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槓桿在哪裡?風險是什麼?

2017年04月26日 14:01 PDF版 分享轉發

來源: 姜超宏觀研究 作者: 姜超梁中華

去年四季度以來,金融、防風險的「聲音」越來越響,並且逐漸轉化為政策行動影響著市場的走勢。大家都在講金融去槓桿,可槓桿究竟在哪裡?風險具體又是指什麼?面對中小銀行快速擴張帶來的問題,究竟是銀行太「逐利」,還是監管不夠嚴?未來監管的核心會是什麼,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我們3月13日發布的《金融槓桿是怎樣煉成的?》一文,重點從負債端介紹了中小銀行擴張的狀況和風險。為了弄清楚以上這些問題,我們不妨還是從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入手,先看看銀行資產端究竟配置了什麼。

1. 銀行資產端都買了啥?

1.1 表內:債券非標超過

從規模上來看,中小銀行已經佔據了我國銀行業的半壁江山。2010年以來,中小銀行資產增速基本都維持在20%以上的水平,尤其是15年以來增長再度加快,而大型銀行資產增速則都在10%左右。所以,我國銀行業的內部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型銀行資產規模佔比從10年時的68%降到了去年三季度末的52%,而中小銀行規模佔比則從1/3上升至近50%。

與大型銀行相比,中小型銀行配置貸款有限。近幾年中小型銀行貸款規模擴張也較快,但貸款在總資產中的佔比卻在下降。從信貸收支表來看,大型銀行的資金運用總量中,貸款佔比基本都穩定在57%左右;而中小型銀行的貸款佔比從2010年的69%一路下滑至去年三季度的48%。這說明中小銀行對貸款的配置增速遠遠慢于總資產增速,從上市銀行貸款佔總資產的比重也可以看出這一點,工農中建對貸款的配置權重基本都維持在50%左右,而銀行、銀行佔比不足30%,上海銀行、興業銀行、寧波銀行佔比不到35%。

那麼中小型銀行都在配置什麼呢?偏愛債券和非標!我們知道銀行自營資金主要只能配置債權,而主流的債權稍作細分的話無非包括三大類——貸款、債券和非標,其中非標主要是銀行為了繞開監管和考核而間接放貸的模式。在貸款配置佔比下降的同時,中小銀行大幅增加了債券和非標的配置,兩類資產在資金運用總量中佔比從12年時的不足17%,飆升至當前的33%。近兩年中小銀行有價證券及投資基本都維持在10萬億左右的年增長。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2014年監管同業投資非標的127號文發布后,非標類資產逐漸從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買入返售類金融資產」科目,轉入了「應收款項類投資」科目。上市中小銀行的應收款項類投資佔總資產的比重從不足1%迅速上升至去年三季度末的18.4%,也可看出中小銀行對非標資產的偏愛。

部分銀行對債券和非標的配置規模甚至遠遠超過了貸款。如果將資產負債表中的交易性、可供出售、持有至到期金融資產和應收款項類投資加總,以估算債券和非標配置的規模,我們發現貴陽銀行、南京銀行、興業銀行、上海銀行的債券和非標資產是貸款的1.5倍以上,寧波銀行、杭州銀行、江蘇銀行也在1倍以上。

1.2 表外:風險偏好相對更高

近幾年,表外規模擴張非常快。理財產品是銀行之間爭奪「負債」資源的重要工具,對中小銀行表外的規模擴張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我們估計16年底銀行業理財規模在30萬億左右,兩年時間增長了15萬億。其中計入表內的保本型理財相對穩定,表外理財或在23萬億,相比兩年前增長了13萬億。而中小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規模遠高於大銀行,佔比從15年初的58%進一步上升至66%以上。

銀行在配置理財資產時風險偏好明顯更高。根據理財業協會的數據,截至去年年中,銀行理財資金40%配置了債券,但以信用債為主:市場上存量利率債遠多於信用債,但理財資金配置利率債的金額不足信用債的1/4。儘管近幾年受監管影響理財配置的非標類資產佔比在下降,但目前仍有16%。此外,還有將近10%的理財資金配置了權益類資產。所以整體來看,受負債成本高企的推動,銀行管理表外理財資金時明顯比自營資金的風險偏好要高。

2. 槓桿在哪裡?風險是什麼?

