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看日本經濟之父 如何解讀儒典《論語》(七)

2018年09月17日 17:08 PDF版 分享轉發

文:劉如 來源:正見網

以兩句話總結和指導有子和曾子后,弟子子夏接著說了一句話,得出對學問的本質上的理解,等於替代孔子講明學問的基本概念。看完這句話,人們必然恍然大悟,何為孔子指的真正的學問。

子夏原話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段話除了「賢賢易色」,估計剩下的全能看懂。我們先不理會那句「賢賢易色」,只看後邊的話,說的大意就是:侍奉父母,能盡心儘力;侍奉君王,能全身心地付出,也就是一心一意地忠誠地為君王治理國家,出謀劃策;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說出的約定,一定兌現。如果能做到這些,那麼,即使未曾讀書,我子夏一定要稱讚此人是個有學問的人了。

那麼賢賢易色,又是何意呢?我們不必急於解讀。任何的文章,都會有一個文脈,聯繫上下文,會認識得比較合理,也就不覺得太難了。那麼我們一起先看看子夏對學問的理解,他為何會有這樣的結論,他理解得到底對不對。真的只要能做到在家孝悌,在外忠信,沒有上過學,讀過書,也是有學問的人了嗎?學問真的如此簡單?

讓我們把前邊學過的七段,孔子與弟子們的對答內容,簡單地理清它們的來龍去脈。

》開篇頭七段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第一段是核心

以上這師徒四人的對答,如同今天的學術討論,非常自由,弟子們各抒己見。

很顯然,這些對答,是以孔子的三句話作為開頭的。我們說過,《論語》是後世弟子們將孔子與其弟子們的言行記錄下來而成的書籍。若非真正理解了孔子的教導,根本無法整理,也就是說,不僅要整理孔子的思想,保持原話的狀態和真意,其內容還必定非常嚴謹有序。也就是文脈清晰。絕不可能是隨意拼湊而成的。

《論語》以孔子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開頭,並以「學而第一」定為篇名,並非像人們認識的,簡單地取頭兩個字。而是因為,孔子一生在推行的君子修養,教育就是為了品德的教育,阻止人性的墮落,維護人的善念。弟子們非常清楚孔子一生就在講仁德,講君子的為人,所以他們認為,這三句話,是孔子教導弟子們為何要學習的思想核心,開宗明義講出讀書做學問的本質和重要性。

也就是說,開篇就在勸人,我們要學習如何做人的學問,並在日常實踐中真正做到,這就是讀書做學問的目的,為的是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有修養的仁德君子。所以不停地學習實踐 ,就會不停地升華自己的修養與見識,有道者必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前來與你相會切磋,人生必然快意,當然即使碰到別人,與你意見不同,無法理解你,也能尊重對方,不加責備和憤恨,那不就是一個有仁德的君子了嗎?讀書的目的不就是這個嗎?哪裡有半點求取功名利祿的東西呢?

這三句孔子的話,道明了學習的方法、作用和目的,要學習做人的正理(學問的內容),然後實踐(此為方法),然後獲得修養和快樂,贏得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生不會寂寞孤單,並有了人生目標和方向,對不如意的事,不能理解你的人,也能有寬容博大的胸懷,一笑了之,不加責備怨恨,這就是做學問的目的和作用。接著,三個弟子展開討論,孔子從中解答指導,最後子夏點明學問的真意。

第二段以孝悌論仁德

學習是為了明理,明白做人的仁德之理,成為君子。這永遠都是孔子教育的核心。弟子們當然早已熟知。只不過在《論語》,因為保持原話,沒能直接說孔子一直在教弟子如何做到仁德。但是看完弟子的反應就明白了。

估計某一天,幾位弟子正在聽孔子的教導,聽完孔子這三句話后,有子馬上發表見解,彙報自己對實踐君子仁德的領悟。認為在家能做到孝悌,是君子為仁之本,為什麼呢?因為,能做到孝悌的人,必能尊敬長者,懂得關懷他人,勤懇為他人付出,態度謙恭不傲慢,不太可能犯上作亂,社會必然安定。

這就是第二段的大意。只不過,有子把論述孝悌是君子為仁之本的結論放在最後,把不好犯上作亂的原因,是孝悌的作用,放在前邊罷了。我們看到,有子的回答,核心就是對學習仁德的理解,認為孔子既然講到學而時習之,那就是學習仁德,那麼自己就是這樣理解的,孝悌首先要做到,這是成為仁德君子的最根本的途徑。

所以第三段孔子接著弟子的話,肯定了他,並從反面告訴弟子,巧言令色的人,只會為了達到自己的私利而用心,必然會說各種好聽的話,看似和顏悅色,實乃諂媚之舉,很少有仁德的。核心還是講仁。

第四、五、六段還是仁德

第四段輪到曾子發表對仁德的理解,他重點講了對君對朋友,也就是對社會,對工作和朋友如何實踐仁德的理解。有子從家庭出發,曾子則從社會論述。講了忠信之道。

孔子深知曾子講的忠,主要針對輔佐君王,要全身心為國家太平而工作,出謀劃策盡心儘力,一片赤誠。所以,第五段,孔子馬上指導他如何治理千乘大國:要敬業守信,節省用度,仁愛百姓,珍惜民力,謹慎做事,不誤農事地使用民力。也就是說,治國也要講仁德,忠誠于自己的事業,言出必行,一心為國,珍愛百姓,就是仁德的具體表現。核心還是講仁德。

所以,接著孔子把有子的孝悌與曾子的忠信合在一起,講了第六段的話,啟發兩者缺一不可,對家對社會都是重要的都要講君子的仁德,這才完整。並強調行,也就是親歷親為的實踐的重要,不要停留在口頭上,自己真的做到仁德才是第一位的。行有餘力,才去學文。

最後一段得出學問的真義

所以到了子夏,他才直接點題,只要能做到有子的孝悌父母和曾子的忠君、交友守信,那麼即使未曾讀過書,那他也已經是個有學問的人了。也就是已經是個有修養的君子了。達到了孔子讓人學習的目的了。

可見,學問就是如何成為君子、成為有仁德的人的正理。是做好人的學問。只要你明白何為仁德,並加以實踐,不管你的這些道理從哪裡得來,是否有老師教導,你都是有學問的人了。子夏幫助大家明白了讀書做學問的目標和本質。

這七段師生的對答,從不同角度緊扣一個仁字並注重實踐,也就是緊扣孔子的「學而時習之」那三句話,核心集中,論點清晰,點出儒學的根本,學問的根本。估計何為賢賢易色,大家已經得出答案,下一期我們回到澀澤榮一對子夏這句話的解讀時,再來詳解。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金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