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張御史寬厚待民 官運鴻達(數文)

2019年03月11日 15:48 PDF版 分享轉發

文:陳必謙整理
來源:正見網

一、董吉救民,護顧百姓,奇事頻生

于潛地區的董吉,他們家三代信奉佛法,到董吉時,尤其精進,經常齋戒誦《首楞嚴經》。村中人有病,就請董吉誦經,病即全愈。所救的人很多。同縣的何晃,也信奉佛法,但染上山毒,病得很重。何晃的哥哥驚惶地馳請董吉。董、何二家,相距六七十里,中間又隔著大溪,五月中旬暴雨,何晃的哥哥剛渡溪時,大水還未下來。董吉與他相約在午飯後趕到,董吉及至前往,山水暴漲,無法涉溪。董吉不會游泳,徘徊嘆息了很久。

但董吉這人,很講信用,一定要按期趕到,便生慈悲之心,發誓道:「我救人很緊迫,不顧及自身性命,望如來大士,明鑒、成全我的誠心!」便脫下衣服,包裹起經卷,頂到頭上,徑直下水。估摸水的深淺,本應沒到董吉的脖子,及至渡起來,才到他的膝蓋而已。不久便到了何晃家,但在此時,才發現裝著經卷的包裹,丟了!他又悲、又恨。拜禮三次懺悔,流著眼淚,責備自己!

可是,正在一俯一仰之間,發現那包裹,就在何家的高座上。董吉悲喜交集,取過來看,騰騰地還有些濕氣,但打開包裹著的經卷,卻是乾燥如故。消息傳開,於是村中人,立刻全都驚喜無比,全都信奉佛法了!

董吉家的西北方,有一座山,又高又險,其中多有妖魅,長期擾害居民。董吉憑藉自己的誦經齋戒之力,想降伏妖魅。他在山邊,伐去林木,開闢了四五畝地,構造小屋,安設高座。董吉在那裡專誦《首楞嚴經》一百余日,那裡靜悄悄地,再也沒出現妖魅,當地的百姓,不再受到禍害了。

後來,突然來了幾個人,與董吉談了很久。董吉心想:他們不是于潛人,深山窮谷,他們是幹什麼來的?疑心是鬼怪,便對他們說:「諸君莫非是這裏的鬼物吧?」那些人誠懇的答道:「是的。我們聽說您品德清高,所以來探望,並且請求一件事,想必會允從的。我們世代佔有此山,出遊居住都託身於此。您既然住在這裏了,我們怕冒犯您,心中常懷不安。如今想和您劃一個分界,當砍樹作為標記。」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董吉說;「我貪愛此處寂靜,讀誦經典,與諸位不相干犯。正想有個界限,希望諸君幫忙。」

眾鬼答道:「我們還要靠您幫忙,不會侵犯您的。」說罷就離開了。過了一夜,他所開闢那塊地的四周,樹都枯死了,好像被火燒過一般。眾鬼們再沒有來這裏干攏董吉和百姓。董吉也不去侵凌他們。雙方相安無事。

二、張御史寬厚待民,不嫌貧欺窮,得鬼使相助,官運鴻達

張御史,在唐玄宗天寶年間,擔任御史判官,奉使命到淮南審理案件。將渡淮河,有個穿黃衫的人,從後面跑到渡口,說有急事。張御史便停住渡船,等待那人登上渡船,那人便說:「我是想搭這船渡過淮河。」駕船的人,氣得要揍他,嘴裏還訓斥著:「你為什麼想渡河卻耽誤我們的判官?」大家要打他。張御史說:「不要打他!」轉過身來,卻責備自己的隨從說:「載一個百姓渡淮河,又有什麼麻煩呢?」他還親自把自己的飯食,分給那人吃,那人飽餐一頓,十分感激。

既已渡過淮河,那人與張御史,分路而行。須臾,張御史來至下一個驛站,那人已在他駐的門口,等著他了。張御史以為他一定有什麼要求,心裏開始有點討厭他,便對他說:「我剛才已經捎你渡過淮河,為什麼你又來了?趕快離開吧。」那人道:「我其實不是生人,想與判官談件事—-不是能讓左右人知道的!」張御史便屏去左右。