首先,我們不妨先來看一個現象,比較下銀行資產端和負債端的利率,無論是表內同業存單的發行利率,還是表外理財產品發行時的預期收益率,可能比債券市場產品的收益率要高:股份制銀行發行的3個月存單利率,基本上和3年期AAA級公司債收益率相當;而其發行的3個月理財預期收益率,在15-16年時比3年期AAA級公司債收益率還要高100BP以上。所以如果銀行用存單或者理財募集來的資金,直接去投資高等級債券,銀行可能是虧錢的。那麼利用高成本進來的資金,銀行是怎麼實現盈利的呢?

2.1 期限錯配加槓桿,流動風險上升

最近幾年銀行負債的重要方式中,無論是發存單還是發理財產品,久期都非常短,6個月以內的為主。而從資產端來看,非標資產的久期卻很長。所以短久期負債、長久期投資,銀行實現了第一次期限錯配。這次期限錯配帶來的好處是,理論上期限越長收益率越高,這樣可能短期內理財成本會高於債券和非標投資收益,但如果產品能夠滾動運行,那麼長期看由於配置的債券和非標資產久期長於理財成本,那麼銀行還是可以獲得收益。

事實上,銀行通過存單、理財募集資金已經相當於加了一次槓桿,而在配置資產時為了提高收益,還會進一步加槓桿。銀行及承接其委外的非銀機構在投資債券市場產品時,通常會通過不斷的質押式回購等槓桿操作,來放大投資收益。所以銀行間質押式回購成交量從早期的不足5000億,近兩年飆升至2萬億以上的規模,最高時達到3萬億。

在第二次加槓桿時,銀行及非銀機構進行了第二次期限錯配,風險更高。銀行及非銀機構進行的質押式回購操作,是久期更短的槓桿。對於存單和理財,銀行需要3個月、6個月續發一次,而對於質押式回購,銀行和非銀機構可能每天都需要續做。由於央行和對銀行資產負債有監管考核,這一步的加槓桿和期限錯配主要集中在非銀機構。所以歸根到底,銀行通過兩次加槓桿操作,賺的是期限錯配帶來的期限利差。

可是問題來了,期限錯配是要承擔流動性風險的,錯配越嚴重,承擔的風險也就越大。雖然銀行業盈利的一大來源就是承擔流動性風險,通過期限錯配賺取差價,即使是傳統的存貸款業務也有期限錯配,可問題是期限錯配越嚴重,銀行及非銀機構對短端資金的依賴性就越強,整個金融體系就變得越脆弱。

之前有央行持續提供廉價資金、呵護資金面,大家都可以相安無事,而一旦央行稍有收緊,金融體系就很容易出現資金緊張、甚至錢荒的問題。而且一旦短端資金面有風吹草動,就可能會帶來銀行贖回、資產拋售,導致資產價格大幅波動,嚴重時甚至引發踩踏,加劇了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

2.2 投資更加激進,信用風險增加

銀行增加收益的另一個途徑是提高投資風險偏好,導致承擔的信用風險增加。一方面,銀行及非銀金融機構在債券市場投資時更加激進,尤其是理財資金不僅主配信用債,且為了追求高收益,中低等級亦持有不少。

另一方面,儘管2013年「8號文」出台後銀行表外理財非標投資佔比有所下降,但表內投資非標增加。一般銀行會將非標資產計入應收款項類投資科目中,如果按照這個口徑衡量的話,興業銀行的非標資產規模已經超過了貸款,南京銀行、浦發銀行、上海銀行、貴陽銀行、民生銀行的非標資產配置也比較高。非標資產主要是為地方融資平台、房等企業提供融資支持,銀行承擔信用風險也相對較高。

此外,當前我國房價高企,不乏有泡沫的成分存在,而銀行業通過貸款、非標等途徑與地產相互滲透,一旦房地產市場風險爆發,銀行業受損最大,整個經濟的系統性風險在上升。

3. 銀行監管,「躲貓貓」的遊戲?

