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並不如煙

政治禁書版提供中國大陸政治禁書下載閱讀分享,所有跟中國政治、經濟、人權、民主自由、文革六四等相關的所有政治禁書下載閱讀和分享。
  • Advertisement
本貼由熱心網友分享,或收集於網路,如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如發現其它問題,請點帖子右上角的倒三角圖標舉報該帖。

往事並不如煙

帖子admin » 2011年8月16日

帖子「往事並不如煙」 為您提供《往事並不如煙》 書評介紹, 《往事並不如煙》內容簡介和 《往事並不如煙》html、txt下載閱讀。

媒體報道及被禁獲獎緣由:
報道一:《往事並不如煙》獲獎綜述大紀元11月14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東方報導) 不久前北京獨立中文作家筆會在北京郊區舉行第二屆自由寫作獎頒獎儀式。作家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獲獎。

*在京舉行,官方不提*

儘管參加這項頒獎典禮的人數超過原計劃的一倍多,儘管在北京的著名獨立派知識分子幾乎全部參加了這一盛會,儘管包括路透社記者在內的很多中外媒體記者採訪了這次頒獎典禮,然而,在中國官方控制的媒體上,看不到一絲關於這一新聞事件的報導。

章詒和是誰?《往事並不如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為什麼這本書能夠獲獎?獨立中文作家筆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接下來,我們便為您細說端詳。

秋天,是北京最好的季節。特別是北京郊外的山區,更有霜葉紅於二月花的佳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情趣。中國獨立中文作家筆會第二屆自由寫作獎頒獎儀式就在北京東北部的一個幽靜的山谷舉行。

*62文人躬逢其盛*

據與會作家介紹,山谷里有一處別具藝術特色的小院,名叫「口樓畫家村」。在畫家村的廳堂里,集中了來自全國各地的62位作家和採訪人,這超過了原訂計劃30人的一倍多。

獨立中文作家筆會的主席劉曉波宣布第二屆自由寫作獎授予《往事並不如煙》一書的作者章詒和女士。

*劉曉波:影響海內外華文世界*

劉曉波在接受本台採訪的時候,介紹說:《往事並不如煙》在海內外華文世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香港版本的書名是《最後的貴族》。我最近出差,經過香港機場的時候,看到機場免稅商店裡放在最顯著位置的,就有章詒和的這本《最後的貴族》。儘管這本書在中國大陸遭到禁止,但是在一國兩制的香港,這本書仍然可以公開出版發行。這本書在香港機場里以顯著地位陳列,顯然主打的消費者是路經香港回中國大陸的旅客。

被稱為北大才子的北京著名獨立知識分子余傑在致詞中說:「該書是1940年代以來,漢語世界文學與歷史、記憶與事實之自由表達、追求人性之真的少有的作品之一!」

獨立中文作家筆會主席劉曉波介紹自由寫作獎的評定原則的時候說,這項獎的評定原則,是獨立於官方評價體系之外的,由自由作家認可的評價的體系。這就是它作為寫作自由的守望者的全部意義。

*章詒和動情憶苦*

據與會作家介紹,章詒和女士在會議上發言的時候,特有的冷峻氣質無法熨平內心的激情,說到動情處,淚水在眼中打轉。當她講述自己屢遭暴虐之殘並在風雨之夜埋葬同為囚人的屍體時,會場上不少男子漢低下了頭。章女士也不無冷峻地告誡人們:當我們剛剛從專制製造的人性災難中爬行出來的時候,不幸地又陷入了物慾的專橫之中!

*王力雄演講*

獨立中文作家筆會這次是第二次發獎。第一屆自由寫作獎得主是《黃禍》、《天葬》的作者王力雄先生。王力雄也應邀參加了演講。他用縝密的邏輯論證了政治勢能與大眾環境的關係,提出了前進的「平齊線」與個體安全感的命題。

*廖亦武吹簫誦詩*

獨立中文作家筆會主席劉曉波曾經在六四天安門事件之後,被作為學生運動的黑手關進監獄。劉曉波接受本台採訪的時候說,發獎會上有一個小插曲不能不提。那就是著名網路作家廖亦武先生為會議憑添了一道風景,他吹簫並朗誦兩首特別含義的詩作,令不少人心緒飛逸,更令不少人把壓抑了多年的個人道義情感緩釋出來。

除劉曉波、余傑外,到場的社會知名人士還有包遵信、焦國標、盧躍剛、王怡、余世存、北村等人。

*一度被禁,盜版流行*

《往事並不如煙》的作者是章詒和,她的父親就是被毛澤東稱為「中國第一大右派」的章伯鈞。據報導,這本書在中國大陸一出版后即受矚目,中共中央宣傳部曾一度下令禁止發行,但是盜版本現在仍然在大陸許多書攤可以買到。

章詒和曾向父親章伯鈞承諾把文革前後時代的光榮與恥辱記錄下來,因此寫了《往事並不如煙》這本書。

*獲獎原因*

獨立中文作家筆會理事會和自由寫作委員會均認為,章詒和以三十年的苦難和血淚凝聚而成的文字,賦予了淪為權力和金錢的奴隸的當代漢語寫作以嶄新的質地—— 這種寫作不僅僅是對黑暗時代的控訴,更重要的是申明了對不可摧抑的人性尊嚴的肯定,對破壞這一尊嚴的所有企圖的否定。 (博訊 boxun.com)

*秉承父命寫歷史*

*筆會的頒獎詞指出,如德國作家黑塞所說,「作家是讀取周圍世界之良心狀態的指針和地震儀」,章詒和的作品顯示了當代中國作家中少有的捍衛人的自由、尊嚴和歷史記憶的勇氣。

