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帝王學《貞觀政要》筆談(十一)

2018年11月16日 15:39 PDF版 分享轉發

文:劉如
來源:正見網

提到德,今天的人以為古人只是在宣揚漂亮的大道理,完全意識不到,要想成為人中的智者,分分秒秒都要記住這個德字,才能站在高處,擁有慧眼。否則,必會陷入教條和迂腐的境地,也就是犯下走極端的窮途和絕境。離開德字講人倫,講,講智慧,講法律,教育和藝術都會走極端,必然陷入窮途末路的地步。這就是《》開筆第一句,就直奔主題,以唐太宗的「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展開君臣討論,定下整本書以德為宗旨的原因。

其目的是教導後世的從政者,為政治國(包括齊家)莫忘德是核心要領。不管將來涉及到什麼樣的具體的政事,這條宗旨都會成為最為名正言順的綱要,無論事情多麼複雜,都能讓人理出頭緒,不會走向教條和極端,使自己陷入複雜混亂的政事和人事或者各種學派學說當中難以解脫,不知決斷。失去方向。

《資治通鑒》的教訓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其實提起帝王教科書,還有一本大家比較熟悉的宋代所寫的《資治通鑒》,這個書名就意味著,是可以資助治理國家,給出從政者一個通用借鑒的意思。裡頭的資料非常豐富,與其它史書不同,其選材集中於宋代之前歷朝歷代各種正反面關係到治亂興亡的典型事件。事件不在大小,為的是分析治國的經驗和教訓,所以可以說是治國案例的大匯總,十分具有參考價值。

不過此書,現代人比較容易抓不到要領。因為他開篇論君臣之禮,論朝綱的倫常次序,這樣的論點,必須是具備了儒生基本的仁德教導,懂得自己接受教育,是為了明白做人的仁義之道,為了成為一個有德行的,善良的人,然後立志報效國家,也就是有了這些基本的做人的宗旨教育,懂得為人重德的宗旨,才能理解司馬光為何這樣重視君臣朝綱。開篇論禮論朝綱,這樣的寫法,對於完全脫離儒學四書五經教育的後世學者是很難理解的,以至於很可能成為被中共批判成所謂維護封建禮教的原因。

其實禮教本身沒有貶義,如今封建禮教的貶義,也不過是中共為了斷絕中國人與祖先的聯繫,為了達到讓中國人自動貶低、嘲諷自己的文化,自覺遠離所有古代經典,看不到真相的目的而有意進行的惡毒歪曲。將古代的儒生和官員,通過文人小說,影視劇作,統統刻畫成迂腐、固執可笑的、一味只知維護禮法、教條做人的愚者。這種陰毒的手段,導致我們中國人自己遠離祖先,看不到祖先偉大的智慧,看不到禮儀之邦的美好了。以至於今天,我們很多人一旦來到日本,才會驚嘆和羡慕日本人居然如此彬彬有禮。那些原本都是中國傳過去的。

其實以禮教導百姓,就是禮教了,讓人都待人以禮,本身根本沒有錯,錯就錯在,中共將儒釋道文化統統批判打倒后,傳統做人的教育便消失了,傳統教育以德為本的宗旨,也就沒有人知道了。一味講禮教,就無法理解了。也可以隨意解釋和歪曲了。

打破謊言  《三字經》足矣

其實要打破這些謊言,非常簡單,只要學過一遍宋代開始就有的學童啟蒙教本《三字經》,而且只要讀了開頭的六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就明白了,儒生正統的教育,都是從明白為何接受教育開始。這六句話,已經道明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人的善良本性,讓這個原本善良的心性,不會因社會的影響而受到蒙蔽。不接受教育,就會偏離本性,遠離天賦的善良。可見,這是古代所有教育的根本宗旨。

而禮教,是維護道德的外在表現和通用的方式,人們需要具備這些基本的人倫禮教,才能在社會順利地成長,才能有個基本的待人的方式。不同國家民族,自然外在禮法不同,但是為了達到善待人的理念,有個基本做法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以,不站在德的宗旨來講禮法,就算作者自己明白根本宗旨是仁德,也會讓後世不了解的人,被邪黨隨意利用進行惡意的解釋和攻擊,因此這一點是要首先闡明的。否則,就會上了仇視傳統的中共的當。

可見無論是寫書,還是做人,也無論從事哪個職業,都必須牢牢記住這個德字。這也就是我為何首先選擇《貞觀政要》來講的原因。不僅唐太宗明白德為宗旨這個道理,整理史書,寫作史書的作者,也是非常清晰,所以唐朝貞觀的千古盛世,絕非偶然,來自君臣明大理。太宗治國就因為抓住了這個德的要領,古聖王治國的要領,才會不斷升華,去繁存精,看問題一下就能看到關鍵要害,決斷也就很快。

司馬光將人分為四等

那麼司馬光知不知道德的重要呢?當然知道,他分析世上有四種人,也就是四個等級,完全以德來劃分:最高的是聖人,有德有才,就是德高才智也高;次一等的是賢人,德高但是才智稍稍遜色;第三種是愚者,既無德也無才,但是雖然無德,因為也無才智,因此無法做出大惡的事情,對社會的危害力不大;最後一等人就是小人,小人的特點是有才無德。

司馬光把有才無德的人看作是最低等的小人,因為他比愚者危害要大,如果用掌握了高明手術的醫生來比喻,他會將「高明的手術之才」,用到「殺人害人」的地方。如果以今天的教育來看,重技術而不重德,我們這些擁有高科技的大學生,該屬於哪一種人呢?日本漢學研究者「加地伸行」就曾說過,現代的教育,就如同批量生產小人。看看今天的拜金主義,看看今天的冷漠的人心,變異的道德亂象,這個論斷,絕非危言聳聽。

當年,司馬光寫這本史書,是站在受過儒學根本教育的基礎上寫的,那個時候,人們也許不需要講德,都會明白,因此才採用了一上來就講倫常的方式來開筆。所以覺得是遺憾也是教訓。

法律失德必成怪法惡法  

想來很多領域,都是因為不提德了,才導致走偏的,比如法律,離開了德,就會沒有是非善惡,也可以被有權者隨意解釋和制定惡法。(禮教被攻擊,也是中共不告訴你原先禮教以德為本的宗旨,從而可以隨意解釋和歪曲。)原本法律是為了維護人類基本道德,從而維持社會次序而建立的強制措施。什麼是惡法,古人有德,有善惡是非,很容易識破。但是今天的法律,已經脫離道德,有的變成了可以維護不德行為,敗壞人倫和家庭婚姻的怪異法律。人們都糊塗了,沒有原則地脫離道德地以絕對的人權自由為幌子為藉口,維護人的各種變異(比如同性婚姻等)的喜好和行為了。離開德,人類就會陷入窮途末路。

社會亂象,人生迷惘,只有回到德,才能得到根本的治理,不會陷於教條迂腐當中,一個人有了基本的仁德,看問題就會高明,因此帝王素養,有了這個核心,必然會出現明智的決斷。成為明君。因此《貞觀政要》第二段,就開始論及何為明君。

(待續)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小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