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說「雖遠必誅」的名將給皇帝出了啥餿主意?

2017年03月24日 7:10 PDF版 分享轉發

來源: 遊歷史 作者: 蓮悅

最近,微信、微博上到處可見「雖遠必誅」,個人覺得很有必要把這句話的出處、來歷好好給大家捋一捋,卻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網路所載的《漢書·陳湯傳》大多是被「腰斬」的版本,只有甘延壽、陳湯擊斬匈奴郅支單于那一部分。那麼,歷史真實中的陳湯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出自《漢書卷七十》,是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在深入康居地區(位於今天中亞地區),擊斬匈奴郅支單於後,給漢元帝的奏疏中的一句話。在這一卷中,史學家班固將傅介子、常惠、鄭吉、甘延壽、陳湯、段會宗這些在漢王朝將西域地區納入勢力範圍,使遠人賓服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的著名人物一同列傳。

強大的匈奴經歷了漢武帝時代的不斷打擊,更經歷了時期五單于爭立的內亂,最終分裂為兩部。呼韓邪單于在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降漢,郅支單于則率領部眾遠走康居。

公元前36年,西漢元帝建昭三年,西域副校尉陳湯向西域都護甘延壽建議,趁郅支單于在康居地區立足未穩,一舉將其殲滅。甘延壽認可陳湯的建議,打算將這個計劃奏請朝廷批准。陳湯擔心不會同意,於是,矯制發兵,並脅迫甘延壽出兵。

所謂:「春秋之義亡遂事,漢家之法有矯制」。矯制發兵,即,假託皇帝之命發兵,在古代中國是一條大罪。漢宣帝時的馮奉世出使西域,正遇國殺漢使,攻擊劫掠西域南道諸國。馮奉世迫於形勢,矯制發兵,攻擊莎車,使得莎車國王自殺,為漢王朝的勢力能深入西域立下大功。然而,正因為他是矯制發兵,所以,漢宣帝並未將他封侯。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如今,甘延壽、陳湯率漢、胡兵四萬餘人,深入康居地區,將郅支單于圍于郅支城。

郅支單于率領部眾西遷時,沿途遭遇襲擊,到達康居時只剩下三千軍民。所以,這是一場力量非常懸殊的戰鬥。《漢書》記載,郅支單于的幾十個閼氏夫人都登上城樓,挽弓射箭抵禦甘延壽、陳湯麾下的漢胡聯軍。

戰鬥以郅支單于戰死,漢胡聯軍殺虜匈奴千余,另有千余匈奴人投降告結。而陳湯此戰,也應驗了他遊說甘延壽出兵時所言——千載之功可一朝而成也。

漢匈兩國有著百年戰爭史,儘管匈奴的勢力業已衰微,但能斬殺匈奴單于,這在漢匈戰爭史上尚屬首次。甘延壽、陳湯居功至偉。不過,二人有功亦有矯制之罪。朝堂上朝臣們關於該給二人怎樣的封賞爭論了許久,最後,漢元帝決定採取折中之法,封甘延壽為義成侯,賜爵陳湯關內侯,僅封賞食邑各三百戶,加賜黃金百斤。

如果,陳湯的歷史如今天很多網路上刊載的《漢書·陳湯傳》節選那樣,僅止於此,那麼,他一定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勇有謀、志向高遠、以國家天下為己任的偉大愛國者。可惜,《漢書》中接下來的記錄卻讓我們看到,陳湯除了擊斬郅支單于這個「千載之功」外,幾乎可謂劣跡斑斑、一身污名。

《漢書》中的陳湯雖然很有才華,品行卻一直不太好。他年輕的時候被舉薦為茂才,卻因為父親去世沒有奔喪,被下獄論罪。擊斬郅支單於後,《漢書》說:「湯素貪,所鹵獲財物入塞多不法。」原來,陳湯是個特別貪財的人,戰爭中繳獲的戰利品竟然沒有依法上交。《漢書》中還有多起陳湯收受賄賂,為他人謀取官職的記錄。不過,皇帝和歷史都原諒了陳湯這些小毛病。畢竟,比起擊斬匈奴單于的豐功偉績來說,這點小貪小占算得了什麼呢?