頒獎詞指出,作為當年「中國第一大右派」章伯鈞的女兒,章詒和與父親一起承擔了歷史的重負。在長達十數年的牢獄生涯中,她曾被迫從事掩埋其他左7d徒屍體的可怕工作。有一次,在風雨交加的荒野中,她幾乎決心撲到死去的難友的墓穴里,以死亡來終結邪惡勢力所給予她的一切凌辱。但她還是堅韌地活了下來,因為她記得父親臨終前的告誡——父親希望女兒成為時代的見證人,父親叮囑女兒把那個時代的光榮與恥辱都記錄下來。

*從兩版本差異看出版自由*

頒獎詞說,二零零四年年初,隨著遭到大量刪節的大陸版本《往事並不如煙》和恢複原貌的香港版本《最後的貴族》的先後出版,章詒和在中國大陸和海外華文世界獲得了普遍的聲譽,而這兩個版本的差異又為後世研究二十一世紀初中國大陸新聞出版自由提供了典型的範例。

頒獎詞說,儘管不久之後,中共宣傳部下令禁止《往事並不如煙》的印刷和發行,但該書早已深入千家萬戶(包括數十萬冊頗具中國特色的盜版書),並成為二零零四年度最受矚目的文化事件之一。

頒獎詞說,章詒和的作品是文學,也是歷史,是記憶。在當代中國,與專制主義抗爭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與官方有意製造的遺忘作鬥爭。章詒和用文字完成了對時間的超越,為讀者展示了毛澤東時代以消滅知識分子為目標的「反右運動」的真相。

頒獎詞說,在她那冷靜而不乏溫情的筆下,那些身處備受屈辱的狀態卻努力保持人格尊嚴的知識分子們獲得了復活。章詒和為我們講述的章伯鈞、羅隆基、儲安平、張伯駒、康同璧、馬連良等舊時人物的故事,讓我們知道在那個黑暗的時代里,我們民族依然擁有那麼一些高貴的靈魂。

* 章詒和:最大災難是剝奪自由*

章詒和在答謝辭中說: 「我從少年而青年,從青年而壯年,從壯年而中年,其間貫穿始終的一件事,是不間斷地寫檢查,寫交代,寫總結,寫彙報。由中年而鬢髮皆斑,才開始了寫作。如今,因寫作而獲獎。也不知是悲還是喜?但無論是喜是悲,我都要感謝國際筆會獨立中文作家筆會授予我2004年度自由寫作獎。 」

章詒和說: 在中國,自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毛澤東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後,作家、藝術家除了成為革命的「螺絲釘」以外,還必須成為「歌手」、「戰士」,連沉默都是不可以的,因為沉默被視為消極對抗、心懷敵意。有人不堪體制的束縛企圖「自我放逐」,其結果是從地球上長期消失或永久消失。前者如蕭軍,後者如王實味。漸漸地,那些很有頭腦和才氣的人,在國家意識形態的強硬統攝下,失去了個人表達的勇氣和社會洞察力。如果有人問:近現代中國最大的災難是什麼?我會回答:是對每個人天性與自由的剝奪。

*走出專制,走入物慾專橫*

章詒和說: 現在的情況大有變化。知識分子的生活好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是,另一種情況隨之出現——很多人對「物」的熱烈追求遠遠超過了對人性之 「深」、對生活之「真」的冷靜探究。神州大地,美不勝收。但是任何一個人只要懷著人道情懷和苦難意識,就很容易發現美景背後的災難與不幸。我們似乎正從一種專制中走出,轉身又走入另一種專橫。

*回憶錄簡況*

節目的最後,我們向聽眾朋友根據我們了解的有關情況簡單地介紹一下這本書。

《往事並不如煙》並非一部完整的回憶錄,作者一共寫了《正在有情無思間》、《兩片落葉,偶爾吹在一起》、《君子之交》、《最後的貴族》、《斯人寂寞》和《一片青山了此身》等6篇片斷式回憶文章,合計20餘萬字。

除父親章伯鈞和母親李健生之外,主要涉及史良、儲安平、張伯駒、潘素、康同璧、羅儀鳳、聶紺弩、羅隆基等8個人。他們都與章伯鈞一家有過密切的交往,並曾關注過章詒和的少年成長過程,章詒和則直接或間接地見證了他們曲折的人生命運。

對於今天的許多年輕讀者來說,這是一個陌生的人群。然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們又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反動人物」。而他們的所謂反動,原因又都來自他們當時不合時宜的自由思想。於是,他們只得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壯,別無選擇地率先承受起了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身心磨難。

*作者苦難歷程*

據作家楊澤文在一篇評論文章中介紹,章詒和自然也逃脫不了血統與家庭成份所帶來的人生劫難:在首先被劃成右派並定為右派大頭目的父親被撤掉交通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中央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光明日報》社長等幾個職務后,大學畢業的章詒和亦不能留京而被分配到四川省川劇團,後來以現行反革命罪被判處有期徒刑20年,以至父親含冤而死時也未能見上最後一面,直至1978年才被釋放回北京。而這時她熟悉而又尊敬的儲安平、羅隆基和康同璧母女都已離世了。有的死後連屍骨都找不到,有的死後骨灰都沒有留下,有的死後連墓碑都刻不了應刻的字。他們有才、有德、有能,個個心比天高,但命又比紙薄。這一切人為的悲涼與凄慘,都深深地印在了章詒和的腦海中。