那人道:「我奉命要到這裏來拘捕您,您理應在今天淹死在淮河中!剛才蒙您善待我,賜我飯,這固應不忘。既已蒙厚恩,只可寬限您多活一天。」

張御史請求回至家中,做些遺囑。鬼使道:「一日之外,我是不能自己做主的。我雖為鬼使,但在冥間的職位,只不過與人間的地保相類似而已。」張御史想請他救援。鬼使道:「人鬼異路,不便太接近,恐怕您是難於脫免的。」張御史向他下拜,懇求!

鬼使道:「如果您能在這一日之內,專誦千卷《續命經》,也許會的。」說罷出門而去,到了大門,又返回來,對張御史說:「你知道《續命經》么?」張御史毫無所知。鬼使道:「就是人間的《》。」張御史說:「今日已晚,怎麼能專誦千卷經呢?」鬼使道:「只要是人誦即可。」張御史便大呼,請驛站中其他百姓數十人,共同專誦,到次日晚, 千遍即己念完。鬼使又來了,說:「你已獲免死了,但還須要到地府去一趟。」眾人都看見黃衫人與張御史相隨出門去了。

張御史既見閻王,具言誦足千遍《續命經》,請求延長壽命。閻王取來冥簿檢閱,果然數目相符,便合掌道:「既然如此,你還應得十年陽壽。」便放他生還。

回至門前,追捕他的鬼使說:「我因為追捕您,遲誤了時間,今已被責打,希望您給些錢。」便袒露出身體,讓張御史看受傷處。張御史道;「我是個窮官,並且在旅途中,這麼多錢,恐怕難以籌辦。」鬼使說:「我只要二百貫!」張御史說:「如果是紙錢,我可以給您五百貫。」鬼使說:「謝謝您的厚意。但我的德命,一向很薄。哪能接受您那麼多錢?二百貫正好。」

張御史說:「現在,我也是個鬼魂,夜裡回到旅舍,也不易籌措。」鬼使道:「您只須心裏想:讓你妻子還我錢,我自會得到的。」張御史便心中切念。鬼使說:「我就去收領了。」須臾他又返回,說:「您夫人想給錢,但老太太不肯。」又讓張御史心念:老太太快給錢!須臾,鬼使來說:「我已得到錢了。」張御史便昏然如落深坑,—因此便復活了。

他請假回到家中,細說其事。他妻子說:「那天夜裡,我夢見你死了。要求二百貫紙錢。我想到市上去買、做,老娘偏說:『夢中事,何足信。』這天夜裡,老娘又做了同樣的夢,她才給了錢。」

張御史又活了十年,並且官運鴻達。他回顧此事時,感嘆道:「幸虧我平生寬厚待民,不嫌貧欺窮,才能得鬼使相助。否則便早就被淹死在淮河了!」

三、李昕念佛咒,妹妹死而復活

唐代李昕,善於持誦《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有人為瘧鬼所纏,李昕便前往,誦咒以治之。瘧鬼現形,對那人說:「我本想狠狠地困辱你,因為懼避李十四郎,不敢再來了。」十四郎即李昕。李昕家在東郡,旅居於河南。

他妹妹染病而死,數日後復甦,她活過來,說道:「開始,我被數人領入墳墓之間,還有數十人,欲相凌辱。其中一人忽然說:『這是李十四郎的妹妹,你們想幹什麼?如今李十四郎已經返回,不久就要到家。他是個善人,如果聽說我們捉來他妹子。必然用神咒折磨我們,不如早把她送回去。』便把我送了回來。」

這女子活了以後,李昕也到了家中。

四、牛騰年輕奉佛,多得奇佑!   