銀行天生愛槓桿!我們在之前的專題里已經介紹過,銀行天生是靠加槓桿盈利的行業,資本金很少,「左手」通過吸收存款、發債、發理財產品來增加負債,「右手」增加資產配置,中間賺取「差價」。所以只要有利差存在,最大限度的擴張資產和負債的規模是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選擇。而且由於銀行業存在「太大而不能倒」的道德風險問題,在金融自由化的時期,國內外的銀行總是會傾向於抓住機會,提高風險偏好,擴張資產負債的規模。所以,銀行監管的關鍵是控制銀行加槓桿的衝動。

為了加槓桿擴規模、增加盈利,銀行一直在和監管「躲貓貓」。以非標投資監管為例,2013年的「8號文」限制通過理財資金投資非標,銀行於是紛紛轉向同業資金;而2014年的「127號文」對同業投資非標進行監管,非標資產又不斷從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買入返售科目,轉向了應收款項類投資科目。受監管變化的影響,非標投資通道也逐漸從信託轉向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等。再以最近兩年非常火熱的委外投資為例,銀行將資金委外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加槓桿,另一個目的是投資債市的避稅套利,其實也都是應對監管和考核。

監管再度趨嚴,槓桿率是關鍵。如果前幾年國內以利率市場化為標誌帶來的是一波金融自由化浪潮,中小銀行資產負債迅速擴張,帶來了一定的風險,那麼從去年四季度開始,宏觀政策基調已經轉向了防風險,這也意味著金融業監管會趨嚴。銀行業監管的核心是資本金充足率,即銀行的自有資本和風險加權資產的比值,其實就是銀行的槓桿率。所以無論是負債端限制存單增長,還是資產端控制擴張速度,歸根到底是監管銀行的槓桿率。對於銀行來說,要麼通過增發股票等提高資本金,要麼控制規模增速,甚至縮減表內外資產規模,以提高經營的穩健性。

4. 難松,動蕩難免!

短期來看,貨幣政策難以寬鬆。儘管通脹告一段落,但經濟依然穩定,一季度GDP同比增速達到了6.9%。考慮到金融去槓桿、防風險的任務,貨幣政策也依然難以寬鬆。從金融槓桿的形成鏈條來看,過去兩年央行持續提供低成本的短期資金,維持資金面保持平穩,實際上也間接滋長了銀行和非銀機構通過期限錯配加槓桿的趨勢。所以短期央行不僅不會放鬆政策,在金融機構主動去槓桿、資金面寬鬆時,還有可能會回收流動性,以防槓桿捲土重來。但從近期有關表態來看,央行也不希望監管政策造成市場大幅波動,所以資金面出現緊張時,央行還是會出手呵護。

動蕩依然持續,小心方為上策!不管是之前央行提高短期政策利率,還是近期銀監會的各種監管文件,核心在於去槓桿。為實現這個目的,負債端可能會加強對存單發行的管理;資產端通過MPA考核等限制規模擴張速度、甚至壓縮規模;資金成本的抬升也有助於抑制金融機構期限錯配加槓桿的衝動。從實踐來看,早期央行鎖短放長、提高資金利率,直接提升了銀行和非銀機構投資中的槓桿成本,導致需要不斷續作回購維持的債券投資震蕩回調;而近期銀監會政策監管或將直接從控制、甚至壓縮規模入手,銀行開始出現贖回委外資金現象,資產拋售壓力甚至可能會引發踩踏。所以短期來看,動蕩依然持續,小心方為上策。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