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評論、關注點贊

  • Facebook Icon臉書專頁
  • telegram Icon翻牆交流電報群
  • telegram Icon電報頻道
  • RSS訂閱禁聞RSS/FEED訂閱

讀了你會切膚悲涼

2017年01月23日 4:12 PDF版 分享轉發

本文所描繪的,是中國撤離的全景圖。你們將看到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與外資有關的全行業數據。在這些數據中,你們或許能夠感受到一股切膚的悲涼,然後嘗試改變。而改變,才能帶來希望。

首先,是各位小清新市民最關注的投資領域的數據。2014年是外資投資開發的峰值年,總額為639億。然而從2015年開始,外資就從地產開發領域迅速撤離,當年度地產開發領域利用外資總額僅297億。這不算完,2016年1-11月累計,外資進入地產開發領域的金額僅僅只剩下132億,預計2016年全年的數據也只不過是140億上下。僅僅兩年時間,地產開發領域的外資使用規模,就從639億,劇烈下降到140億,降幅高達78%!這意味著2016年一二線城市的地王潮,基本上就是中國人在自嗨,外資避之唯恐不及。而地價泡沫爆滅的結果,也將由完全由中國人自己承受。

而整個固定資產投資領域,使用外資的峰值年份發生在2011年,當年度的數據為5087億人民幣,此後就迅速下降。2013年降到4304億,2015年下降到2854億,2016年11月的數據為2078億,預計2016全年外資投入固定資產領域的資金規模也就是2270億左右,較2011年的峰值年份,足足下降了55%。無恆產者無恆心。外資在數據上已經失去了在國內購置固定資產的興趣,甚至連商品房地產的泡沫盛宴都不願意參与了,當然更加不願意投入資源在廠房改造、機器設備升級之上。

所以接下來,我們來看外資工業企業的經營數據。考慮到2016年的數據僅公布到11月份,為方便對比,其餘各年的數據同樣取11月份數據,這種數據對比結果與全年數據對比也沒什麼差別。2013年11月,中國的外資(含港澳台)工業企業總數為5.72萬個(這是外資企業家數最多的年份),銷售收入21.80萬億人民幣,其中6.47萬億的收入來自於出口。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到2016年11月,外資企業家數只剩下5.18萬家,較2013年減少9.4%;銷售收入22.76萬億,看起來與2013年基本持平,然而出口規模下降到了5.44萬億,較2013年足足下降了15.9%。最麻煩的是,外資企業的“應收賬款”(也就是貨賣出去了,錢沒收回來)一直在持續上升。2013年11月外資企業的應收賬款3.33萬億,與總銷售收入的比值為15.3%,到了2016年11月,應收賬款額增加到4.05萬億,與總銷售收入的比值上升到了17.8%,這算是中國加入世貿之後的最高值。這些應收賬款有多少會最終變成壞賬,這是誰都說不清楚的事。

然後,再讓我們回歸到中國使用外資的數據上。如上圖所示,從2011年到2016年,國內實際使用外資的規模一直維持在1100億左右的規模上,這意味著外資從2011年開始,已經不再擴大對中國的投資規模,此後各年也就是勉強維持而已。然而另一方面,中國打著對外直接投資旗號的資金規模正在迅速放大。這部分的資金的背後,也就是外資在出逃,實業在撤離罷了。2011年只不過600億美元,到2016年11月已經放大到了1617億美元,較國內實際使用外資的規模高出了足足479億美元。這也是在利用外資方面,中國第一次出現負值!投入到國外的資金規模,首次超出國內的用資規模!對於一個像我們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對於我們這種還有上億人口處於貧困線之下,亟待從貧瘠的農村轉移到城市的生產流水線的國家來說,這種情況簡直是匪夷所思!

中國,貧窮的中國,發展中的中國,憑什麼向外投資?憑什麼向外轉移工作崗位?我們哪來的底氣?我們到底打算怎麼應對窮人的饑寒,怎麼緩解失業貧民的痛苦?