牛騰,字恩遠,唐朝散大夫、郟城令。他丟棄了官職,以遂所好,精心佛教,終身不改此志。他常仰慕「五柳先生」之號,所以自稱「布衣公子」。他就是侍中、中書令、河東侯裴炎的外甥,年未二十,以明經擢進士第,再選為右衛騎曹參軍。公子(牛騰)沉默寡言,自年輕時,就顯露出超群的節操。河東侯裴炎,對他的賢才很是器重,朝廷政事都徵詢他的見解。公子以清儉自守,德業過人,著名詩人王勃等四傑,都出自他的門下。

他到壯年時,裴炎為所殺害,他也被貶謫為牂牁郡建安丞。將赴任時,中丞崔察(奸佞)正有權勢,被貶離朝的官員,都要向他辭行,平時與他有嫌隙的,他就扣留,誅殺的人很多。當時武則天正信用酷吏,而崔察本與裴炎合不來,便藉機陷害。公子將見崔察。必須得去,但又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忽然在街上遇見一人,身形很偉岸,穿著很華貴的黃衣服,問公子道:「你想去拜訪中丞,莫非怕死嗎?」公子驚道:「是的。」那人又說:「你有犀角刀子嗎?」公子道:「有。」那人說:「你有刀子很好。我教給你一套神咒,見到中丞時,只須俯伏掐訣,而密誦咒語七遍,一定會見到什麼,就可以無患了。咒語是:「吉中告,迦戍律,提中有律:院阿婆迦呵。」公子俯身而誦,既已背熟,再仰視那異人,已經不見了。他大為驚異,便去見崔察。同去求見的有三十餘人,公子排在第二十名。前十九人,各呼名走過,平素有嫌隙的,崔察就扣留,處以絞斬,已將佔一半人了。輪到公子了,他依言誦咒。好一會兒聽不見崔察說話,公子抬頭一看,只見一神人,身高丈余,儀錶非凡,自西階走出,直到崔察面前,右手拉他的肩,左手扭他的腦袋,把他的臉扭到背後。可是其他諸人,只見到崔察低頭不語,手裡簽署文件而已。公子於是得以脫免,及至走到影壁再回頭看,神人已經放下崔察,而不見了。

公子抵達牂牁,平時便誠信佛法,此時愈加篤敬,雖然他已結婚入仕,但和守戒的僧人一般,口不妄談,目不妄視,言無虛偽,行無偏頗。因此,蠻夷各族,漸漸接受他的教化。而他在牂牁廣泛傳布佛教,經常召致郡中地方長官,置道場數處。過了三年,庄州蠻夷造反,轉入牂牁;牂牁郡人,叛殺長官而響應。建安縣的豪酋,也起兵呼應,他們劫持公子,命他坐于樹下,準備加以殺戮。忽然有一夷人,持刀斬掉看守人的頭,罵道:「縣丞(牛騰)那麼仁惠,你們怎麼忍心殺害他!」便把公子放在籠中,命有力氣的人背上逃走。於是公子得以脫身。事情完結之後,郡中把情況上報,詔書恢復公子官職,允許他北歸。後來他擔任過幾個縣的縣令,都是計日接受俸祿,其清廉無以復加,也是他的天性。後來他丟棄官職,專心於佛典,有很多感應的神奇事。

五、長沙人吃龜生瘡 

唐代,一長沙人姓吳,是征討蠻夷軍隊中的一名小卒。他平生以捕獵釣魚為業。曾經捕獲一隻大龜,做成羹吃了,於是遍體生瘡,全都潰爛,痛苦叫號,一會兒也忍受不住,眉須指甲足指都脫落。將死之前,他行乞于安南的街市中。有個和尚,見了很是憐憫他,對他說:「你可回心轉意,誦念《大悲真言》。我可以口授。你如精進,必得善報。」

這小卒按他的話背熟,一心念誦。後來他的瘡漸漸平復,手足指甲也長了出來,以至完全痊癒。他便削髮為僧,法名智益,在伏波將軍舊居的宅基上,建立精舍。泉州開元寺的住持,通慧大師楚彤,與他相識,他常說起這段經歷,勸人莫吃龜。

(以上均據宋代李昉《太平廣記》)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藍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