公元前33年,漢成帝劉驁即位,第二年便開始在渭河北岸的咸陽原上修建自己的壽陵——延陵。

西漢自高祖劉邦便始開厚葬之風。和碌碌凡人一般終究難逃一死的帝王們相信,有一個地下世界在等待自己享用,所以,事死如事生。《晉書·.索靖列傳》中說:「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供山陵。」根據這種說法,西漢的皇帝們一般即位第二年便開始營造自己的壽陵,通常規模宏大,極盡豪華,要用掉天下貢賦的三分之一。

然而,十年後,延陵已耗資億萬,劉驁卻發現,延陵與秦公陵距離太近,秦公陵高大的封土對延陵的營建布局頗有影響。於是,劉驁決定在渭河南岸城以東再建一座比延陵更大更恢弘的壽陵——昌陵。

陳湯與皇陵的營建者、將作大將解萬年關係很好。解萬年於是給陳湯指了條發財的好門道:漢家天子一向注重壽陵的營建,歷史上凡是為皇帝營建壽陵的人都加官晉爵,得到了好封賞。他建議陳湯向皇帝請求搬到陵區附近,皇帝一定會賜與他田宅。

陳湯覺得有利可圖,於是,密奏漢成帝,建議在昌陵設置昌陵邑,徙天下富戶充實陵邑。並且,向皇帝忠心耿耿地表示,自己願意和妻子兒女遷到陵邑中,為天下之人做個表率。漢成帝龍顏大悅,決定設置昌陵邑,並如陳湯所願,賜與他良田美宅。

自漢高祖的長陵起,西漢就有了為守護帝王陵園而設置的陵邑。《西漢會要》記載:「漢興,立都長安,徙齊諸田、楚昭屈景及諸功臣家于長陵。後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傑併兼之家于諸陵。蓋亦以強幹弱支,非獨為奉山園也。」

西漢王朝在歷代帝王陵附近設置陵邑,一為侍奉陵園,二為強幹弱支,鞏固政權。經過150多年,到漢宣帝的杜陵,西漢王朝一共設置了七個陵邑。這些陵邑成為了國都長安的衛星城市,人口皆在二十萬左右,漢武帝的茂陵邑人口甚至超過了當時長安城的人口,接近三十萬人。

不過,到漢元帝時,戰國時期六國的宗族勢力早已不復存在,陵邑的設置對鞏固政權已不再有作用,反而讓百姓流離破產,引發社會的動蕩。所以,漢元帝在修建自己的陵墓時下詔,明令不再設置陵邑。然而,漢成帝劉驁不僅決定給自己修築第二座帝王陵,還在陳湯的慫恿下,設置了昌陵邑。

為修建昌陵,西漢政府動用了工徒數萬。劉驁遷了五千戶富豪到昌陵邑以侍奉陵園。為鼓勵朝臣也遷往昌陵邑中,他專門給朝中的將軍、列侯們劃分了墓地與宅邸。

昌陵所在的地勢較低,所以修建陵墓時必須先將其墊高。這導致營建費用劇增,史書上的記載是:「取土東山,且於谷同賈」。泥土的價格都趕上糧食了,於是,昌陵的營建僅僅五年,西漢王朝便已經「天下虛耗,百姓罷勞」,朝野上下反對之聲四起。劉驁無奈,只得停建昌陵。

皇帝做了錯事,承擔罪責的當然是給他出餿主意的臣子。於是,陳湯和解萬年都被流放到敦煌。到漢哀帝時,由於感念擊斬郅支單於之功,陳湯得以回到長安,最後死在長安城。

2016-07-22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金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