宏觀數據說完了,再來說重大個案。

首先是金融領域。到現在這一刻,外資已經基本上算是撤離了中國各大上市。2009年瑞銀和蘇格蘭皇家銀行退出中行,2013年高盛退出工行,美銀退出建行,都曾引起輿論大嘩。然而到2015年德意志銀行退出華夏銀行,2016年花旗銀行撤出廣發銀行,淡馬錫減持建行,已經是無聲無息,甚至都不太有人知道。渣打和花旗這兩個深度介入了中國金融改革全過程的外資銀行,則在全面收縮在華業務。曾經我們試圖依靠引入外資來打造一個金融帝國,然而到現在這一刻,我們固然還做著金融強國之夢,然而外資早已棄我們而去。

工業生產領域,幾乎所有的知名外資服裝品牌和運動品牌均已關停國內的直屬工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阿迪達斯、耐克和優衣庫。然而不僅是直屬工廠,代工企業同樣在加速撤離中國。譬如在香港上市的裕元集團,年銷售收入超過550億人民幣,其代工的品牌包括阿里達斯、耐克等主要運動品牌。2009年裕元集團在中國大陸的生產線佔全球生產線的接近一半,但到2015年,中國大陸生產量佔比僅剩25%,而在的生產量佔比則高達42%,在印尼的生產線佔比為32%,均超過中國。本土代工企業同樣在加速遷移,東莞規模最大的本土鞋業代工企業,綠洲鞋業,最高峰時期工人約3萬人,現在壓縮到不足1萬人,並已將主要生產線搬到了越南。深圳最大的鞋業代工企業賜昌鞋業,原先有4萬名工人,現在不足5千人,而目前賜昌鞋業在越南工廠的員工已超過5萬人。

越南手機廠

電子信息產品的生產領域,中國2016年還是世界第一大國,然而三星和富士康均已宣布了工廠遷徙計劃,三星肯定是要搬往東南亞,而富士康甚至是要搬到美國去的。如果這倆也撤離的話,那中國也剩不下什麼了。就在今年的1月10日,2004年就進入中國的全球硬碟生產巨頭希捷科技宣布關閉蘇州工廠,並將產能整體遷移到了泰國。目前希捷在國內也還有個無錫工廠,從現在各方的強硬表態來看,估計離關停也不遠了。此外,關於希捷這事必須要說的是,希捷將新的硬碟生產線基本上都放在了泰國工廠,國內的蘇州和無錫工廠的生產線就沒改造升級過,所以現在就算全面關停,希捷也沒啥可心痛的,算是企業運營中的一次正常換血,淘汰落後產能而已。然而,對於這兩個工廠的5千員工來說,就意味著失業,或許已經根本沒有了從頭再來的機會。

消費領域,樂購這類外資零售商退出中國都算不上新聞,離奇的是,均已全面退出中國業務。目前國內的肯德基和麥當勞門店,都只不過是特許經營,說白了就是內資企業向麥肯付一筆品牌使用費罷了。我們必須知道的是:肯德基1987年進入中國市場,麥當勞1990年進入中國市場,都曾經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標誌性事件!現在它們的退出,同樣也應該算是標誌性事件,只是這標誌背後的含義,比較耐人尋味罷了

我用這樣一組數據來結束這篇文字:

2013年,在外資(含港澳台)企業就業的人數達到峰值的2963萬人。然而到2015年,外資企業就業人數已經下降到2790萬,降幅5.8%。這意味著有173萬原本還算得上體面的職業人在2015年已經失業。在中國經濟持續下行就業持續萎縮的今天,這些人很難再找到一個體面的工作。

2016年的數據現在還沒有公布,我相信也好看不到哪裡去,或許,又多了以百萬計的失業人口,正在街巷中饑寒而又絕望的遊盪。他們抬頭看著你們映在窗上的身影,眼睛里閃爍著的,只能是仇恨的光。然而,無論你們是愛國小粉紅,還是民主小清新,你們只會異口同聲的告訴我:“我問過我親戚我朋友我同事了,他們都要買房買車呢,日子都過得很好呢,絕對沒有人失業呢!”

來源:金融五道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Follow Us 責任編輯:李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