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如何得體優雅地參与熱點討論

2017年09月14日 5:53 PDF版 分享轉發

來源: 假裝在紐約 作者: 假裝在紐約

我現在越來越不愛參与各種熱點的討論,因為——太累了。

你看,薛之謙半夜4:19宣布複合,到早上9點你的手機上已經有一大堆訂閱號關於此事的推送,圖文並茂,全方位多角度,有事實有評論——這樣的速度想想就恐怖。

現在的競爭激烈,這是被逼出來的。

過去路透美聯法新各大通訊社爭分奪秒地搶新聞,遇到重大新聞時能比競爭對手早一秒發出消息就足以載入史冊,但是那樣的勝利多少只是一個象徵性的榮譽。

和傳統媒體相比,社交媒體最大的不同是必須激發讀者的轉發欲,只有轉發的人多了,閱讀量才會高。

除了內容本身以外,時間也是決定讀者是不是轉發的關鍵因素。同樣一件事,別人在第一個公眾號那裡看到轉發了,就不會再有興趣轉發第二個公眾號的文章。

誰最先推送誰就搶佔了流量的高地,一篇文章推送時間比別人早幾分鐘,造成的效果可能是100萬閱讀量和幾萬閱讀量的區別。這樣的特點最大限度地催化了中國媒體人的創作力,把競爭帶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追熱點累的另一個原因,是現在看新聞得具備偵探和記者的材料收集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同時還要有菜市場大叔大媽那樣對八卦和細節永無止境的熱情和興趣。

傳統媒體的年代,做一個熱點新聞的關注者是一件很省心的事情。

那時,通常一個值得討論的社會事件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已經是由專業的報紙雜誌記者寫成的長篇報道,或者是電視記者做好的深度調查。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事情的來龍去脈,當事各方的說法,全都有,甚至連結論都已經擺好了。

不負責任的記者和虛假事實的報道當然有,但媒體的公信力是通過長期報道逐步建立起來的,總有一些經過時間篩選后值得我們信任的媒體留下來。

現在不行了,一個熱點事件往往首先在社交媒體爆出來,我們每個人最先接觸到的都只是一些只鱗半爪的碎片信息。

然後慢慢地,才會有各方面的信息逐漸浮現出來。

你首先得一天天跟著,實時更新,收集齊所有的碎片;然後你還得甄別信息的真假,剔除那些無關緊要的信息,過濾居心叵測的人放出的噪音和謠言;最後你得把這些碎片,一點點地拼湊在一起,才能得出一個大致的全貌。

這個過程耗心耗力,不光是技術活,還是體力活。如果想弄清楚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和是非曲直,不投入點時間精力進去是不可能的。

對於那些不專業的記者來說,反倒是省心了,每天守在網上總結一下網友的發現和評論,就可以拼出一整版文章。事情拖得越久越好,還能多攢幾篇稿出來。

老實說,大多數熱點新聞和話題本身其實是沒有什麼意義的,過上一年半年,五年十年,你可能就把當初熱烈關注過的某件事徹底遺忘了,它們在你的人生里不會激起多少波瀾,也不會留下任何迴音。

如果你純粹為了關注而關注,那看再多的新聞也沒有多少好處,還不如把這些時間花在讀一本好書或者看一部好電影上。

但是這並不是說熱點新聞就不值得去關注,關鍵是:

要學會鑒別和取捨值得關注的熱點新聞;

不光要鑒別哪些新聞值得關注,還要鑒別一個新聞里哪個點值得關注;

找到值得關注的角度以後,還要注意好討論的分寸,盡量優雅得體。

分享我的幾點經驗:

第一,不要糾結于偶發性的個例和個案。

也不要糾結那些細枝末節個體經歷,多關注那些具有普遍性借鑒意義、涉及到制度性和全局性的問題。

比如這兩個星期非常熱門的榆林跳樓事件,一開始討論的焦點竟然是:跳樓產婦的丈夫,是不是一個不愛老婆、只把她當成生育工具的渣男?她的婆婆,是不是自私冷血,有沒有不讓她做剖腹產?

正反雙方爭得口沫橫飛,隨之又衍生出各種感嘆感慨,一個原本涉及生死的嚴肅事件,就這樣被消解掉了原本的意義,變成了一出八點檔肥皂劇。

這樣的討論,我覺得就是有點失焦的。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探討一下:女性能不能掌握自己的生育權?

或者,未來如何保證醫院能夠按照產婦自己的意願來選擇剖腹產還是順產?如何做好產婦的心理工作、及時紓解她們的不安情緒?

這樣的討論就有意義了很多,討論的姿態也好看了很多。

第二,不要輕易下結論。

每一次熱點事件,都會不斷地有新的信息浮現出來,時不時就會出現反轉。所以別急,讓子彈飛一會兒,等信息比較全面以後再做出自己的判斷也不遲。

還是拿榆林產婦事件來說。不是說那個丈夫是不是渣男這件事不重要——搞清楚丈夫和婆婆有沒有堅持實施順產,對於找出事件的責任方當然非常重要。

但是,關鍵是我們所有人都遠遠地坐在事發地幾千幾萬公里以外的電腦前,根本無法還原十幾天前的醫院里到底發生了什麼。

造成問題的責任到底出在哪裡?還是留給專業的記者和權威部門去做調查,明確了基本的事實以後,我們再來發表觀點也不遲。

第三,隨時準備清空自己的固有偏見和判斷。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確認性偏見??」,confirmation bias,意思是如果你一旦相信一個東西,就會不斷地去尋找支持自己這個理論或者假設的證據。

而對於那些和你的判斷相悖的證據,你就會選擇性地排除和忽略——這個動作完全是下意識的,你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這麼做,是狡猾的大腦自行做的決定。

所以往往,當新的信息浮現出來以後,正反雙方往往都從中各取所需,看到自己想要看的一面,從而陷入了??「信者恆信疑者恆疑??」的怪圈。

很多堅持認為產婦丈夫是渣男的人就是如此,為了支持自己的結論,他們所認定的很多證據,其實都是捕風捉影的臆想猜測,經不起推敲——比如說他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沒有哭,還把老婆稱為產婦,所以他一定不愛老婆,一定是把老婆當成了生育工具。

如果你是一個愛真理愛真相的人,那就應該警惕自己的大腦替你做出的判斷,隨時修正自己的固有偏見。

英語里有句話叫??「be part of the solutionnot part of the problem??」

很多人糾結于細枝末節,匆匆忙忙地下結論,有了新的信息以後仍然固執己見不肯修正原來的錯誤認知——這樣爭得再起勁也不過是圖一時口舌之快,不但提供不了任何解決方案,反而造成了更多的問題。

所以,請牢記你參与討論的目的不是要做道德評判,不是為了揪出責任人做集體審判,而是為了找到解決方案,防止類似的事情發生。

如果你是新聞的愛好者,如果你熱衷於參与熱點事件的討論,不妨試試我說的這三點——挖掘更深層次的意義,不輕易下結論,隨時清空自己的偏見。對你自己來說,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思維和腦力訓練,長期堅持必有裨益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金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