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央行又放水了,通脹還會遠嗎?

2018年02月13日 16:45 PDF版 分享轉發

來源: 博客 作者: 孫驍驥

緊縮了很長時間的,最近終於「放水」了。

中國央行周一公布,1月新增貸款2.9萬億元人民幣,創下單月歷史新高。

根據央行網站的信息:今年1月末,全國廣義貨幣(M2)餘額172.08萬億元,同比增長8.6%,增速比上月末高0.5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54.32萬億元,同比增長15%,增速比上月末高3.2個百分點。

在這一組統計數字的背後,我們看到的不應該僅僅是「放水」這麼簡單,而更應該透過數字去看到經濟目前的隱疾。

一、「冰火兩重天」:貨幣超發與通貨緊縮並存

看到央行公布的統計數據,再聯想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感受,會覺得兩者並不一致。按道理說,投放的貨幣和越多,人們越應該感覺到「通貨膨脹」的壓力。

但是,現在普通人感到的最大壓力並不是來自於通脹,而是另外兩種感受:首先是各種資產越來越貴,第二是錢越來越難掙。對老百姓來說,錢不是太多,而是不夠,這似乎並不是通脹時期應該有的感受。

其實,其中的原因也不難理解,不過我們需要先來了解下近期中國金融的整體情況。

眾所周知,中國的貨幣投放量從2008年以來可謂冠絕全球。據統計,中國的年均工資從2008年的29299元,增長到2016年的67569元,大約是八年前的2.3倍。但是,中國的廣義貨幣增長就遠遠不止這個數。根據央行數據,中國的廣義貨幣從2008年的47.5萬億元到2016年超過144萬億元,是當年的3.03倍。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從增長的幅度來說,工資的增長顯然遠遠趕不上貨幣信貸的增長。不過,長期以來比我們的工資增長更慢的,是指數。

中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從2008年以來,一直在103%到105%之間徘徊,但是整體的趨勢顯然是逐漸減弱的。從圖表中能夠很明顯的看出,CPI增長的平均趨勢近十年來在波動之中保持下行。

而如果我們再看一下中國的食物價格數據,會發現食物的通脹率在2017年以來一直是負數,最多的負增長率超過了4%。

綜上所述,這些年來的整體趨勢十分明顯:我們的信貸增長明顯,高於我們的收入增長,而我們的收入又高於消費價格指數的增長。整個經濟呈現出從信貸端、收入端到消費端的遞減趨勢。

高投入的信貸為什麼拉不動我們的物價和收入呢?因為這取決於銀行向市場投放信貸的流向。

根據央行數據,今年一月人民幣貸款增加2.9萬億元。這些新增貸款中有大約31%流向了住戶部門,也就是廣義的業貸款。據統計,住戶部門貸款增加9016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3106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5910億元。

究其原因,是由於去年積壓的房貸在今年初集中釋放,帶動銷售在1月份回升。樓市行情一變,經濟數據立刻跟著大變,可見房屋按揭依然是帶動中國經濟的主力。

過多的新增貸款流進房地產行業的現象,並不是今天才有,查閱以往的數據,發現歷來就是如此。

例如在2017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3.53萬億元,住戶部門貸款增加7.13萬億元,佔整體的約52%。其中,大部分屬於中長期貸款。再往上推一年,2016年的金融數據,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全年新增5.68萬億,佔全年人民幣新增貸款12.65萬億中的44.9%。如果再往上推幾年,房地產貸款所佔比例大致不差,至少都在整體貸款一半左右。

從貸款的主要流向可以看出:多年來全國貸款猛增,但是物價長得慢、工資長得慢的原因在於資金流向了房地產端,並且在地產端不斷的囤積。資金沒有大量流入生產,更不會流入居民收入從而提振消費水平。

