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專欄 - 綠色情報員:為什麼秋刀魚亮劍?

2020年09月18日 0:27 PDF版 分享轉發

在氣候變遷和漁業戰爭雙重夾殺下,北太平洋的秋刀魚捕獲量大幅銳減。(路透社)在氣候變遷和戰爭雙重夾殺下,的秋刀魚捕獲量大幅銳減。(路透社)

入秋,秋刀魚追著親潮洄遊南下。8月底,北海道厚岸町、花咲港的第一批漁獲量只有去年的1%,「秋刀魚時代終結了。」漁民無奈說,這是秋刀魚的「旬味」,隱隱浮現氣候變遷和漁業戰爭的煙硝味。

秋刀魚是庶民之味,不過,近年隨著漁獲量銳減,價格水漲船高,今年日本厚岸漁市場的秋刀魚首拍價,每公斤喊出1萬1千日圓天價(約人民幣700元)。作為北太平洋主要捕撈國家和地區的中國及日本,船艙不再豐收滿載,漁民忐忑面對秋刀魚荒。

「以今年9月份來看,可能是我們捕撈秋刀魚30多年來最差的一個月份,大概只有去年的10%。「船長出身的台灣區遠洋魷魚暨秋刀魚漁業公會理事長雷祖綱說,他很清楚漁獲量的起伏就像浪起浪落,曲線向來有高低峰谷,「不過,這兩年的曲線變化的確較大。」

暖化的秋刀魚滋味


秋刀魚曾是日本的「國民魚」,如今身價不斷看漲。(法新社)秋刀魚曾是日本的「國民魚」,如今身價不斷看漲。(法新社)

雷祖綱曾改造台灣第一艘秋刀魚船,一路看著台灣蛻變為秋刀魚王國,從2013年起首次超越日本,拿下全球冠軍,每年漁獲量約莫16萬公噸。今年因疫情之故,台灣的秋刀魚船出港晚,「目前有82艘船,幾個船長跟我回報,今年黑潮的暖流區很強。」雷祖綱觀察到海水暖化現象,「黑潮頂住親潮冷水區,兩者匯沖時沒有產生涌升流,微生物也帶不上來,秋刀魚群很分散,所以打不到魚。」

近年來各地熱浪頻傳,人類製造的二氧化碳有25%被海洋吸收,而海洋也吸收了95%太陽輻射,北半球的海水增溫幅度尤其明顯。隨著水溫逐年攀升,漁民心寒起來,去年各國的秋刀魚產量幾乎腰斬,台灣僅有8萬多公噸,位於其次的和日本,分別為5萬和4萬多公噸,總捕撈量創下歷史新低點。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台灣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黃文彬指出,秋刀魚的洄遊範圍主要在黑潮和親潮之間的海域,秋冬成熟期從北海道北方水域南下產卵,夏天再北上洄遊至攝食場,這幾年日本沿近海地區出現暖水塊,擋住秋刀魚南下路徑,所以抓不到魚,此外,由於產卵區水溫升高,水域是否適合魚卵孵化,以及食物源是否足夠供給小魚成長,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走調的黑潮大蛇行


近年來秋刀魚捕獲量下降,魚體也偏小。(路透社)近年來秋刀魚捕獲量下降,魚體也偏小。(路透社)

氣候暖化這件事,秋刀魚可是心知肚明,因為它屬於表層洄遊魚類,喜歡棲息在15至18°C水溫環境。「秋刀魚的洄遊路線已經出現變化,可能偏離了離岸水域,進入更遠的公海棲息,或是尋覓新產卵場。」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教授兼副校長李明安分析,「因為日本東海岸、接近北海道一帶出現『黑潮大蛇行』現象,從2017年8月起迄今,目前已長達3年。」

李明安說明,黑潮大蛇行指的是在東經136至140度的範圍,黑潮的流走偏離,往南到達北緯32度,這次是1965年以來日本觀察到史上第二長的黑潮大蛇行,最長的紀錄是1975年8月至1980年3月,持續長達4年8個月,當黑潮的流走長時間改變,親潮也會受到影響,連帶改變這一帶海域的水文環境。

根據國際研究顯示,氣候變遷效應會直接或間接影響魚類族群的繁殖、生長速度,以及稚魚存活率。雷祖綱也發現,這兩年捕獲的秋刀魚比往年來得小。李明安認為,「水溫增加,溶氧跟著減少,甚至衍生的餌料生物問題,這些都會影響秋刀魚的分佈特性和稚魚成長。」

然而,秋刀魚面對的困境不只是全球氣候的激烈擾動,還有人為漁獲捕撈的壓力,北太平洋的秋刀魚船隊急起成長,漁業戰爭掀起一波波驚濤駭浪。

中國船隊崛起搶魚


過去秋刀魚是中國餐桌的稀客,隨著中國船隊崛起,秋刀魚消費量逐漸成長。(路透社)過去秋刀魚是中國餐桌的稀客,隨著中國船隊崛起,秋刀魚消費量逐漸成長。(路透社)