*過來人有多少有此勇氣?*

作家楊澤文在一篇評論文章中說到了這本書的現實意義。他說, 每當歷史的某些章節有可能變得模糊不清,甚至還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被改寫的時候,我們才感覺到章詒和的寫作充滿了現實意義。顯然,這樣一部書,沒有作者的那個孤單人生和苦難經歷,肯定是寫不出來的。但反過來說,即便有過作者類似的人生際遇者,如今又有幾個人能像章詒和一樣有勇氣寫下充滿沉痛與思考的以史為鑒的真切文字?言下之意,很多作家以進入商海為榮,很少願意充當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了。

報道二:【新唐人熱點互動】歷史風清雲淡「往事並不如煙」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熱點互動節目,我是主持人安娜。不久前,北京獨立作家筆會在北京舉行第二屆自由寫作獎的頒獎儀式,作家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獲獎。那麼,章詒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往事並不如煙》又是一本什麼樣的書?這本書為什麼會獲獎?今天,我們就請特約評論員韋實先生對這本書做一下點評。

安娜:韋實,您好。

韋實:安娜,您好,觀眾朋友大家好。

安娜:韋實,我們知道在這一次的頒獎會上北京著名的獨立派知識份子都到場。另外,有不少的中外媒體也到現場去採訪,但是我們在官方並沒有看到對這則新聞的報導,您能不能向我們觀眾先介紹一下《往事並不如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韋實:《往事並不如煙》既是一本小說,也是一本很真實意義上的回憶錄,章詒和是「中國第一大右派」章伯鈞的女兒,章伯鈞以前是民盟裡邊的領導人,當日辦光明日報的社長,也是開國的時候民主黨派最重要的一個領導者,但是這麼一個人在5幾年的時候被打成右派。

章詒和小的時候有一段比較好的境遇,因為她接觸一些當時民盟裏面或者民盟外邊一些中國的真正的知識份子和一些當時中國的精英。但是很遺憾就68年她因為在日記裡邊寫了一些當時她認為是自由派的想法,她寫了自己真心怎麼想,結果當時相當反社會主義關了20年的牢,到了78年的時候出來,出來之後,先生又去世,她的後半生其實是很凄苦的。

那麼在晚年的時候,她在自己的書里就有寫著,她說她不對這個現實抱任何希望,覺得生存是一個很殘酷的事情,她只是想把這段回憶寫出來,那麼這也是官方所恰恰要避免的一段歷史,比如說反右,和真正對中國人人格和人性的一種摧殘。那麼實際上敢於證實歷史也是整個中文的寫作這麼多年來不多了一本好的作品,我們不講她的文字水平怎麼樣,雖然她寫的是回憶錄,裏面有她自己回憶的成份,可是她對於每個人的事情都是引經據典。

安娜:那麼,這本書大概內容是什麼?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

韋實:大概內容是講她遇到的印象中的八個人,比如說當時辦光明日報的編輯儲安平、康有為的女兒和她的女兒,還有當時大右派稱為是和她的父親章伯鈞同盟的羅隆基,還有「民國四大公子」之一的張伯駒、聶紺駑,基本上是有八個人,但是每個人名我可能記不太起來,但是她把每一個人和她的交往、每個人的人格、每個人她看到的點點滴滴和這個人的人生經歷,寫出來一個回憶性的作品,那麼就是這本書,它是一本八個人不同的故事。

安娜:我們知道這本書在香港的時候它的書名叫:《最後的貴族》,那麼她指的最後的貴族就是指康有為的女兒康同璧母女,您看了這本書之後,對康同璧母女的故事有什麼樣的感想呢?

韋實:我的感想就是,她畢竟是在中國人身上比較少的貴族品格,但是這個品格在當時中國社會環境下是顯得十分蒼白無力。

安娜:您認為什麼是貴族品格呢?

韋實:她自己的書里介紹她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英國人認為自己的孩子要先做人,然後做一個紳士、然後是一個貴族,就是說正直不偏私、勇於承擔責任,而且願意為別人犧牲自己,就是說首先人格上是一個完整的人。這個貴族和我們現在認為的新貴族,就是說燈紅酒綠、暴發戶、有錢和一種生活方式這是一種兩個概念。

而且她們當時很令人感動,這麼一對母女知道是一個大右派在當年是人人和你劃清界線的時候,她們本著一個我與人交往是看中這個人的人品,那麼她們主動的去和章伯鈞一家來往,那麼這是她很感動的地方,但是這樣的人你想她這個也講到了她生活之中你看她們有一個喜歡音樂、喜歡英文、喜歡玫瑰、對生活的欣賞比方說衣著或鞋子,可是這樣在文革之中要親手把自己的玫瑰燙死、要用鋼鋸把自己的高跟鞋鞋跟鋸掉、把自己的優雅生活方式全部犧牲掉,物質是極其的貧乏,到了晚上只能兩、三點鐘抱著小收音機聽古典音樂,他們對時景的態度是逆來順受的忍,是中國人很傳統很寶貴的價值,她並沒有要去改變這個時間,可是後來感慨共產黨連這點空間都不給我留下。

最後康有為的女兒康同璧在晚年的時候曾經給孩子講過說,她為什麼相信一個人的命,就是說先父搞戊戌變法的時候,有十一次就是要死掉了,比如說當時如果晚一天變法或者說晚一天起事就會被抓住,如果在海上清政府的軍艦如果不是沒煤的話也被抓住,如果英國人沒有派出兵艦去保護他也是死,左右是十一次死,當然最後是人命在天,後來她講。講了很深刻就是說你不要看說現在紅太陽怎麼樣,他們一家絕對沒有好下場,你也不看看你爸爸現在境遇不好,你們家的孩子會有一個好的未來,那麼實際上也正是印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這個話卻是從一個留學哈佛,當時康有為在中國的地位也是很明顯的,他受的教育、他接觸的人,那麼到了晚年他有這麼一個感慨,也是很令人深省的事情。