於是,我們在看到這些年來房價被房屋貸款推高暴漲的同時,也看到面臨「饑渴」的實體企業越加困難,普通人的消費也被過高的資產價格蠶食消耗,導致無力消費。

二、經濟回歸「投資拉動」,快涼了

不過,以上所述還只是硬幣的一面而已,硬幣的另一面在於除了住戶部門以外其他貸款的具體流向。這可能更為致命。

同樣是分析央行發布的新增貸款數據,我們會發現非金融部門當中的新增貸款是流向居多,在過去這些貸款多為基建、大型投資項目服務。

這些項目一般來說跟百姓的消費和收入沒有直接關係。相反,直接與老百姓就業、收入與消費息息相關的民營企業卻面臨貸款難的問題。

眾所周知,民營企業尋求貸款抵押和擔保不易,我國民營企業要向銀行申請貸款,要有房屋、土地、有價證券等容易變現的資產作抵押,否則就無法貸款。

因此,有房有地才會有財源,這個現實使得很多有實力的民營製造業選擇「棄廠上樓」,減少生產投入而加大地產投入。但如果企業無房無地,那麼融資就會變得非常困難。據統計,中國民營企業得到銀行信貸支持比例僅僅為10%。

2008年的「四萬億」刺激計劃開了一個壞頭:它讓過多的信貸流入了國有企業,這些錢大部分投資于基礎設施。當時,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拉動作用明顯,央行不得不大部分依靠國有企業來拉動經濟,加大國企負債。

2009年之後,僅僅因為一個企業是國有性質,它的負債率就可以比私營企業平均高6%;在2013年以後,達到了8%附近,而目前的比例早已超過8%。

但是,央行對國有企業信貸投放過度,卻反過來加重了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也使得國企成為了潛在的債主。國企以過於低廉的成本得到了銀行貸款,有充分的理由以高利貸的形式給民營企業貸款,從中套利。

民企賴以生存的民間借貸背後,其實一直都有地方政府和國企若隱若現的身影,不過,這種借貸通常是以一種「灰色」的方式秘而不宣的進行,外界也就所知甚少。

這時,當上隱性債主的國企對於資金的需求就會繼續增大,銀行只有不斷投放貨幣來應對企業不斷上漲的貨幣需求。

但由於國企自身的低生產率,其對消費拉動的作用有限;同時,國企通過間接貸款給民企的利息又非常高,加上各種經營成本上升,造成民企利潤率也是長期低迷。在這幾個因素持續影響之下,必然導致商品消費不振以及通貨緊縮。

民企至少貢獻了全國60%的工業產值、40%的利稅和60%的出口總額,對於消費的拉動作用也是不言而喻。它們的萎靡意味著老百姓的工資增長低、消費能力增長速度低,其速度顯然是趕不上資產端的價格暴漲和生活成本的暴漲。

於是,我們陷入了「消費不振—生產不振」的死循環里,只能靠不斷的增發貸款、不斷的搞投資拉動來為經濟續命。現在,民企的營商環境更是每況愈下,雖然小微和中型企業貸款需求上升最快,但中小企業壞賬率分別佔整體的69%和24%,這將使得民企的借貸成本更高,經營更困難……

事實上,我們的境況已變得愈發嚴峻。

數據顯示:今年1月中國的M1增長15%,M2增長8.6%,兩者的關係仍然是持續呈現「倒掛」,M2低於M1的增長。看來,在鐵公基和過剩產業無法繼續為經濟提供動力的情況下,中國至今壓根就沒有找到新的發展路子,一直在混沌中過日子。

眾多憂心忡忡的企業現在仍然是觀望,不願意大舉進行長期投資。這和過去幾年相比,其實沒有任何不同,中國經濟依然沒有徹底走出滯脹的困局。

只要民企的狀況不改善,所謂的消費拉動經濟就註定僅僅是一句口號。實際上,消費端的危險訊號已出現跡象。

今年1月以來,我們看到中國內地的手機消費和汽車消費數據都有所下降,而以上兩項在以往都是內地零售消費中最重要的類型。至於說互聯網搞出來的各種交易平台,無非提供了交易渠道,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人的購物需求,但它本身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製造業的環境,更不可能改變中國經濟依靠投資拉動的增長方式。

最後我們發現,在搞了一圈各種「實驗」以後,我們終於還是回到原點。2008年至今,十年之間猶如南柯一夢。

於是,我們現在等來了央行的繼續放水,信貸的持續增加,等來了熟悉的配方和套路。但我們等不來通脹和消費,只能等來人們望著樓市股市那聲長長的嘆息。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林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