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金陵畢康:釐清變革、抗爭、革命

2017年06月19日 10:24 PDF版 分享轉發

變革通常是指體制內外攜手下的政治、社會革新;抗爭則是指社會抗爭及公民抗爭;而革命通常指大規模的社會抗爭。

在當前大陸的政治語境下,體制內的守舊派不斷強力打壓民間勢力,繼續強化剛性維穩社會治理格局,致使民間的憤懣、不滿、仇恨情緒不斷升溫,自然主張革命的民間勢力有了相當的受眾和擁躉。

現階段政治變革由於固有意識形態、龐大的以權謀私既得利益集團及舊體制的羈絆,看起來遙遙無期;一定規模的社會抗爭、公民抗爭和社會運動方興未艾,這對於社會進步而言,無疑具有積極的意味,但仍需強化其社會基礎和積累相當可觀的公民資源。而革命正處於醞釀期,未來革命的形勢如何及如何展開,這是眼下無法預料的事情。

漢娜·阿倫特指出:「現代革命總是涉及自由和解放。解放的結果,是消除限制、擁有動力,它的確是自由的一個條件,如果不能無限制的移動,則無人能達到自由之地。這樣一來,通常就很能界定,究竟是在哪一點上,單純解放的意欲終結了,而自由的意欲開始了。解放是免於壓制,自由則是一種政治生活方式(自由的實質內容是參与公共事務,獲准進入公共領域。如果革命僅以保障公民權利作為唯一目標,那它的目的就不是自由,而是解放,也就是從濫用權力,對歷史悠久且根深蒂固的權利肆意踐踏的政府手中解放出來)。問題在於前者,也就是免於壓制的意欲,可以在君王—儘管不能在暴政,更不用說專制—統治下實現,而後者則亟需形成一種新的,或毋寧說是重新發現的政府形式;它要求構建共和制。其實,「當時的鬥爭,是共和政府倡導者和君主制倡導者之間的原則鬥爭」,沒有什麼比這更真實、更實事求是的了。唉!這一點幾乎全被革命史家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就革命本身而言,人們應該歡迎具有色彩的溫和革命,這才是一種真正的好的革命,而要避免法國大革命式的壞的革命。保守主義者認為「最好的革命是最『不徹底』的革命,對社會的健康肌體觸動最少的革命,暴力程度最輕的革命,傷害人命最少的革命,帶來個人自由與有限政府的革命。最壞的革命是最徹底的革命,把整個社會與道德秩序徹底摧毀的革命,最暴力、奪命最多的革命,帶來專制與極權的革命。」

就社會變革而言,波蘭的政治轉型是民間主導的,而韓國的轉型是朝野共同主導的。現在推動政治轉型的力量主要在民間,需要靠民間的力量激活體制內的變革力量,以此走上朝野互動、主導的轉型模式。在真正的政治變化未啟動前,我們應戮力去促進並推動她,而不是加以限制。「在政治上會逐漸有一些鬆動,也會一點點改,因為現在中共的統治已經遠不如毛澤東時代那樣嚴密,經濟上巨大的變化會在政治上產生一定的連鎖反應,呈現出逐漸松的跡象。我個人比較欣賞馮勝平的看法,就是中共上層的某種鬆動,在來自下面的壓力后,逐漸達到上下兩方面的匯合,這樣的變化可能是很漫長的,也可能出現反覆。」(丁凱文)、「二次世界大戰後,變革都是在壓力下發生,絕大部分都是在出現街頭政治風潮后,統治集團才被撕裂,因為這種壓力,年老和少壯派,鷹派和鴿派,保守派和改革派,發生了分歧,於是一批人站出來呼籲民間運動。 」(王軍濤)

張千帆先生在「中國未來走向的三種可能」一文中如此寫道:

「整體上說,當下仍然處於強政府——弱社會狀態。威權體制的一大特徵是中央通常集中了所有權力,下放給地方的權力較少。中央集權體制本身對維持政權有利,可以調動優勢資源來對付地方危機;國家規模越大,抗爭成功的機會就越小。