安娜:我們看在這本書里有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名字叫:兩片落葉偶而吹在一起-儲安平與父親的合影,剛才您也提到儲安平是當時光明日報的總編,您能不能介紹一下儲安平這個人物。

韋實:胡適在的時候儲安平是一個比較年輕的人,但是他在四六年以後辦了一份《觀察》,《觀察》是很有現代媒體的味道,他獨立於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他批評國民黨的實政,但是它也不主張共產黨的暴力革命,那麼在章伯鈞接手光明日報以後,他認為儲安平是做編輯好的人選,儲安平本身真正秉持了一個在那個年代他用了一個西方的理念來作為一個媒體,他首先提出來媒體就是監督政府的,他並不是一個黨或者是政府的工具,那麼他起的監督作用正好是他從新聞的本身這個事情是不是要對政府起監督作用?是不是要報導事件公正客觀?而不是跟人民日報走。

那麼當時比如北大提出大字報他們第一時間去採訪,可是這樣一個人就是剛開始反右的時候大鳴大放,當時去整右派實際上給你一個機會讓你主動出籠,那個意思絕不是說我要聽你的意見,而是說要抓住證據以後來搞運動整掉一批人,儲安平很不幸成為這個犧牲者,那麼他在光明日報做了60幾天,後來在文革之中他太太是跟國民黨當年投降的將軍走了,那麼自己處於一個人格上受到其大的污辱,因為他自己的事業已經沒有了,太太跟別人跑掉,而且每天要挨打,最後在66年的時候去世,具體什麼原因也不知道,他的境遇是十分悲慘。

安娜:說到右派,書中還有一個人物叫羅隆基,他在58年的時候被划為反黨、反人民、反社會主義的資產階級、右派份子,那他這個身分比他任何地位、職位、官銜、他的學術職稱都要響亮的多,您怎麼看這個人物呢?

韋實:作者書里講,羅隆基和她的父親章伯鈞上了大英百科全書還是字典,就是因為這個右派。羅隆基這個帽子可比他別的大的多,他是哥大的政治學博士,羅隆基大家不知道的可能就是說他屬於新月派的著名人物,新月派當時有徐志摩、梁實秋、胡適,他和梁實秋、胡適是三桿槍,羅隆基主要是寫政論的,他是哥大的政治學博士,他接受的都是英美很正統的政治學教育。回國之後,開始是任教,到共產黨執政以後,開始做了民主黨派的官,可是問題就是羅隆基的才華也和缺點一樣突出,比方說他有中國式的才華、也有西方式的直言不率,可是這種性格的人在中國往往都是要吃苦頭,因為他什麼都講。

他曾經講過,現在是一個共產主義的小知識份子,在領導一幫資產階級的大知識份子,這指的是毛澤東,那麼講了這個話以後,自然而然他受到各方面的打壓。而這個人曾經天真的跟他父親講,我們應該民主黨派有權利寫憲法,而父親講共產黨的本質還是以半本論語來持天下,這個憲法只是一個擺設。章伯鈞在這個壓力下他屈從了,而羅隆基沒有,他後來的景運從有權有位到最後車也沒有,一個心高氣傲的人到最後命比紙薄。

安娜:在書中還有另外一個人物叫張伯駒,那這個人物他不是一個政治人物,但是他卻和作者一家成為君子之交,這是怎麼回事呢?

韋實:當時張伯駒也算是一個行政的人,他從政以後當時所有的東西都沒有了,家裡只能看參考消息,他也就抑鬱在家,當時他有個女兒也是受這個波及,因為父親是這麼大的右派,她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在學校正常的社會關係,那麼在家裡什麼事也不幹,父親覺得這也不對,跟母親學字,當時他學字之後想要去畫畫。
張伯駒的夫人潘素是一個很好的畫家,張伯駒就是讓自己的夫人教他學畫的時候,他們開始相識。

張伯駒是「民國四大公子」之一,他和當時的張學良、袁世凱的兒子他們是並肩的,張伯駒在當時據作者講可以說琴棋書畫,詩詞歌舞無一不通,而且做詩做的特別的好。有一可貴的是說他當時是傾家蕩產,他有各種各樣中國的書畫真跡,比方有李白的真跡、范仲淹的真跡、杜牧的字他都有。

後來他講,為什麼要傾家蕩產?就是說日本人一直在收括中國的國寶,那麼他做的一切不是說是種浪漫的行為,而是要把國寶保存起來,那麼共產黨執政以後,他把這些錢捐給人民政府,但是後來臨死的時候,他在北京醫院里甚至拿不到一張床,因為所謂的行政基別不夠。這個人和我們以前所了解到公子哥的概念是不一樣的,以前公子哥給我們的印象就像是紈袴子弟、遊手好閒,而張伯駒卻是去收集國寶,甚至很多中國的詩、詞、畫、京劇的經典曲牌,都是靠他保存下來的,很可惜他的境遇卻是這麼的凄慘。

安娜:我們看到書中這些的人物他們或者有獨立思想、或者有很深的中國文化傳統的背景,而且他們是當時國人印象中真正的知識份子,但是他們的待遇為什麼會這麼凄慘呢?

