不是貨幣適當收緊而是繼續寬鬆的結果。

中國各商業銀行既然基本上都是國資的,為什麼會出現與央行意圖相反的商業行為呢?

銀行得知貨幣收緊加快加大放款

國資商業銀行也是要利潤的,也是追求資金安全的。只要上級沒有死命令下來,它們各自都會按照自己的利益計算去理解央行發出的市場信號。

商業銀行一向有「早放貸早收益」的習慣做法,看準了對象——有政府背景的基礎設施項目,早放款多得益穩得益,這很符合市場規律。然而,今年一月信貸創紀錄大增,是因為很多商業銀行急於「搶規模」,生怕上面收緊貸款,搶先放出貸款,另外,不少大型項目去年底前為配合商業銀行貸款回收任務,將部分貸款歸還給了商業銀行,而一月又迫不及待要求將貸款貸回去,以免商業銀行貸款規模收緊而陷入困局。還有,地方政府在新的一年有不少大型基礎設施項目開工,為儘早完成地方GDP增長目標,催促商業銀行早放貸款。

但是一月巨量新增貸款,其弊端也是明顯的。

首先,鑒於歷史經驗,有不少地方基建項目基本上是過量建設重複建設,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均很低。而由此形成的地方債的風險程度正在加劇。對於這樣項目的貸款其實是需要商業銀行慎重對之而不是急於放款。

其二,一月巨量新增信貸,將後面的信貸指標用完,銀行本身流動性也將趨緊,而中國製造業據說已經回暖,一旦今後幾個月里製造業信貸需求增大,此時銀行拿什麼去貸給他們?央行重新放寬貨幣政策?中國的貨幣政策豈非是朝令夕改、變化太快?

還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資金並不是一下子全部用去的,不但要分工程期,而且每一個工程期也是逐步展開的,用錢也是逐步的。現在一下子把工程款都打入政府工程項目經營部門,那些國資工程部門就有餘錢在手。為了這些巨額余錢保值增值,只有把錢投放到房地產或其它投資投機機構去。這樣非但可能重新炒高樓價,可能炒高其它大宗商品價格,使資金在金融領域空轉,炒高資金價格,最後還是傷害了實體經濟。

錯亂的國有市場經濟

中國的商業銀行要麼老是在上級部門指揮下亦步亦趨的經營、行事,要麼就是在窺探上級領導的意圖伺機謀取自己的利益;而宏觀領導要麼是管頭管尾的指揮,要麼就是閉門造車式的出宏觀政策。

在國有經濟占統治地位的經濟社會中,永遠也到不了規範完善的市場經濟。這就是為什麼在最近三十多年裡的中國,無論宏觀經濟調控或微觀經濟活動,常常會給人一種錯亂的感覺。這就是為什麼近年來中國貨幣政策無論是松還是緊,傷害的永遠是實體經濟,傷害的永遠是底層百姓。

《動向》2017年3月號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藍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