在國家管制下,中國民間力量仍然很弱,一盤散沙,欠缺行動能力。

改革三十年,中國社會力量雖然壯大了許多,但總體上仍未走出無信仰、無組織、無共識的「三無」狀態。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因素,儒家倫理主要限於士大夫精英階層,對普通民眾影響有限。道德資源缺失讓絕大多數人都成為消極被動的「圍觀者」,給中國已很困難的轉型雪上加霜。民眾對不幸的忍受度比其它國家都高。

在中國發生的許多事情在其它國家可能早就引發激烈的社會對抗,如2011年突尼西亞因小販自焚而發生革命、總統下台,但是類似的事件在中國屢屢發生,卻沒有激發什麼民眾反應。

當然,倫理危機並非當今中國最嚴重的問題。由於國家已逐步失去了控制思想和信仰的能力,宗教管制逐步放開是大勢所趨,中國信教的人數迅速增加,傳統道德也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復興。

道德倫理在本質上是一個制度問題。只要有一定的宗教信仰自由,中國社會修復倫理的能力是不用擔心的。

在此背景下,中國未來的走向主要有三種可能性:

第一種是集權與社會危機長期並存,不要低估這種可能性。中國確實是一個危機頻仍的國家,經濟、人口、倫理、環境危機越來越頻發,但是如果執政黨在處理過程中沒有大的閃失,沒有什麼理由認為這些危機一定會導致翻盤。

第二種是危機大爆發,社會失序、政權坍塌。這種前景令人擔憂,因為惡性土壤長不出良性的果子,危機下產生的政權一般會比原來的更糟糕。

第三種可能是威權局部失靈,體制內開明派主動考慮政治改革,體制內外形成新一輪良性互動。這種可能的前景最為光明,但目前還不見端倪。

如何規避前兩種可能性、讓第三種可能變成現實,是中國朝野的溫和改良派共同面臨的嚴峻課題。」

從中國長期革命的邏輯著眼:「中國的長期革命,旨在脫離舊式農業管制之方式,進而採取商業原則作為組織結構之根本。傳統農業社會各事一成不變,人與人之關係為單元,有如中國傳統所標榜之『尊卑、男女、長幼』的秩序。商業著眼于廣泛之分配,務必促成社會內部各事物概能公平而自由地交換,所以在『權利和義務』之大前提下,人與人之關係為多元,自此也才談得上自由平等。

可是要將前者蛻變為後者,有等於脫胎換骨。首先即須創造一個高層機構,次之又要翻轉社會之低層機構,以便剔除內部交換之成分,使各種因素統能接受權利與義務之攤派,然後才能敷設上下之間法制性之聯繫。構成永久體制…」

革命需要現實的基礎、資源及始自基於現實可能性及效果的即時行動,有一種隱藏在衝突、抗爭、社會運動中的新式有限度的保守主義革命尚待人們開發(沒有具有節制的、具有限度的、偶爾越界的抗爭及強有力的社會運動就無法衝破盤根錯節的以權謀私的特殊既得利益集團及壟斷型分利集團的羈絆及倒逼他們妥協)。革命通常是指大規模的社會運動,而這種有限度的保守主義革命,並不是一種簡單的你死我活、推翻打倒一切的零和博弈式革命;而是旨在改變社會結構、通過這種類型的革命樣式將長期的社會結構性矛盾及社會應力有效地釋放出來,並激活體制內的變革力量,通過有限度的革命及與舊傳統資源的有效對話、互動,最終達成憲政民主轉型的目的。