韋實:因為知識份子真正意義上來講是要承擔道德責任的,他的想法永遠和主流社會和執政人員的思想是不一樣的,因為他看到了社會的弊端所在,或者他看到了真正的理性良知在哪裡。可是問題就是說中共制度不是說有不同意見我要理解一下,你為什麼這麼想?或者為什麼人和人之間要有這麼大的觀點分歧,而縱容你去從多角度過來看問題,不是。

而是說他每次搞政治運動都是把矛頭指向一部份人,就是說這一部份人思想獨立,而不是他的思想之內,那麼每次90%多10%,很可惜第一批這些有思想良知的人就成為他的把子,而這個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說大家的想法和他們一樣有這個獨立批判的精神的話,那中共這個政權就無法維持了,因為本質本身他並不是為民謀福利的政權。

安娜:我們看到現在在中國一些所被人稱做是知識份子有獨立人格的這些人,比如說像網路作家、還有一些敢於說話的知識份子,他們有的被抓入獄,或者有的受到其他方式的迫害,您認為在中國作為一個真正有獨立思想的知識份子是不是很難?

韋實:事實上一直是很難,比如當時孟子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那麼孔子都很佩服顏回獨居陋巷不改其志。那麼到了現在尤其中國很物慾化,這個洪流越來越利害,不過好在我們看到有餘傑、蔣彥永這樣的人存在,還有一些可能文化教育並不是很高,甚至沒有任何社會地位,但是卻敢於到天安門打一個橫幅-法輪功學員,我覺得像這種整個一個人格而言,這個才是我們覺得或者是我自己比較尊重的一方面。

安娜:您覺得現在中國的知識份子缺乏的是什麼?

韋實:缺乏的是人格後面的道德力量,就是說你要想做到這些東西需要一種力量來支撐你,那麼有意無意之間中國的知識份子可能把生存的壓力擺在生命的意義前面,但是實際上而言,或者反過頭來看,像作者講的往事並不如煙,那麼如果說一個人想要在歷史上留下一筆的話,那麼相信堅持生命的尊嚴才是解決問題的終極答案。

安娜:謝謝韋實。觀眾朋友們,感謝您收看這次的熱點互動節目,我們下次節目再見。

希望您對我們的節目提出寶貴意見,並參与我們的熱線節目。
聯繫電話:1-(212)736-8535
聯繫郵件:[email protected]

(據新唐人電視台《熱點互動》節目錄音整理)

往事並不如煙目錄
正在有情無思間——史良側影

兩片落葉,偶爾吹在一起——儲安平與父親的合影

君子之交——張伯駒夫婦與我父母交往之疊影

最後的貴族——康同璧母女之印像

斯人寂寞——聶紺弩晚年片斷

一片青山了此身——羅隆基素描

人生不朽是文章——懷想張庚兼論張庚之底色

越是崎嶇越坦平——回憶我的父親章伯鈞

往事並不如煙目錄自序
這本書是我對往事的片斷回憶,但它不是完整的回憶錄。

  曾經,最珍貴和最難得的個人活動,便是回憶。因為它是比日記或書信更加穩妥的保存社會真實的辦法。許多人受到傷害和驚嚇,毀掉了所有屬於私人的文字記 錄,隨之也抹去了對往事的真切記憶。於是,歷史不但變得模糊不清,而且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被改寫。這樣的「記憶」就像手握沙子一樣,很快從指縫裡流掉。從前 的人什麼都相信,相信……後來突然又什麼都不信了。何以如此?其中恐怕就有我們長期迴避真實、拒絕真實的問題。

  我這輩子,經歷了天堂、地獄、人間三部曲,充其量不過是一場孤單的人生,沒有什麼意義和價值。我拿起筆,也是在為自己尋找繼續生存的理由和力量,拯救 我即將枯萎的心。而提筆的那一刻,才知道語言的無用,文字的無力。它們似乎永遠無法敘述出一個人內心的愛與樂,苦與仇。

  寂靜的我獨坐在寂靜的夜,那些生活的影子便不期而至,眼窩裡就會湧出淚水,提筆則更是淚流不止,毫無辦法,已成疾。因為,一個平淡的詞語,常包藏著無數寒夜裡的心悸。我想,能夠悲傷也是一種權利。

  往事如煙,往事又並不如煙。我僅僅是把看到的、記得的和想到的記錄下來而已,一共寫了六篇,涉及八個(不包括我的父母)。這些人,有的深邃如海,有的 淺白如溪。前者如羅隆基、聶紺駑,後者如潘素、羅儀鳳。他(她)們有才、有德、有能,個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可說而不可看,或者可看而不可想。其實,不 論貴賤和成敗,人既不應當變為聖像,也不應當遭受藐視。

  書是獻給父母的。他們在天國遠遠望著我,目光憐憫又慈祥。

章詒和

2003年8月21日于守愚齋

往事並不如煙 未刪節版 txt html 下載:
隱藏: 開啟
你必須回覆這個主題才能觀看到隱藏的附件或內容
admin
網站管理員
網站管理員
帖子: 2633
用戶主題集
用戶的貼子
手頭現金: 11,182.58
附件下載( ATTACHMENTS DOWNLOAD )
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pdf.zip
(2.71 MiB) 被下載 24847 次
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 (標註刪減內容).pdf
(2.96 MiB) 被下載 10073 次
往事並不如煙.txt
往事並不如煙 txt 下載
(744.65 KiB) 被下載 12298 次
往事並不如煙.html.zip
往事並不如煙 html 下載
(342.69 KiB) 被下載 3182 次
附件下載由熱心網友分享,或收集於網路,如果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往事並不如煙 港版:《最後的貴族》 下載

