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歷史故事:李雄虛心建成國,張淳借路通建康

2017年02月21日 17:22 PDF版 分享轉發

作者: 程實 來源:正見網

紀元304年,當劉淵在今天的山西建立漢國,稱王幾個月後,巴氐族首領李雄(李雄在紀元304年建立成國,到347年,亡于東晉。當時屬於「十六國」時期),在西蜀自稱王,改年號為「建興」,廢除晉朝的法制,制定了七章約法,歷史上稱作「成國」。這是「五胡十六國」中的第二個國家。

說到李雄,他的家族,有一段傳說。

相傳遠在秦、漢以前,在今天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境內,有個鍾離山,矗立在清江岸邊。山頂有兩個大石洞,一個叫赤穴,一個叫黑穴。

赤穴里住的頭人叫巴務相,黑穴里住有四姓人,都是原始初民。他們通過比劍和射箭,來決勝負,得勝的就當首領。最後巴務相勝利了,成為部落的統治者,稱作「廩君」:意思是「糧食和生活用品的分配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廩君的一支後裔,從巴郡遷到漢中,再轉到略陽。到了大首領李特一代,遭受災荒,他們順著嘉陵江河谷,慢慢地移到了成都附近。經過多年艱苦奮鬥,安下身來。根據現代學者的考察,廩君的後代巴人,就是今天土家族人的遠祖。可見,李特雖然在略陽地方和氐族人相處很久,被後人稱作「巴氐」,實際上追究起來,倒還是土家族的另一支遠祖呢。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李雄是李特的第三個兒子。他趁中原「八王之亂」的時機,建立成國。後來又改稱,國號「大成」,把漢中的百姓遷到蜀中,形成封閉性很強的國家,儼然和東方的晉朝、北方的漢國,鼎足三立。

李雄初到蜀中,資財用度不夠,部屬有人貢獻金銀,馬上就能陞官。尚書令楊褒諫阻道:「陛下設置官爵,是要爭取天下的英雄豪傑,怎麼可以用來換取金銀財物呢?」李雄接受這個建議,把以前因錢財封的官爵,都撤掉了。

李雄在西蜀當皇帝,做了很多好事:恢復生產,尊重人才,興辦學校,設立史官,政治和刑法都很寬大,很少發生冤獄。賦稅也很輕,沒有什麼勞役服務,百姓過得豐衣足食。比起東方的晉朝來,安定平和多了。

有一年,巴郡官吏緊急報告說:晉兵有進攻我國的跡象。李雄聽了,卻格外高興:「我一向擔心,晉朝的皇帝懦弱無能,只會受人欺侮。沒想到還能出兵進攻別人,可見並不昏庸糊塗,真是令我興奮!」像李雄這樣如此關心中原王朝命運的廣闊胸懷,在歷史上也是少見的。

又有一年,涼州(今甘肅西部)守官張駿,想派人和建康的琅邪王司馬睿聯繫。當時漢國的劉曜佔住長安,東西方交通道路隔斷了,沒法通行。張駿就和李雄商量,是否能讓涼州的使者,從成國通過,轉道去建康。李雄不答應。

張駿派出使者張淳,到成都來,代表涼州向李雄稱臣,要求借路。李雄口裡答應了,心裏卻打算在東峽(今長江三峽)一帶把張淳殺掉。這件事讓蜀中的橋贊知道了,他是張淳的朋友,暗中通知了他。

張淳當即求見李雄,提出責問:「我們的主公叫我穿過荒山野嶺,萬里迢迢,去建康報告西方的情況,是表示做臣子的敬意;要求陛下給予方便,是相信陛下寬宏大度,能夠成人之美。陛下如果要殺我,應當公開宣布,說我涼州人沒有忘記晉朝的恩德,向琅邪王溝通消息;幸虧我們成國的君主英明,大臣機警,才把張淳發現,斬首示眾。這樣,貴國的好聲譽才會傳播天下,百姓也就讚揚陛下了。若是把我偷偷地丟到江里,不是要埋沒大王的威名么?又怎能顯示貴國的榜樣力量呢?」

李雄聽罷,佯裝驚訝:「哪裡有這種事呢?你也太多心了。」

司隸校尉景騫,勸李雄把張淳留住:「這是涼州的第一流人才,真正的壯士,不能放走了。」李雄便讓他試探張淳的口氣。

景騫把張淳請到旅館,關心地挽留:「先生體格肥胖,天氣又熱,行動不便,還是暫時住下,派個隨從先去建康看看,秋涼以後再走吧?」

張淳很鄭重地辭謝道:「我們的主公看到皇室遭難,百姓受苦,自己沒法拯救,心裡不安,才叫我專程去京師,表明擁戴國家的態度,請示今後的行動方向。事體重大,不是一般的屬員能夠完成的。不然,我就不必來了。刀山火海,我也要去。天氣的寒熱,算得什麼!」

景騫知道沒法阻止,報告了李雄,李雄特意接見了這位硬骨頭使者。李雄問他:「你們的主公是當今最出色的人物,佔據險要地勢,軍隊也很強盛,何不自己稱皇帝,也高興高興?」

張淳鄭重地答道:「我們主公從先祖以來,世代忠誠,只因國恥沒有洗雪,日夜不安,哪裡有什麼值得高興呢?」

李雄聽了,感到慚愧:我家祖父幾代,也是晉朝的臣子,適逢天下大亂,帶領六郡的百姓逃到蜀中避難,推為盟主,才造成今天的局面。琅邪王如果能振興國家,我也會帶領軍隊輔佐他的。

張淳加深了對李雄的理解,最後帶著成國的禮物和情意,順著大江,到達建康,完成了西涼州的囑託,在中原混亂的局勢中,建立了東西方的聯繫。

李雄也遵守了自己的諾言:在他統治蜀中的年頭,沒有向晉朝出兵挑釁,兩邊相安無事。

當時的人,道義水平普遍地高,國與國之間,互相也講正義。所以出現了上述的事體。

(事據《資治通鑒》)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