革命需要行動,而不僅僅停留在空談。這種保守主義的革命勝利的關鍵在於「安頓革命、適時終結革命、守護革命成果。」

「中國近百年的歷史,是否還有著某種被壓抑、被遮蔽然而其自身仍然保存著潛在生命力的另外一種現代性呢?事實上,就當今世界而言,在主流社會佔據主導地位的依然也不是那種革命激進主義的現代性,而是一種反激進的保守主義的現代性。西方的現代性大致有兩個形態,一是英美主義的保守的現代性及其法統,這個法統是終結革命的改良主義的立憲建國的理路,它們由此所建立的英美兩個帝國支撐著從17世紀到20世紀整個現代世界的主要秩序及其內在的價值指向。這種保守主義下的革命只限於政體範圍,其實質是經過革命的手段,用一種憲政框架吸納革命原則,是一種憲法意義上的終結革命。這裏的終結革命所保守的不是西方封建時代的舊制度,而是保守革命的原則、價值與義理,達致一種持久穩定的與和平。

英國的光榮革命有其獨特的歷史社會條件,中國的保守主義不能完全照搬英國模式。在古典中國與現代中國之間確實有重大的斷裂,確實需要一場滌盪舊世界的革命,祛除舊制度舊法統的污泥濁水,而那些依附於傳統王朝的舊世界的禮俗制度、法律文化、生活方式、道德觀念等等,要轉變為現代性中國之建設性的力量,並不能完全從傳統自身開闢出來。這其中確有一根西方世界現代性的拐杖在起作用,完全忽略西方對中國現代性的激發既不客觀也不現實。

那麼,在上述激進革命的過程中,是否可以開闢出一種保守主義的守護革命的思想路徑和制度設置呢?固然革命有其合理性,但是革命的邏輯本身有待自我矯正,只有通過革命者的自我否定,將其轉化為一種保守主義的守護革命的構建,革命才有意義和價值,才能為容納傳統提供堅實的基礎。守護革命的憲政法統是有能力與傳統的舊法統進行對話的。革命者自身不是立法者,現代性的立法者必須經過一場革命之後由終結革命的人來承擔。立法是一種守護,不是革命,它所構建的法統及其背後的現代性價值,應該向傳統敞開。這種保守革命的憲政主義並不是以舊有的法統為依歸,而是以現代革命構建的新的現代性制度及其價值為依歸,其對待傳統的態度是對話、吸納和融匯,追求古今之會通。在中國保守主義的建國路徑中,處理好革命與傳統問題的關鍵就在於能否實現『終結革命』后的憲法守護,這也是未來最有前景的國家發展道路。固然我們要對革命給予褒揚,頌其光榮,但更關鍵的是要對傳統加以安頓,由此來抵消革命激進主義的戾氣和虛無主義。只有從這樣的邏輯出發探討中國百余年的法統之變遷和法治之生長,才能得到真正理性而健康甚至富有光榮氣質的中國現代性的解讀。

中國法治的現代性之路,不僅尚未成功,甚至還處於轉折的緊迫時刻;不僅尚難成就所謂中國經驗或者中國模式,反而需要更為審慎的智慧;不僅要著眼長遠,更要充分面對其中存在的複雜性。我認為,在釐清中國百年來以立憲主義為核心的法治演變尤其是近三十年憲政變革的歷史之基礎上,展示法治變遷的激進主義困局,發掘保守主義法治現代性的寶貴資源,在承認激進革命的合理性的同時,指出其內在的弊端,從中導出一條安頓革命、化解民族主義悲情的保守主義現代性之路。」

總而言之,就社會進步而言,人們自然歡迎潛移默化、一點一滴的政治及社會變革,但是也要認識到革命是「對司法不公、社會不公的最後救濟」,與其規避革命這一話題,不如思考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革命。就未來大陸政治發展的動力而言,是由改良、變革、社會及公民抗爭、革命四股政治力量的合力共同推動的。

2017-06-10

參考文獻

劉軍寧:《保守主義》,東方出版社

漢娜·阿倫特:《論革命》,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

盛嘉主編:《美國革命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黃仁宇:《大歷史不會萎縮》,中信出版集團

張千帆:「中國未來走向的三種可能」

高全喜:「百年中國與保守的現代性」

轉自:民主中國

來源:新公民運動, 文章取自網路,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藍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