帖子admin » 2011年8月18日

但洗鉛華不洗愁——寫者、編者談《往事並不如煙》作者:章詒和王培元

寫緣與編緣
王:在我的近20年的編輯生涯當中,還從來沒有一本書,像這一
部這樣,整個編髮書稿的過程,自始至終伴隨著魂靈的震悸、泫然的淚水,哀痛
和幸福的情感交匯在一起,蕩滌著我的身心,彷彿經受了一場精神洗禮。魯迅說,
從水管里流出的是水,從血管里流出的是血。我覺得,這部書,字字句句都是從
血管里噴湧出來的。可以說,這是充滿著血淚的、「攖人心」之作。
世事滄桑,歷史如煙如夢。幾十年逝去了,史良、儲安平、張伯駒、潘素、
康同璧、羅儀鳳、聶紺弩、周穎、羅隆基,當然還有作者的父親章伯鈞、母親李
健生,這些作者所熟悉的、已經走入歷史的人物,作者至今依然無法忘懷,筆酣
墨飽地把他們敘寫出來,折射出整整一個時代的風光雲影,讀來不能不令人感慨
系之矣。
章:我寫這幾篇文章的動機,如《自序》中所言,是為陷入絕境中的我,尋
找一個繼續生存的理由和支撐,以拯救自己即將枯萎的心。還有一個遠因——我
在入獄前,是接受了父親撕心裂肺般的重託的。具體情況,我以後會講述,如果
我的條件也容許我講述。

命名與敘述
王:梅志寫過一本叫《往事如煙》的書,黃秋耘也出過一本書,
書名和這一部完全一樣,一字不差。「往事」二字,何以使三位作者如此「鍾情」?
恐怕原因在於,在他們看來,曾經親歷的往事,那些熟悉的人物的歌笑悲哭、哀
樂離合、生活命運,風煙散盡、已然消失的無影無蹤的歷史,是刻骨銘心的、決
不能忘卻的。魯迅曾痛心於、悲憤于中國人的麻木、健忘。這種寫作與命名本身,
就已具有一種抵扼遺忘的意義和努力。
從歷史記憶到歷史書寫,不僅需要責任感和使命感,而且還需要歷史敘述的
獨特方式。在章詒和的筆下,歷史是真切的、形象的、活生生的人的歷史,時代、
社會是人物活動的不可或缺的場景和舞台。她刻畫的歷史人物,人人有血有肉,
個個呼之欲出。正由於作者每每以她所擅長的以個性化的對話和生動的細節,來
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靈魂,這部書的很多地方,即使並未描寫人物的外貌,
卻可使讀者看了對話和細節,便好像目睹了談話與行動著的那些人,可謂「如臨
其境,如見其人」。
著力寫細節,寫頗具戲劇性的場景,甚至會讓人讀來有看小說之感。其實,
這恰恰是司馬遷開創的中國史傳文的優秀傳統。然而,作者對這一優秀傳統的繼
承,又決不僅僅是敘事方式、寫作技巧層面的。《史記》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
唱,無韻之離騷」。正像郭預衡先生所說,魯迅之所謂「絕唱」,主要是就揚雄
《法言。重黎》所稱的「實錄」而言的(《中國散文史》第1 卷295 頁)。班固
在《漢書。司馬遷傳贊》中指出:「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
服其善序事物,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善,故謂
之實錄。」《往事並不如煙》(以下簡稱《往事》)雖不是《史記》那樣的體制
完備的正史,但是「不虛美」、「不隱善」的「實錄」精神,卻是一脈相承的。
劉知幾說過,「史之不正,代有其書」(《史通。曲筆》);又說,「世途之多
艱」,「實錄之難遇」(《史通。直書》),誠哉斯言。敘寫歷史者,敢於秉筆
直書,敢於「實錄」,殊為難得,極其可貴。章詒和致力於此,她對自己的描寫
對象,不為尊者諱,亦不為親者諱,並未因為他們是父母的友人、是自己的親人,
就迴避其性格、為人等方面的弱點,如「坦蕩蕩之君子」與「常戚戚之小人」集
於一身的羅隆基的刻畫,便是如此。