「10年前,中國沒有船在打秋刀魚,台灣和中國簽訂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后,秋刀魚還享有免關稅優惠。」雷祖綱指出,「台灣捕獲的秋刀魚有半數銷往中國。」他印象深刻的是,早年內地消費者對秋刀魚很陌生,直到聽到周杰倫的《七里香》這首歌,歌詞提到「秋刀魚的滋味,貓跟妳都想了解。」秋刀魚的知名度跟著打開,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三大捕撈國。

不過,中國秋刀魚船隊短時間內火速壯大,最關鍵的因素是北太平洋漁業組織(NPFC)的籌設成立,2012年各國簽署《北太平洋漁業公約》,2015年起限制秋刀魚作業船數擴增。「這觸動了中國的神經。」雷祖綱提到時空背景,「中國發現他們在秋刀魚捕撈這一塊是空白,所以大力推展,當時發了101張造船執照,同時提供25%的造船補貼,以一艘造價4千萬人民幣的秋刀魚船來說,造船廠可獲得1千萬補貼。」

秋刀魚作業船數的凍結令生效后,「中國總共造了60幾艘船,不在名單內的船隻,不能在北太平洋打魚。」雷祖綱說,「不過,去年和前年中國漁船被拍照舉發,同一個船名(coastal line),船卻長得不一樣,這就是一張執照多條船在使用。」

雷祖綱表示,日本大小秋刀魚船加起來有300多艘,不過多數是沿近海船,沒有冷凍設備,隔天就要回航,台灣則有103艘,和中國均同屬遠洋漁業大型船,捕撈能力都超過日本漁船。

隨著中國船隊加入捕撈行列,也點燃秋刀魚爭奪戰的火線。黃文彬指出,台灣發展了2、30年才有百艘秋刀魚船,中國短短几年快速成長為60幾艘,不但有造船補貼,還有出海補助,更打出優惠政策吸引台商,大舉移植複製台灣的秋刀魚捕撈技術。

白熱化的漁具競賽


秋刀魚捕撈船以強力燈光誘魚,漁具競賽日益白熱化。(拍攝自台灣漁業署網站)秋刀魚捕撈船以強力燈光誘魚,漁具競賽日益白熱化。(拍攝自台灣漁業署網站)

為了搶魚,各國殺紅眼,千噸級的作業船加上運補船,接力捕撈秋刀魚,漁船裝備也成了新一輪的競賽。入夜,作業船以聲納探測到漁汛,火力全開打亮集魚燈,企圖誘引秋刀魚,紅色強光穿透雲層,夜幕彷彿染上血色。

雷祖綱以「武器戰爭」來形容集魚燈,「以前的秋刀魚集魚燈,一個燈的功率是500瓦,秋刀魚會跟著舒服的燈光游進漁網。」他感嘆現在集魚燈功率和數量都大幅增加,甚至出現惡性搶魚,「當有作業船打得不錯,其他船隻開始慢慢靠近,距離只有20公尺,然後把燈光全部打開,亮到不得了,把魚群搶走了。」

這一類的集魚燈搶魚戰,最常發生在中國漁船,不過,手段最強的卻是台灣漁船。「集魚燈的效能會逐漸衰減,日本和中國是用了5、6年才回收,台灣往往2、3年就換新的。」雷祖綱遺憾說,他曾在兩岸之間倡導制定發電瓦數規範,避免一昧追求「軍備戰爭」,不過卻始終未達成共識,「這件事太難了!」

秋刀魚爭奪戰也間接引爆魚荒,李明安認為,基本上,魚類棲地的改變,自然會影響鄰近國家的資源利用,引發海洋生物的爭奪戰爭,漁業政策的因應和調整有其必要。

限額捕撈走出活路

事實上,北太平洋漁業組織已陸續展開「秋刀魚養護管理措施」,2019年通過秋刀魚捕撈量限制,黃文彬指出,2020年北太平洋的秋刀魚總捕獲量訂為55.625萬公噸,其中,公海水域的總容許漁獲量為33萬公噸,而且各會員國不得超過2018年回報的捕獲量,因此今年台灣的秋刀魚捕撈上限為18萬466公噸,中國為9萬365公噸。

「新規範上路后,可以降低人為因素對秋刀魚資源量的影響。」李明安樂見秋刀魚新規出台。不過,黃文彬認為,目前的捕撈量上限是根據2018年的捕獲數字,這一年各國漁船都抓得不錯,等於是一個高標準,而各國能否遵守配合規定,恐怕又是另一個難題。

當氣候變遷和漁業戰爭節節進逼,秋刀魚不得不亮劍,這一場海洋生態危機能否解套?雷祖綱語重心長說,「永續經營是終極的目標,這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

撰稿:麥小田 責編:許書婷

來源:RFA,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周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