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藏區發展旅游業模式

2017年11月24日 1:31 PDF版 分享轉發

來源: 自由亞洲 作者: 王力雄

雲南的香格里拉是當地政府為了發展,用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1933年出版的《消失的地平線》中的虛構地名取代了幾百年的傳統地名。從這個動作看得出,為了獲得眼前利益,政府對當地歷史和文化棄之如敝履。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改名搞旅遊后,原本荒廢的建塘老城在政府主持下按模式重修,很多老房子被改作酒吧客棧,人氣旺起來,成為和麗江同樣模式的旅遊熱點,也與麗江落入同樣的毛病——幾乎完全排擠了本地人和本地的生活。形形色色的外來人在古城買或租下大部分建築。經營活動基本被外來人主導。本地人只是把房產當作收房租的來源。帶著優越感的外來人完全不融入當地文化和傳統,與當地人幾乎不來往,看不起當地文化,不喜歡當地飲食,自成封閉的小圈子。這使得完全感受不到當地民族的真實文化,整個古城如同一個大超市,幾乎每條街的所有門面都在賣東西或做生意。傳統樣式的裝飾雖然布滿視野,但因為割斷了與本地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血脈聯繫,就像布景那樣不真實。

發展旅遊的另一種模式是參觀景點。所謂景點是把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封閉起來,向旅遊者收門票,同時在景點開發各種商業。這種模式投資小、見效快。景點周圍的老百姓也能得到好處。但是不可避免地造成景點與非景點地區的收入相差巨大。在差距刺激下,各地政府紛紛開發「旅遊資源」,製造新景點。例如從拉薩去林芝的一路,到處是新開發的景點,其中最奇葩的是尼洋河中間一塊大礁石,被刻上「中流砥柱」四個漢字,也算一個景點,完全沒有意識到,或者是意識到了也不在乎,按照內地方式在河流的礁石上刻漢字,既是破壞自然景觀,也顯示出殖民心態的恣意妄為。

家訪」是另一種人造景點,跟真正的藏民人家其實並無關係,只是一種旅遊投資,有的甚至是公司行為,老闆常常是漢人,扮演藏人家庭的是受雇傭的當地人在演戲,實質相當於披著藏家外衣的酒吧或夜總會。然而旅遊者卻往往受到迷惑,認為所有藏民生活都是這樣,家家有那麼大的房子,豪華擺設,每天快樂地唱歌跳舞。

目前到西藏旅遊的內地遊客對西藏的了解還很膚淺,加上遊客人數眾多,假冒偽劣的旅遊模式一時還有存身之地。但從國外旅遊者的反應已經看得出如此下去,未來必定沒有前途。就像四川藏區和甘肅藏區交界的郎木寺,曾經是國外遊客最喜愛的地方之一,自從當地政府開始搞旅遊開發,便日趨冷清,遊客寥寥。

旅遊的發展和保護傳統文化【小編推薦:探尋復興中華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之間有一種悖論關係,旅遊開展的前提是因為有傳統文化吸引,而「到此一游」的商業旅遊模式卻會破壞傳統文化。甚至是哪裡開發了旅遊,哪裡就失去文化品味。對於藏民族,傳統文化是最寶貴的資源,如果現在為了一時獲利不負責任地揮霍這種資源,便等於是毀壞自身和子孫後代的長遠未來,相當於自殺行為。如何形成發展旅遊和保護傳統文化之間的平衡,需要尋找新的模式。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李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