回憶:「唯一」的生活
章:關於記憶,我只想說明這樣一個情況:1957年以
后的我,過著沒有同窗友誼、沒有社會交往、沒有精神享受、沒有異性愛情的日
子。再以後便是被孤立、被管制、被打鬥、被判刑,且喪父、喪母、喪夫……數
十年間,我只有向內心尋求生活。內心生活為何物?那就是回憶,也只有回憶。
特別是獄中十年,我是靠不停地翻檢記憶,獲得靈魂的呼吸,撫慰飄搖無著的心。
20世紀80年代,我重返社會,即開始了對回憶的記錄。從獄中故事到羅隆基、儲
安平、張伯駒的第一稿,均寫於1980~1989年之間。某些草稿保存至今,紙都脆
了。何況,那些紛紛離我而去的人,是那麼的美麗,想忘都忘不了。而記憶是必
須包括細節在內的,只知道個大概,還叫記憶嗎?我現在還清楚記得35年前——
宣判公審大會上懸挂的十條巨幅標語,判刑后第一天清晨從鐵窗外看到的天空顏
色,在勞改隊過第一個春節時的菜單,等等。
王:當然,如作者在《自序》里所說,《往事》只是「對往事的片斷回憶」,
並不是「完整的回憶錄」。這是作者本人的歷史記憶,是她個人化的歷史書寫,
是事過境遷之後,透過茫茫煙雲,穿越歷史時空,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重新
打量、追憶和敘述。它不但使我想起以「實錄」而為「絕唱」的《史記》作者司
馬遷《太史公自序》里「聖賢發憤著書」、「述往事,思來者」的說法;而且讓
我也想到了魯迅的關於歷史的若干議論,如:「歷史(指官方之史——王注)上
都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只因為塗飾太厚,廢話太多,所以很不
容易察出底細來。……但如看野史和雜記,可更容易瞭然了,因為他們究竟不必
太擺史官的架子」(《墳。忽然想到四》)。自然,《往事》一書,野史而已。
它讓你感到沉痛,感到悲愴,感到蒼涼,心潮滾滾湧起,久久難平。而魯迅在他
著名的《病後雜談之餘——關於「舒憤懣」》一文中,就這樣說過,「俞正燮看
過野史,正是一個因此義憤填膺的人。」
野史之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章:我是個絕對悲觀主義者,想得最多的是關於死亡;最大的快樂是到天國
與父母團聚。我這個人沒有什麼成就,也沒有多大志向,深知自己幾斤幾兩,既
不懂外文,也不通古文。至於現代作家的種種手法,別說學,我連看都看不懂。
再說到了這把年紀,學什麼都晚了。我不是作家,也不想當作家。朋友看了我寫
的東西,稱讚自己,那都是鼓勵,怕我一個人活不下去。
王:說起回憶錄,我還想到了兩部我最喜歡的外國作家的著作,不能不提,
一是俄羅斯作家赫爾岑的《往事與隨想》,一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昨日的世
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兩者都既真實地再現了作者親歷的往事,成為一個
時代的有力見證,又栩栩如生地描繪了眾多同時代文化名人的肖像和個性。類似
于小說的精彩片斷,在書中亦隨處可見。看來,濃烈的文學色彩,不光是中國史
傳文學之特徵,外國作家的此種佳作也有相似之處。這種文字,這種歷史敘事方
式,不但可以「啟人思」,而且能夠「增人感」(魯迅語),自有其獨特的優長。
有看過《往事》的朋友說,作者的記憶力實在令人驚嘆,幾十年之前的事情,
竟記得如此清楚!說來簡直有些不可思議。龔自珍《己亥雜詩》有雲:「少年哀
樂過於人,歌泣無端字字真。」章詒和早慧,小時候就對大人們的事情,表現出
濃厚的興趣。年幼的她,過早地進入大人們的世界,感染父母及其友人的憂憤和
焦思、痛苦與無奈。書中多次提到,家裡來了客人,她也喜歡往客廳里湊。父親
有時訓她,「小孩子不要聽大人的談話!」於是,她就悄悄躲在客廳的玻璃隔扇
後面,偷聽偷看。她說:「對我來說,聽他們聊天就跟讀書聽課一樣。」書里多
次出現的這個躲在玻璃隔扇后偷聽的小姑娘,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種特殊
的人生閱歷,對她幾十年後撰寫《往事》,都成了不可或缺的準備和積累,成為
一種精神寶藏。
章詒和的記憶力確實驚人。70年代末,她和母親去拜訪聶紺弩,還一清二楚
地記得,三年困難時期,在莫斯科餐廳見到聶,他當時說的兩段話。而有意思的
是,章詒和又總是說自己記性不好。人的記憶,大約是有選擇性的,有的事銘記
心頭,有的事則忘得乾乾淨淨。不知讀者是否注意到,章詒和出獄回京后,第一
個夜晚,與母親、女兒,三代人共眠一榻。母親講述父親之死的每一句話,她都
「死死記住,記到我死」。我把作者的歷史記憶和歷史書寫,視為對價值理想、
對文化傳統的無比珍愛,對傳統人文精神的格外尊重。

關於「貴族精神」
章:文化上的事情極複雜,自有其發展的內在邏輯和規律。傳統不是你想搶
救,就能搶救的;作品不是你評為經典,就是經典。而且,動機和效果常常相悖。
就拿我所熟悉的中國戲曲來說,「推陳出新」的方針多好,在官方諸多的文藝方
針政策里,這個方針可能是最正確的。半個世紀過去了,誰也沒想到「推陳出新」
的最終結果,是凋敝、衰敗和滅亡。舉個簡單例子,袁世海會四百齣戲,如
今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會的戲也只有十幾齣。所以,在文化上,今人未必勝古
人,現在的傑作未必超過了前人的著述。我正在閱讀沉櫻,她的散文簡約純樸,
感情真摯,不眩惑于奇巧華麗,不刻意追求藝術特色。我能學到她的一半,便滿
足了。可能一半也學不到。文學藝術屬於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有主流,有支流,
也有逆流。在一段歷史時期,主流盛行,支流枯竭,逆流消失。但無論什麼樣的
文化流脈,它們所蘊涵的精神價值都會沉澱、積累下來。即使消失了的,其中有
價值的那一部分,也終將被重新開掘出來。
王:一位友人認為,無論《往事》的內容,還是其文字,都具有一種「貴族
精神」。我很贊同這個看法。為什麼會有這種精神呢?因為作者所寫的人物,幾
乎都是現當代中國大名鼎鼎的知識分子、文化名人。他們的訴求與失敗,他們的
喜憂與哀傷,他們的人格與遭際,通過作者的史筆,繪聲繪色、惟妙惟肖、酣暢
淋漓地表現了出來,使全書從字裡行間蒸騰起一種高層次、高格調的文化氣息。
像持守著「以不變應萬變」的處世原則、俠骨柔腸的康同璧、沉迷於琴棋書畫生
活中的、散淡的張伯駒這樣的文化名流,他們的人生經歷,他們的遺聞佚事,對
於今日的讀者來說,大都是聞所未聞的。他們表現出的貴族精神及其文化氣息,
在我們的文化和文字中,似乎是久違了。作者以凝重而又優雅的文筆,細膩而又
潤澤的語言,極富表現力地展示了上述人物鮮為人知的獨特人生和卓異個性,栩
栩如生地刻畫了他們的人格尊嚴、高貴心靈、淵博學識和優雅風度,極大地滿足
了讀者了解其人其事的強烈願望和濃厚興趣。
譬如,作者把張伯駒對傳統文化的痴迷、對舊戲曲的珍愛,以及他的精神的
落伍與孤獨,他的人生態度的泰然、淡然和超然,寫得出神入化,讀者也由此而
進入了人物的內心世界,真切地感受他的文人氣節的人格尊嚴,猶如一曲中國傳
統文化的輓歌,如泣如訴,餘聲裊裊不絕。解讀了張伯駒這個人物,恐怕也就理
解了章伯鈞說的一句話:「最優秀的,往往是最固執的。」
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在書寫歷史、回憶人物的時候,往往有一種多角度的大
視野觀照,有一種超越性的襟懷與氣度,不光是寫了人物與政治的糾葛衝突,而
且更寫了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命運,透視出人與時代、性格與命運的繁複錯雜的
互動關係,讓你既感到沉重,但又不壓抑,意蘊豐富深厚,韻味綿長。

