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中國經濟預期屢創新低 官方終於扛不住了?

2019年02月12日 5:22 PDF版 分享轉發

中國商務部。(美聯社)商務部。(美聯社)

中國官媒周一的頭版評論文章說,今年將繼續承壓,保守估計第一季度增速可能會跌至6%。如果果真如此,這將創下自中國開始發布季度經濟數據30年來的最低點。那麼,中國經濟指標屢創新低究竟反映了什麼呢?

由官媒新華社主辦的《經濟參考報》的這篇評論文章對去年和今年中國的經濟形勢做出了回顧和展望。

文章說,內憂外患下,中國經濟去年面臨了下行壓力。不論是實際GDP增速、還是衡量通貨膨脹的GDP平減指數、抑或是反映企業盈利狀況的生產價格指數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接連下跌。

考慮到年初以來國內外經濟仍然疲軟,今年中國經濟會繼續承壓,全年增速可能會降至6.3%左右,而第一季度的增速預計會更低,降至6%。

記者注意到,如果中國經濟當季增速果真跌至6%,這將比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的增速還低,並會創下自1990年來的最低季增速。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儘管這個數字已經足夠讓人膽寒,有分析人士指出,實際情況還要糟糕得多。宏觀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長向松祚去年年底發表演講說,2018年中國經濟甚至可能出現了負增長。

「今年經濟下行到什麼程度了呢?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仍然是6.5%,但是昨天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構的一個研究小組發布了內部報告。你們知道他們根據國家統計局測算的數據估計今年中國GDP增長了多少嗎?一種測算是今年GDP到目前為止的增速是1.67%,另一種測算是負數。」

GDP神話破滅?

國內生產總值(簡稱GDP)多年以來一直被歷代中國國家領導人視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代名詞。文革結束后,在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的政策之上,中國GDP就此擺脫了負增長。此後幾十年間,這個數字隨著國內外政治、金融、文化大事跌宕起伏。

從上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中復甦過來的中國在2007年創下14.2%的官方GDP增速,「中國奇迹」一詞一度甚囂塵上。可就在2011年以後,中國GDP增速明顯開始放緩。隨著外貿變得不再那麼有吸引力、地方債務變得一發不可收拾、貨幣發行量變得越發臃腫,中國金融市場的結構性問題暴露無遺。

在嚴峻市場環境下,中國國家主席在黨的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並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戰略和繼續開放市場等多項工作。

談到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是否在發生質變,而這又是否和GDP增速放緩有關,旅美經濟學者夏業良表示,他並沒有看到這樣的跡象。

「這是一種託詞和借口。早在上世紀末,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就說,應該儘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粗放型增長轉為節約型增長,把追求速度改為追求質量。當時中央領導人也很贊同。但20多年過去了,我們沒有看到整個層級上升,產業和貿易結構也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

官媒的這篇評論文章還指出,今年已經開完地方「兩會」的30個省市中,有22個下調了GDP增速目標,約有一半的省市把目標增速調至6%左右。另一方面,上個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5%,表明這一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正延續去年年底以來低於榮枯線的衰退趨勢。

官方也開始報憂了?

現居加拿大的中國問題評論人士表示,北京當局之所以越來越鮮明地承認中國經濟正在下行,是為了迎合公眾的觀感和心理預期,以免發生官方和民間的判斷出現明顯落差的不利情況。

「這可能就是(國家)也感覺到,如果再繼續宣傳百分之六點多的經濟增速和大家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已經相當不符了。這樣的情況下再維持一個注水的數字就成為了一個無意義的謊言了,這對政權本身是個傷害,所以當局要逐步調低公眾的預期。」

另外,中國政府對GDP增速一向高度重視意味著這個數字的波動有著特殊意義。早在2009年,廣州《新快報》就登出了中國經濟2008年成功「保九」的捷報。此後十年間,政府相繼提出了「保八」、「保七」、「保六點五」的GDP增速底線,卻不敵市場環境惡化而接連失守。周一的評論文章還提到,政府應牢守底線,全力保持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以優異成績迎接建國70周年。

經濟學者夏業良強調,經濟發展是一種自然規律,而當局的「底線思維」把計劃經濟的劣根性展現得淋漓盡致。

「中共用政治思想指導一切,用意識形態支配一切。他們認為中央定出的目標,地方無論如何都要完成,這其實就是對國民的不負責任。」

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春節黃金周期間,全國零售和餐飲業銷售額約為一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5%,創下了10年來的最低增速。有輿論認為,這和家庭債務快速膨脹、個人收入預期冷淡、樓市大幅降溫等原因有關。

記者:家傲 責編:申鏵 網編:瑞哲

來源:RFA,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宋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