關於批評
章:關於批評。我一向認為,各種批評的最大差別在於和意識形態
發生的關聯上。說意識形態和批評的關聯,並非是講批評代表著某個政治觀點,
而是指它是一定意識形態氛圍下形成的,批評主體(即批評家)又是受到一定社
會文化模式的支配。比如,一個北歐的文學批評家,看了《斯人寂寞》后的感想
是:好漢無好妻。這讓我哭笑不得,但這個「哭笑不得」又極能說明問題——即
對作品的臧否褒貶無不是批評家自己經過思考作出的。但他們的意見,其實都是
各自所屬的文化背景下可能產生的種種意見當中的一種。所以,面對一篇文章,
眾說紛紜,才是合乎常規、符合常態的批評現象。我這個人的大半輩子是在被批
判中過活,很習慣。
王:對於《往事》,印在封底的龔育之、嚴家炎、孫郁諸位先生的評語,從
各自不同的視角,或整體宏觀、或深入細緻地進行了簡練、精闢的評說,亦可謂
見仁見智,各抒己見。每位讀者讀了這部書,恐怕都會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吧。
章:一個作品寫出來,作者就和它沒什麼關係了。寫作的衝動、願望、目的、
成敗、意義及其想要達到的效果,都靠作品本身來判定。所以,我反對作家自己
跑出來大談創作感受和經驗,更覺得那些用別人的錢來研討自己的舉動和場面,
更是庸俗,甚至卑劣。
2003年12月12日-2004年1 月22日,于北京東城

往事並不如煙 港版:《最後的貴族》txt 下載:
隱藏: 開啟
你必須回覆這個主題才能觀看到隱藏的附件或內容
admin
網站管理員
網站管理員
帖子: 2633
用戶主題集
用戶的貼子
手頭現金: 11,182.58
附件下載( ATTACHMENTS DOWNLOAD )
最後的貴族.txt
往事並不如煙 港版:《最後的貴族》 下載
(456.78 KiB) 被下載 13630 次
附件下載由熱心網友分享,或收集於網路,如果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Re: 往事並不如煙

帖子愛禁書 » 2011年11月8日

看過開頭部分,沒看完。。
愛禁書
見習禁友
見習禁友
帖子: 30
用戶主題集
用戶的貼子
手頭現金: 15.00

Re: 往事並不如煙

帖子鑿壁偷光 » 2011年11月9日

想多了解一下, 準備下載
鑿壁偷光
見習禁友
見習禁友
帖子: 4
用戶的貼子
手頭現金: 0.00

Re: 往事並不如煙

帖子文件備份 » 2011年11月9日

?真的么?但還是想看一看是不是真的。
文件備份
見習禁友
見習禁友
帖子: 16
用戶的貼子
手頭現金: 0.00

Re: 往事並不如煙

帖子張幕家 » 2011年11月9日

往事並不如煙 未刪節版 txt html 下載:[/b]
這個內容已被隱藏[/quote]
張幕家
見習禁友
見習禁友
帖子: 8
用戶的貼子
手頭現金: 0.00

Re: 往事並不如煙

帖子禁書下載 » 2011年11月9日

意蘊豐富深厚,韻味綿長
禁書下載
見習禁友
見習禁友
帖子: 4
用戶的貼子
手頭現金: 0.00

Re: 往事並不如煙

帖子盧生 » 2011年11月9日

有下載嗎?有下載嗎?有下載嗎?
盧生
見習禁友
見習禁友
帖子: 3
用戶的貼子
手頭現金: 0.00

Re: 往事並不如煙

帖子海綿寶寶 » 2011年11月10日

好書太多了求知若渴非常期待
海綿寶寶
見習禁友
見習禁友
帖子: 7
用戶的貼子
手頭現金: 0.00

Re: 往事並不如煙

帖子文化新人第烏 » 2011年11月10日

很想看看!!!!!不管是什麼原因被禁 但是其價值不可低估
文化新人第烏
見習禁友
見習禁友
帖子: 1
用戶的貼子
手頭現金: 0.00

下一頁

回到 政治禁書

  • 火爆禁書